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每天,报社编辑部都要收到来自记者和通讯员的大量稿件,稿源充足、从中挑选较好的稿件进行加工、润色,是编辑乐此不疲的高兴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长期困扰着编辑们,这就是新闻稿件总是写得太长,明明几百字可以写得很好,却要冗长到上千字。一篇人物通讯,偏偏写成这个人物的传记;一篇工作报道,偏偏写成方方面面的工作总结:一篇会议消息,偏偏写成会议材料的全面摘抄,总觉得稿子写短就显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2.
吴培恭 《新闻记者》2004,(11):63-63
读了杨济诗、孙霞琴撰写的《通讯员怎么了》一文(载2004年第8期《新闻记者》),感触颇多,特撰此文,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有位通讯员告诉我说他怀着极大的热情,一篇又一篇地往报社投稿,左等右盼,就是不见发表,看到别人一篇接一篇地在报上刊稿,真是着急。细想一下,别人所刊登的稿件,我当时也想到了,可就是……终于有一天,在某张报纸的角落出现了一块“豆腐块”或“火柴盒”。呵,我终于成功了,新闻报道原来是这样的啊。  相似文献   

4.
通讯员园地     
《军事记者》2005,(12):62-62
报道员高灵敏成“香饽饽”;退役士宫张继飞被聘为编辑;转业士官杨城被聘为《商丘日报》记;8674部队报道员退伍返乡当记;两名退役士官被聘为记……[编按]  相似文献   

5.
办报的历史经验证明,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通讯员队伍,是办好党报的有生力量,它不仅能够延伸地州党报的新闻报道触角,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而且可以增强报纸的亲和力。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记分考核和活工  相似文献   

6.
记下连蹲点,是报社的一个优良传统。为了尽快熟悉基层、了解基层,采写出贴近基层、贴近战士的作品,去年3月19日至4月26日和今年4月12日至5月10日.我先后两次住到连队,体验基层连队生活,体味战士喜怒哀乐,在编辑部领导和记部领导的具体指导下,分别采写了两组记蹲连稿件(共6篇),稿件见报后受到了不少好评。在采写稿件的过程中,我对寻找线索、提炼主题和框架构思等产生了一些感悟,觉得颇有些收获。  相似文献   

7.
作为记和广大通讯员,一个很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如何让编辑部喜欢,尽快采用见报,而编辑部又常常为面对一大堆来稿,挑不出对路的稿件而犯愁。怎样解开这个不等式?从我去年分管二版宣传的一段实践来看,一条重要的体会就是:下笔之前多想想“适销对路”。  相似文献   

8.
吴立  王瑾 《军事记者》2008,(8):63-63
做过基层通讯员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常常花费心血、挑灯熬夜写出来的稿件,发出去后收到的却是报社寄来的退稿信。这时,你会沮丧、害臊吗?你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表示怀疑吗?你还会有勇气写下去吗?怎样对待退稿信,往往决定一个通讯员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和基层通讯员们一起座谈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给某某报投了多少多少篇稿件,一篇也没见采用,也有的通讯员把稿子没有发表的原因归结为跟报社编辑不熟,或者是缺少“意思”,因而稿子才没有见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稿子能不能发表,跟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深浅没有什么因果关  相似文献   

10.
1985年初,经过初试复试等一路考试,笔者跳槽成功,和改革开放后通过招聘的第一批幸运儿一起来到河北保定日报社,走入记者行列。那年,经过简单的培训我们就上岗了,但是依然不懂得什么叫做"采访"。前辈们对我们这批新人很客气,开始没有多安排做什么,只是嘱咐我们多看报纸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历来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通讯员队伍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通讯员是报社伸向基层的“触须”,是报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一家报社,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光靠那几十百把个记者编辑是难以把报纸办好的。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报人曾说:记者写稿要有点“辩证法”。调入报社当记者一年多来,写了一些稿件,也有一些体会,也确实尝到了应用“辩证法”的甜头。下面,我就所写的几篇稿件,谈几点体会。“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刚进报社,社领导找我谈心,谆谆告诫我要从过去的新闻干事进入现在的角色,实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谁都希望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鲜活新闻采写出来及时见诸报端,但发出去的稿件大多泥牛入海无消息。基层通讯员怎样提高稿件命中率?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组织参加解放军报2005年第二期新闻培训班的学员开展了讨论。大家就稿件命中率不高的原因、提高命中率的体会,以及就此对军报的建议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杜华赋 《新闻三昧》2005,(12):56-56
基层通讯员在写稿和投稿中,遇到最大的问题足命中率低。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一位基层通训员曾讲出了这样一件事:他向某报社投寄了100篇稿件,无一命中,非常苦恼,多次产生“停笔”的念头。后经大家“会诊”,确诊为问题在“大路货”,缺乏针对性,无的放“欠”。在编辑和老通讯员的指点和帮助下,这位通讯员认真分析报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写和投寄稿件,  相似文献   

15.
今年2月11日,大众日报在一版二条位置发表了我写的《别把正常当异常──听乡下人谈果品价格》,报社给了我总编辑嘉奖,社内外还有不少同行打电话来鞭策我。 今年正月初五,老家的兄弟、妹妹、妹夫、内弟等亲人,都照例到烟台来走亲戚。和往年不一样的是,手里拿的东西换了:过去是拿着过年的大饽饽和酒,今年换上了水果,最耀眼的是一箱鲜红的草莓。我说“破费这个钱干什么”,没想到他们说,“不贵,15块钱2斤”,说得很坦然。 草莓这玩意,烟台过去就有,但像现在市场上这么大的个头,这么好的口味,尤其春节就能上市,是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6.
海南日报社年仅39岁的共产党员、主任记甘远志在报社工作3年共1095天,采访写作稿件达1051篇。去年9月4日,他在东方市采访,由于劳累过度引发心脏病因公殉职后,全省各界干部群众近千人参加追悼会,送别这位爱岗敬业的好记。  相似文献   

17.
报社经常会收到一些基层通讯员的来稿,将本单位的经验、做法“一二三四”罗列一通,没有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细节,这样“简报式”的稿件报社不会采用。那么如何实现从“工作简报”到“新闻消息”的转化呢?  相似文献   

18.
首都一家报纸的总编辑同笔者聊天时说,在记者的队伍中,有不少人是快手、高手,写出的报道、文章,内容饱满,材料非常充实;不论什么题目,他们都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肚子里确实有“货”,人们称他们是“富”记者。笔者联想到我们通讯员队伍中,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吗?有的通讯员善于发现题目,善于掌握素材,每个月、每周,甚至隔三岔五地在报刊上发表稿件,称他们是“富”通讯员也是不夸张的。当然,现实中还有不少通讯员是写作上的“贫穷户”,写一篇数百字、千把字的稿子,往往手里“货”不多,显得材料单薄,只好靠说教的言语来支撑,寄到编辑部,编辑改起来捉…  相似文献   

19.
许多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都曾有类似的感叹:如今搞舆论监督难,稿件内容虽然属实,但常常难以发表;甚至有时记者未返回报社,说情的电话已打到报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