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是自觉实践《延座讲话》精神的产物,成功地开启了中国当代农村叙事的序幕,对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围绕《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的创作与批评进行再解读。由此探讨它们在农村题材叙事规范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直被认为是"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收获,其中阶级斗争的叙事策略对建国后众多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有着典范意义。在新型农民、落后农民和知识分子等人物的塑造上,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丁玲投身革命和工农群众过程中顺应政策要求时的自觉与自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作家试图弥合"政策"与"形象"间的裂痕的积极努力,是作家启蒙精神、个人主体性的无意识流露。这两方面暗含着中国知识分子及作家由"个体自我"向"革命者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果树园》这篇课文,是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三十七章里节选的。 (一) 丁玲是位老作家。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195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的优秀作品。由于作家本人命途多舛,她的作品被视为“毒草”,因而,青少年对丁玲这位作家和她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很陌生的。怎样恰如其分地介绍作者与这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梗概,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与理解这篇课文是教学时应首先考虑的。  相似文献   

4.
老作家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从初版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十五年了。 三十五年来,中国的“世事之多变”,简直难以用“沧海桑田”这四个字来形容。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虽然只是一部二十一万多字的小说,但足,它的遭遇,它的荣辱和升沉,它的辱而复荣和沉而复升,竟相当完整,甚至是非常突出地体现了我们中国在它初版  相似文献   

5.
王鹏 《文教资料》2013,(35):98-100
土改这一题材的小说创作横跨半个多世纪,从阶级性革命话语叙述到直逼人性的的思考,呈现了两幅迥然不同历史伦理叙事图景.其中解放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尤凤伟的《一九四八》是前后两个时期描写土改的代表作,相同题材的叙事在伦理立场、善恶表达、人性挖掘以及爱情描写上却是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和丁玲前期小说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在作者有意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创作的解放区"新小说"。小说展示了土地改革时期农民落后性思想倾向的主要方面:难以摆脱奴性意识、私有观念和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7.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问题小说",它是作家问题意识和内心焦虑的体现。作者的思想困惑,反映在文本中则呈现为人物形象的失误、"论证结构"的动摇以及与之相关的复调性特征。"问题小说"对现实具体政治问题的诉求,决定了它遭遇批判和淘汰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学史缺少土改题材的杰作也许是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同,比如美女加司谍的故事,这个曾经被封杀被批判的题材今天却在各大荧屏成了时髦的产品。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关土改题材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文学家丁玲有一篇作品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家周立波写过一部小说《暴风骤雨》,还有一部农民作家赵树理的中篇小说《邪不压正》。这些都是写1948年之前土改的作品。如果我们把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9.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如果从多重价值立场的"对话",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精神成长,女性意识的深化等方面,重新关照《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新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丁玲在土改时期创作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既是真实反映政治改革的小说,又是丁玲自己转变风格的代表作。本文重在梳理小说中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以及丁玲借此所探讨的各类问题。在抛开政治小说的"时效性"的前提下,去分析其中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围绕《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的创作与批评进行再解读,由此探讨它们在农村题材叙事规范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斗争地主是1940年代土改小说的核心情节,是描写翻身农民发生转变的关节点。这也是各方批评聚焦之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因处理的是一个非典型的“地主”的斗争过程,尤其被质疑为“不真”。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斗争地主”这一叙事结构出现的背景,及其具体的构成方式,试图探讨土改小说的文学形式创新与土地改革的政治激进性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其说是按照现实主义的典型性原则写了一个成长的故事,不如说它尝试构建一个最大限度呈现各方矛盾关系的形式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40年代解放区“土改小说”的代表作。本文比较了这两部作品在人物描写艺术上的特点,旨在说明文学与时代和社会的关系。文章认为,这两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即体现了两位作家共同追求的时代性、社会性,又体现着他们不同的审美个性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实质上的"除霸复仇"故事,《暴风骤雨》第一部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写农民报复性的情感与行为不应受到指责,因为他们报复的对象韩老六或钱文贵主要是被作为"恶霸"而非普通地主形象来塑造的。而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非"恶霸"的地主还有隐约的同情,对农民干部内部的霸道行为也有所批判。真正涉及道义问题的是《暴风骤雨》第二部。"除霸复仇"的情节模式使文本具有了叙事张力,而失去这种张力的《暴风骤雨》第二部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艺术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多层面的、辐射性的。丁玲、周立波都是现实主义作家。而不尽相同的生活和文学道路所形成的不同层面上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和创作方法,则使他们的同题材长篇小说在主题、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诸方面,各具特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在不同层面上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经验,对发扬革命文艺传统、创造抒写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作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丁玲创作道路上重要里程碑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仅是作家进入全新时期的带有根本性转变的标志,也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最早出现的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随着文学领域拔乱反正的不断深入和文艺战线的日益繁荣,这部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的伟大作品的巨大价值,正在越来越充分地被人们所认识。早在五十年代初,冯雪  相似文献   

17.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此,《讲话》给解放区的文艺界制定出了一条完整的革命文艺路线,也使解放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艺热潮。在这次文艺运动中,涌现出了两朵奇葩,即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一定程度地代表了解放区文艺运动中的丰硕成果。同为完成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反映的是同一题材,即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的土改运动的全貌,并分获1…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问题小说”,它是作家问题意识和内心焦虑的体现。作者的思想困惑,反映在文本中则呈现为人物形象的失误、“论证结构”的动摇以及与之相关的复调性特征。“问题小说”对现实具体政治问题的诉求,决定了它遭遇批判和淘汰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有关《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论争在中国共产党上层人物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部门主要负责人中的持续进行着。由于这种论争不见于报章杂志,所以一直未引起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注意。《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出版前,论争集中在这部作品是否值得出版的问题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出版后,论争则转移到这部作品是否优秀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20.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颜受争议的作品。如果从多重价值立场的“对话”,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精神成长,女性意识的深化等方面,重新关照《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新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