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至今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对参与高校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全面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无疑对该计划的继续推进和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卓越计划"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总体概述的基础上,分别从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工科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实施"卓越计划"对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存在的困难和需要的政策支持等八个方面,总结、评价和分析"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参与高校的实施进展情况,突出亮点展现、存在问题和措施建议,以期为参与高校继续实施"卓越计划"提供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参考以及解决问题和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加快实现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本文在解读"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通用标准基础上,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结合装控专业特点,探讨了"卓越计划"背景下装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一项重点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各试点高校和试点专业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卓越计划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十分重视卓越试点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现从选拔、培养、保障和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卓越计划师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曲阜师范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情况为背景,结合地方院校的特点,研究了从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的具体步骤及策略。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培养计划、教学方式、搭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服装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我们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为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服装专业卓越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卓越工程师需要具备卓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基于此,通过分析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提出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现有教师队伍,吸引企业优秀工程人才兼职等,从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以利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新工业革命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中国的工程教育将如何发展?本文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期的实施情况与当前我国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阐述了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计划2.0"的主要思路为支撑新时期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要积极探索并实施"融合创新"范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专业设置逻辑和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一带一路"工程教育的深度合作和新的专业评估和认证制度,加强和改进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目前还存在传统观念桎梏、高校定位不清、政策导向羁绊和教师专业素养四个问题。"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彰显了高校办学的主体地位,树立了新的政策导向,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解决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了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其中,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首批39所骨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培养路径等现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从适度调整专兼职教师资金投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性政策、提升多样化培养路径质量等方面提出加强骨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全面启动,为培养适应这一计划的优秀学生,需要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从思想引领、党建促进、工程实践、学科竞赛、考评机制等方面予以深化,从而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本文针对目前工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系统地研究如何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首先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工科教师的要求;其次讨论工科教师的引进聘任和在职培养;第三探讨兼职工科教师队伍的建设;第四研究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最后分别讨论工科教师队...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需要从理论上明晰以下问题:卓越是什么意思,事实上,"卓越计划"的"卓越"是相对概念,强调各种类型的工程师都可以追求卓越,都可以很优秀,强调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保证达成卓越应主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五是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毕业后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程师,只是工程师的"毛坯"。如何落实一年企业实习时间,根据不同层次要有不同的考虑。"卓越计划"最核心的内容是要改变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13.
随着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不断加速,为了鼓励欧洲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大学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欧洲共同体以及后来的欧盟出台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政策,其中之一是"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通过阐述"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的实施背景、内容并对其加以评析,提供了我们了解欧洲高等教育跨国合作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4.
结合卓越计划对地方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探索以卓越计划为理念的环境实验中心的建设过程。从实验中心资源配置、实验教学体系、管理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实验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现状,选取了3所“985工程”大学,通过对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存在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企业学习时间尤其是直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间不足;专门的伦理课程缺失等问题.与普通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发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以及课程结构上,“卓越计划”专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进一步完善该计划,加强其特色,建议完善通识课程;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并细化各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  相似文献   

16.
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通过对地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状况分析,开展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文章分析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就联合培养教学新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双导师"制、多元化的兼职师资队伍构建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计划”实施的目标是改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更好地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工程师,其中,科学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是“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本文以“卓越计划”实施为背景,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3个方面,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及其问题。阐述了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项目,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文章分析了自动化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训教学改革必要性、实训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卓越工程师实训教学改革进行探索。研究成果有助于培养自动化卓越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工程素质,提高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200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相关文件,要求高校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十五"期间,赣南师范学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赣南师范学院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学校发展实际,从打造学校教育品牌的高度,提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