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网络互动能力不断增强,加大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本文通过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将其分为生成、爆发、扩大和消亡四个发展阶段,并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身的特点与网络技术特点的契合,使得他们容易通过网络产生统一的、偏激的舆论情形,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而我国高校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存在的不足,又为这种"网络——现实"模式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因此,要有效预防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要在网络制度、网络道德的建设,自动化网络监控系统,高校教师的网络舆情监控意识和能力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对网络信息的关注使他们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与网络舆情的推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构建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体系,对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反映。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思想活跃、"三观"趋于成熟的网民群体,很容易受不良网络舆情的影响。所以,网络舆情中的负面信息很容易引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而且在网络舆情影响下,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新的特征。对此,有必要从网络舆情的视角分析其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网络应急管理机制,防止或减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同时伴随网络舆情集群行为的产生,对社会、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发生在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群体性事件,具有和社会化群体行为不同的特征。基于"共享心理"视角,准确定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影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要素,为预防和引导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行为,以及高校的舆情网络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提供较为合理的依据,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从基于网络舆情特征定量指标的统计分析、基于知识挖掘的网络舆情资源萃取,以及针对学校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及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和辅助领导决策方案研究三个方面论述网络舆情管理决策平台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基于指标控制和知识挖掘的网络舆情监控平台,为高校网络舆情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为高校应对突发性事件提供重要的辅助决策工具,提升各高校舆情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关于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正确把握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会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加速其恶性发展,使其处理复杂化的影响.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高校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增强"疏导"的理念,把握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建立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对大学生群体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识别和量化了同侪效应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剔除其他个体特质的影响后,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参与的同侪效应显著,建议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应为"堵疏并举、以疏为主"。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7,(3):81-86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大学生同质化文化心理在个体情绪化因素引诱下发生的心理共振,是大学生群体性心理积怨在个体化偶发事件的强烈刺激下的剧烈表现。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化诉求,引导大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情感支持与价值认同;加强舆情监管与大学生群体心理干预,构建大学生群体性心理突变与情绪传染预防机制,内外"双防"才能有效降低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社会的逐渐发展,群体性突发事件可以通过互联网形成网络舆情,并对政府及企业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带来极大挑战.网络舆情的变动机制、阻动机制、启动机制与驱动机制分别在爆发、终结、形成与扩散阶段起到了引导作用.论文阐述了贝叶斯网络应急预测算法在网络舆情中群体事件性能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更加深入,尤其是网络舆情影响着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深入地研究网络舆情应对,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妥善处理、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兴的游离于主流现实言论环境以外的信息表达渠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广泛运用,影响深远。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隐蔽性、突发性、盲动性、深刻性等特征,与高校大学生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化。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高校网络舆情,切实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网络舆情的参与群体。大学生群体数量大,探索能力强,思想多元,充满表达欲望,是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同时,心智不成熟、“三观”尚未成型等特点也导致大学生极易被网络言论影响,从而引发舆情事件。本研究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现状和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健全舆情管理机制、及时公开信息和培养“意见领袖”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等规律的分析,揭示网络舆情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变动机制。探究网络群体性事件预警系统所必须的功能和所需要用到的情感倾向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5.
在微博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上网方式、使用时长、表达方式与以往都有较大改变。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大学生群体通过微博平台,其心理认知具体表现为片面仇官仇富与质疑、逆反宣泄、娱乐消遣等。大学生群体对突发网络舆情的舆情主体、对象、基础以及政府调控都有不同的体认。  相似文献   

16.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新媒介技术的特殊类型的社会事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其发生也愈发频繁.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与实体性群体性事件虚实交织,影响难料;感召力强,一呼百应以及易生谣言,舆论难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难度.因此,重视并尊重网络民意的作用及时收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快速反应与应对机制,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及多元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引导舆情发展方向,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透明、权威的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科学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不时发生,尤其舆情信息经过网络媒介多种途径的传播和扩散后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这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工作带来了多重挑战。因此,必须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制度规范上构建系统应对体系,打通网络舆情场的传播途径,创新引导与治理的载体和方式,准确地把控网络舆情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有效化解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正>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知识体系最丰富的社会群体之一,他们经常利用社交媒体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大学生往往能被高校群体性事件激起传播和谈论的热情,进而演变成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推动者。同时,由于一些大学生的个人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过大,网络便成为了其发泄个人情绪的主要渠  相似文献   

19.
来华留学生群体舆情管理事关高校甚至国家的声誉,对我国的对外政策和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更新迭代,来华留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过程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基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剖析来华留学生群体舆情管理中主体隐匿性、传播突发性、不受控制性、情绪煽动性等特征。高校要采取快速应对舆情事件的管理措施,强化舆情主体的公信力建设,提高舆情管理人员对信息流的解读能力,培养校内学生群体“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群体性事件系统具有自组织特征,即开放性、远离平衡、诸要素的"相干"和"协同"、系统的随机涨落等。通过对舆情形成的"公众—媒介—政府"模式和"熵流"的分析显示,大学生舆情信息的传播、反馈与满足是高校群体性事件系统演进的重要序参量和动力所在,从而形成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系统自组织演进的六阶段模型。因此,我国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与应急处置应充分重视舆情的动力作用,需要建立包括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舆情预警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在内的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舆情预警与应急处置体系,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