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37年8月日寇占领天津,天津英、法租界成为“中立”的“孤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日伪的新闻统制下,天津原有的报业凋零,《大公报》、《益世报》等著名大报被迫迁移或停刊,《京津泰晤士报》和《华北明星报》等外文报坚持出版,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利用“孤岛”复杂政治局势秘密出版的抗日报刊。  相似文献   

2.
"集团部落"是日伪为彻底断绝抗日联军与群众之联系,妄图以此彻底消灭抗日联军而实施的特别举措。随着大量"集团部落"的建成,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被隔离,被迫转至深山密林,甚至越境赴苏,生存和发展遭受到严重打击。但是,日伪的企图并未达成,抗日联军通过加强政治工作、袭击集团部落、自力更生等斗争策略,与日伪进行英勇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针对日伪政权的奴化教育 ,山东沦陷区人民奋起反抗 ,不甘做亡国奴。山东沦陷区人民采取在日伪控制的学校里宣传抗日主张 ,拒不在日伪学校任职 ,举办私人教育传播抗日思想以及抵制日语教学等行动 ,反映出山东人民不畏强暴 ,捍卫民族自尊 ,反抗奴化教育的坚强民族精神 ,既令今人赞佩 ,也值得学习弘扬。  相似文献   

4.
上海租界移民功能略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是近代中国典型的移民城市.其之所以能形成,关键在于上海租界在近代中国特殊环境下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依据相关史料,考察租界的"孤岛"效应、"蓄水池"效应两个方面,可增进对租界及上海崛起历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自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为“孤岛”。在日本侵略者和租界当局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爱国文化人士,无不团结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采取坚定而灵活的斗争方式,从事抗日文化活动,不断开拓新的抗日宣传阵地。他们打着外商的招牌,创办一些看似纯翻译的报刊,选译和转载有利于抗战的材料,向人民报道抗日前线的战事和国内外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持久战的政治主张,使“孤岛”人民坚定抗战信心,明确斗争方向,站稳民族立场,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当时除了一些打着“洋旗报”名义的抗日报纸外,还有一些进步刊物,如《华美周刊》AwA MEI WEE VLY、《译报》周刊、《文献》  相似文献   

6.
孤岛时期对鲁迅的纪念活动和研究促进了鲁迅研究的展开,也激起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文艺界曾就是否继续"鲁迅风"写作形式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争,但这并不妨碍孤岛作家对鲁迅战斗精神的继承,尤其是在杂文创作上,他们延续了鲁迅爱国主义和国民劣根性批判的传统,勇敢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戏剧也是抗日宣传的有力武器,改编剧《阿Q正传》作为孤岛文学的亮点,深化了鲁迅作品和精神在群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日伪不仅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企图弱化我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力量.为保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主要是针对粮食、毒品、货币和食盐等物资的缉私.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我国军队撤离以后,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处于日寇重重包围之中,唯独市区内的英法租界仍保其特殊的“孤岛”局面。自“八·一三”以来,上海大批文艺工作者先后转移到内地国统区、抗日前线或敌后根据地,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便利用这个特殊环境,继续开展各种公开的或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孤岛”文学就是这样产生的。王统照是留居上海坚持斗争的作家中的一员。这时期尽管斗争复杂,环境恶劣,他却思想活跃,创作甚勤。结集此时的作品就有小说《华亭鹤》,散文《繁辞集》、《去来会》,诗歌《江南曲》,译诗《题石集》;还有一些散见在当时报刊上的尚未收集.  相似文献   

9.
“借”枪     
王兆祥 《老年教育》2008,(10):14-15
1943年,抗日战争正处在相持阶段。日伪加紧勾结,推行“三光”政策,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迅速壮大抗日武装力量,中共山东临朐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先从敌人手中搞一部分枪支弹药,武装我抗日军民,打击日伪的反动气焰。  相似文献   

10.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日伪不仅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企图弱化我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力量。为保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主要是针对粮食、毒品、货币和食盐等物资的缉私。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缉私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1941年8月,由日本提议的近卫文唐-罗斯福会谈经美日双方几个月的交涉最终被美国所拒绝。这种结局与当时的世界局势以及美日两国各自的国内局势密不可分,此时美日利益的协调空间已不大,再加上日本军方、美国盟国的反对以及美国对日战略优势所产生的自信,这些都使得这个会谈遭受流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汉唐时期宦官专权的基础之一,是宦官典掌军职。汉唐宦官典掌军职分有监军、典掌禁军和衔领军职三种方式。宦官典掌军职,在东汉时期属于临时差遣的性质,唐代中后期以后,宦官典掌军职则逐步制度化,成为唐代宦官专权的一大特色,也是造成唐代后期宦官危害甚烈,废立帝位如同儿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神策中尉是唐后期中央神策禁军最高军事统帅,其军职设置最突出的特征,是任职人选有严格的身份限定,即任职者必须是宦官,唐代宦官通过出任神策中尉一职典制军政,控制唐中央禁军系统,形成势力强大的宦官军事集团,唐后期出现的宦官专权以及由宦官以引发的种种政治矛盾斗争,与神策中尉这一特殊军职的设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湘军对晚清湖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湘军将领重建和新建各种教育设施,为晚清湖南教育文化事业的兴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湘军集团以各种方式增加地方文武学额,促进了科举教育的兴盛;湘军将领以各种方式在湖南兴办文化事业,推动了湖南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湖南人才的兴盛。  相似文献   

15.
《腾[誊]正日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徽州女童撰写的日记,后经汪翠珠女士誊抄得以遗存迄今。日记的时间从1937年11月8日到翌年的5月6日(其间有中断),生动地反映了日军侵华对皖南民众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剧烈冲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何梅协定"是1935年7月时任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长、北平军分会委员长的何应钦和日本驻华北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达成的一个旨在谋求华北政权特殊化,为日本侵吞华北作铺垫的协议.它的出现在整个华北事变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完全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吞灭华北的阴谋,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本文试图从"何梅协定"产生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国民党对此的反映等方面,对国民党从华北事变到国共合作期间内外政策的转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1937年11月14日,有着“满洲开拓之父”之称的日军步兵第102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东宫铁男中佐,亲率侦察队,乘船沿河道侵入浙江省平湖县前港西河一带,与中国军队第79师237旅发生激战,在前港西河西岸被机枪打伤,伤重毙命.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占中国的西沙和南沙群岛,修建军事设施,作为南进基地。日本此举凸现了两群岛的战略价值及其对南海航线的意义。美国为首的盟军就多次在南海破坏日本交通线;《开罗宣言》未明确提到日占的两群岛为日后纷争埋下伏笔;侵占两群岛日军的投降问题也成了围绕两群岛展开的争执之一。  相似文献   

19.
卢汉入越受降是蒋介石蓄意解决云南问题的一步棋,但云南地方实力派之所以同意卢汉率滇军主力入越,却有其主动的一面,其主动因素来源于云南地方实力派对时局的判断和国民政府陆晕总部给予的越南的诱惑。  相似文献   

20.
日本和平宪法规定日本不保留军队,没有交战权。日本政府却通过一系列立法,建立起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维和活动,并建立起战争体制,突破了和平宪法的限制,使日本成为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