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独立学院的校园流行语揭示了独立学院学生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如积极进取心态与消极心态并存,彰显个性同时又盲目从众的心态,急于求成、盲目浮躁的心态,造成学生这些心态的原因既有就业的压力也有独立学院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研究学生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校制定相关的政策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校园流行语看大学生思想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园流行语是当代大学生心理的语言折射。通过对河北北方学院121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校园流行语主要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同学之间流行语的经常使用产生了比较明晰的群体亚文化意识;时政类流行语的大量涌现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高涨的主人翁精神和历史责任感;部分常用流行词语的使用反映出学生的模仿心理和心理亚健康状态。对校园流行语的分析和把握,可以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为他们的发展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3.
贺菁 《海外英语》2011,(9):356-357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关注流行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关注。通过校园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集体的心理特征,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镜像。研究21世纪以来校园中经典流行语变迁现象,能看出流行语一种显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即流行语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心态的大众化及社会心理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4.
王晓阳 《海外英语》2011,(5):154-155,157
"给力"一词目前在网络上和纸质媒体上十分流行。该文讨论了"给力"一词的来源、词义和翻译,同时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校园流行语与社会变革和文化潮流密切相关。校园流行语的盛行反映了青少年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是青少年文化符号的表征、文化时尚的昭示,对充实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言语氛围、调节学生心理、缓解学习和竞争压力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当前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导致了流行语文化参差不齐,雅俗共存。一些校园流行语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培养以及校园语言规范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好流行语文化,提高学生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流行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是透视社会的反光镜,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文化心理。人们可以透过流行语来观察社会的发展,了解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大众心态。以2013年十大流行语为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流行语的生成途径,从文化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解读流行语蕴涵的文化心理,可窥见流行语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安徽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例,着重从心理、认知、文化三个独特的视角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流行语。通过透析,其流行语表露了他们的考试情结、恋爱情结和网络情结;表现了类推性、隐喻性和对称性的认知属性;体现了同音词谐音的文化、新潮的时尚文化、微时代和云时代背景下的草根文化、东西方融合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流行语是词汇这个大家庭中极富表现力的成员.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它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在其定性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应忽视流行语所具有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作为一种鲜活多变的语言现象,它是把握时代脉搏、剖析大众心理的一个既独特又有趣的视角.对于流行语,我们不要过度排斥,也无需大肆吹捧,它会沿着语言客观规律所铺设的道路走下去.  相似文献   

9.
语言作为人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心理最集中的体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网络流行语和社会心理的联系入手,分析了“给力”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给力”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给力”的流行进行了总结,认为现当代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和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现象,反映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心理.通过对校园流行语的了解和探索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又可以让我们知道产生这种思想意识的深层根源.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新的突破口的同时,也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文化思潮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它对包括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产物及组成部分,实现了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的衍变.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而文化建构主义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建构的关系.文化建构主义开启了一种新的心理科学观、理论观,大大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化心理”指一定人类化经由个人、群体、民族心理世界的功能性习知、承传与创设等的历史与现实的交互活动”,并从概念本身在的逻辑建构层层展开论述,提出了“化生命”是一切化功能根本驱动力的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与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主流心理学的衰落与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给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给了中国心理学家重新审视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机会。中国心理学在心理学多元化的背景下,应采用中西合璧式的,西方与东方相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建立一门根植于传统文化下的中国文化心理学或中国本土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中文化研究的兴衰史同时也代表了心理学去伪存真的历史.经过200多年的摸索,心理学研究由关注形式上的学科方法到注重人的内在本质,由盲目追求科学性到实实在在的人性回归.文章旨在摸清近年来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的历史脉络,帮助在心理学的学科实践中鉴别真伪.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中国文化心理学进行界定,认为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形势下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具有四点重要意义,必须应用"一导多元"的方法系统来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文化心理学有三个主要学派:符号取向、个人取向、活动理论。它们的交汇点是“文化符号活动”。自我是通过文化符号活动而社会地发生的个人建构。作为文化符号活动的叙事和认同相互构成,不可分离。它们通过人造物、情感、自我反思、活动、时间5个维度而发生作用。叙事既可作为干预变量考虑,也可以作为搜集分析资料的方法而成为文化心理研究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文化心理学论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浩 《西北师大学报》2005,42(6):125-128
文化心理学以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对文化与心理关系的重视构成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文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在于:文化应该参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构建,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视角;在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上,文化心理学主张摆脱还原论和实体论,重视文化与心理相互构建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只有让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人的心理,并以文化的形式存在,才能“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探索我国传统文化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从文化心理学视角研究了核心价值观文化呈现与转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培育方式,为进一步深化探索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心理转化,重点研究了学校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色戒》是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特殊的一篇,这不仅体现在其创作耗时长久、题材别异和意味隽永上,而且它还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笔者从权力的角度切人,通过对文本中内含的权力与欲望的分析,结合其创作风格和创作环境,揭示出作家在该篇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0.
90后中学生阅读网络小说,一方面有着从众心理,网络小说能让他们找到共同的话题;另一方面,从其成长环境来看,作为独生子女,他们在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承担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赋予的学习、生活压力,虚拟的网络成为他们精神释放空间,精彩奇幻的网络小说能让他们感官获得新奇体验,暂时忘却学习的压力,情感得以宣泄,精神获得自我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