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研究者们开始求助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掀起了多学科研究的浪潮。近年来,中国高教研究工作者也开始重视多学科研究,并明确提出把多学科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鉴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尝试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释义、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背景和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多学科研究方法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已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界达成共识。在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中,多学科研究活动如何组织、对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及利用学科规训制度巩固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独特地位这些关键性问题亟待澄清。依托大学优势成立跨学科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高等教育研究人才,鼓励对外交流和扩展研究视域,为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构建制度保障,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实践研究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理论命题至少涵括必要性、误区与走向三部分。其中,必要性来源于不同学科方法功能的互补性、研究对象属性的复杂性与单一研究方法使用范围有限性的矛盾;研究界的认识误区则为对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负作用"的无谓担忧和"领域"与"学科"之争;今后多学科研究的路径选择是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范畴的充实、完善及其交叉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研究困境下的多学科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懋元先生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受伯顿.克拉克思想的启发,企图从历史学、哲学等学科观点促进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以期形成相关的学科理论基础。这种多学科观点对高等教育研究途径的拓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却是难以直接显现其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主要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高等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借鉴方法;二是思想、观点、理论的创新;三是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的专业化程度及其科学价值.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许多问题超出了高等教育科学自身的范围,激励着人们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如何从多学科角度研究高等教育也有一个方法和科学态度的问题.如果生搬硬套,脱离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就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高等教育研究的不成熟现状使多学科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方法。但多学科研究也应在维护学科的独立性、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加强学科理论的严密性上深刻反思,通过加强学科制度建设和学科文化的养成,以期望在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中高等教育研究能健康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8.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意指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以及由这些专家所组成的研究团体为实现解释说明高等教育领域的问题这一目的,通过借鉴或运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以及研究方法,以个人研究或集体研究或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融合的形式来开展研究的方法。当挑选不同学科的原理方法对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做解释说明时,借鉴对象的选择其实是一个标准的选择,这个标准应该是相关性标准、可用性标准和有效性标准。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的一些认识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虽然被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为大量的研究者所运用,但在开展多学科研究的原因和实际做法上存在着很多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影响着多学科研究的顺利进行,并进而威胁到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和理论的成熟。澄清这些误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理论上,这本书提出了多学科研究的观点,从历史、政治、社会学等十一个方面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研究,为解决高等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找到了恰当的合理依据。同时,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上提出了独特的“多学科研究”的方法。揭示了多学科研究方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也只有坚持多学科研究的方法,由不同学者进行研究,才能不断丰富高等教育体系,使高等教育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学科,从而逐步为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奠定基础。由于高等教育是一种具有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理论与实践等多层面、多领域的活动,因此,研究高等教育相关问题,要针对不同的层面与领域应用适合的学科理论,应避免出现以一种理论替代另一种理论,或以一种理论解释高等教育的全部问题的现象,应充分运用多学科的学科群优势,以多学科的不同视角揭示高等教育现象,阐释高等教育的规律,最终解决高等教育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多学科知识介入高等教育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多学科知识大多是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形成的,是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反映。多学科知识作为承载西方文化信息的话语,用来解释我国高等教育问题时未必都能相容。研究者只有对多学科知识与我国高等教育问题的文化认知差异进行历史与比较分析,才能发展并创造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独特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多学科研究与高等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理论是以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发展为基础,立足于高等教育实践,站在高等教育学科立场上研究高等教育现象而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中,有必要将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与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论研究高等教育区分开来。只有立足于高等教育实践,才能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及其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高等教育研究范式性的基本理论以及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学科群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学学科持续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等三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分析。指出应从全局上把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走向 :在加强理论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学科 ;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 ;让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郑启玮 《煤炭高等教育》2009,27(5):48-49,67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都是以宏大叙事为主的研究,其特点是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宏观问题研究多,微观问题研究少;经验性总结多,科学、系统性研究少。这种研究方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初期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已经无法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院校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种新的范式,它是一种立足于单个高等学校本身的研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引进必将给高等教育研究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审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为目的所进行的审计。高等学校在国家拨给的经费和学校预算外收入的总额之内,合理安排支出,杜绝各种浪费,勤俭办学,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高资金投入的经济性和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多出科研成果,是学校经济效益审计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发现,在学科创设之初,由于依附普通教育学体系、定量研究不足、外域研究欠缺而表现出研究方法上的贫乏。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由本土拓向外域,由单一学科体系的模仿转向多学科方法的借鉴,由当下高等教育实践的经验描述转向其历史发展的学理层面分析,但方法借鉴仍存在若干缺憾。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本土与外域以及多学科方法的整合,将是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结构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基本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研究取向。其中定性研究采用了历史学、比较研究、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种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则包括调查方法、基于统计学的量化方法、系统技术与方法等。在分析多样研究方法自身特色的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评选活动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在全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一项表彰活动。对先后五届200个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进行数据统计后发现: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地区分布差异显著;其设置类型、获奖频次与有无学位点、所属高校类型和层次紧密相关。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的典型代表,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进行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呈现出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雄厚的学术力量支持、注重决策咨询服务三方面特征。  相似文献   

19.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质量标准是对质量的规定。国际国内高度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及其标准至今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实现的目标,明确定义“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高等教育系统构成的其他因素。诸如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教师队伍、内外体制机制、资金投入使用等,都是围绕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目标这一根本质量为核心而建构的保障条件与子系统:大学都具有四大功能,根据功能侧重面(权重)不同分为综合型、研究型、应用型以及社会型等。结合国家高等教育目标、学科和专业特点、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功能特点等,对质量内涵进行要素分解,可建构国家宏观、专业中观、学校微观逐级协调完成的“三级质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