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7,(4):25-28
当前在新的《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内容依旧不完整,在实务中依旧存在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不够明确与全面,检察院对民事调解书的内容缺乏有效监督途径,检察院启动检察建议的条件不明确,民事检察监督的调查取证规范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应明晰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明晰检察监督的介入时间,明晰地方各级检察院调解检察监督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检察一体化”内涵的揭示,论述了中国特色“检察一体化”建立的必然性和中国特色“检察一体化”构建的要求,目的在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检察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事检察监督日益强化,如何既保证民事检察监督的效果,又不过分破坏民事裁判的既判力和程序的安定性,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对当事人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期间和检察院依职权提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期间的完善提出相应建议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事行政检察是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一项制度,但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政权体制和法律文化的差异,对这一制度的价值定位也不尽相同。从我国宪政体制和法律监督功能上分析,完整的民行检察监督权能的内容应包括对公益的保护、对法院行使司法权以及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监督。随着民诉法的修订和行政诉讼法的即将修改,民行检察监督职能将更加完善。如何使“纸面上的监督权力”转化为司法实践中可供操作的实际职能,还需要在将来的检察院组织法中对这项权能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3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通过新增第三人撤销之诉、法院对虚假调解的处罚措施的方式对虚假调解予以规制,由于案外第三人欠缺对虚假调解的知晓,法院处于中立的位置难以对虚假调解进行充分的调查,强化检察院的外部监督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改造检察院提起抗诉和检察建议的事由、进行调解中监督、细化检察院的调查核实权等方式都能够有效地强化检察院的监督力量,对虚假调解进行有效地遏制。  相似文献   

6.
民事检察监督的路径问题成为当前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热点之一。现行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上级检察机关通过抗诉强制启动再审程序的民事检察监督模式决定了基层检察院缺乏开展民事检察监督的法定依据。然而检察机关在我国宪政体系中的职责和司法现实需要将基层民事检察监督路径问题逐步推至公众关注的视野。基于尊重当事人权利、尊重法院独立审判以及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的原则,基层检察机关对第一审程序、生效裁判文书、民事执行活动以及解纷息诉方面均可以适当方式开展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7.
人民检察制度在青海的创建及演进历史,反映出不同时期青海检察制度发展脉络、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其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表明:检察制度建设应当尊重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司法规律和地域特点;应当以监督求发展、重视建章立制等。新时代民族地区人民检察制度及检察事业的发展,需在大局、策略等方面因地制宜推进、扎实稳定实践。青海近百年检察制度发展历史昭示:坚持党的领导,是检察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坚持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检察建设和检察活动的基本原则;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检察工作的中心环节;坚持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地区检察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把握重点与协调发展并重,是促进检察事业全面和稳步发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已于2021年7月15日起施行。作为“四大检察”之一的行政检察,注重发挥“一手托两家”的职能,既监督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又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因此,学习好、领悟好、适用好行政处罚法,有利于行政检察监督职能的发挥。文章从行政检察的角度,分析了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亮点,解读了新修订行政处罚法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张伶 《考试周刊》2013,(68):29-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第6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由于立法上的缺陷和不足,致使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职能发挥受到阻碍和制约.为了考察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工作的现状,本文探析了具体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完善基层检察院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制”改革之后,重塑“四大检察”新格局,行政检察工作地位日趋提高,对行政检察工作质效的要求亦日趋增多。阐述了基层检察机关行政监督存在案件数量较少、监督依据供给不足、基层人员力量不足、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从树立科学理念、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能动履职、健全工作机制、建强人才队伍、探索数字检察等方面,提出了充分发挥“一手托两家”监督作用、切实提高行政检察工作质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逐渐进步,检查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检察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基层检察院文化建设的了解,以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宪法检察制度若干关键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文本的多值逻辑使检察制度具有多重复合结构。宪法文本中的检察权属于司法权,检察权和法律监督权虽然存在交叉,但不是同一视角的概念。法律监督机关是检察院的组织性质和宪法定位,而检察机关只是对从事检察工作的国家机关的概括性意指。检察院的纵向宪法定位是国家性,但在组织结构上则属于双重性配置,检察院的领导体制是垂直领导制,各级人大只对本级检察院有监督权。  相似文献   

13.
“检查”与“检察”发音相同,常有混淆现象发生。其实,它们的用法并无多少相同之处。“捡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地查看.如“病理检查”“检查身体”“安全检查”“检查教学工作”“检查计划落实情况”等。“检查”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作检讨”,如“犯了错误要作深刻检查”“作出口头检查”“写一份书面检查”等。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第二百零八条增加了检察建议,作为民事检察监督的一种方式。检察建议在各地司法实践中早已有所运用,这次检察建议写进《民事诉讼法》有重大意义,其使得检察建议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有了法律依据,名副其实,体现了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果,检察建议完善了检察监督方式只有抗诉一种的不足,有利于检察机关更充分、更便利地行使检察监督权。但是检察建议的规定存在具体操作不明等问题与不足,还需要在进一步发展中完善。  相似文献   

15.
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是近几年在检察理论界和检察实务界"曝光率"较高的词汇,相较而言,检察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更加丰富和深入。而对于执法规范化问题的研究则没有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局面。至于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检察理论界更是鲜有涉及。本文中,笔者以介绍二者的相关概念为出发点,对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做简单叙述,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创新检察文化建设法治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检察文化对增强检察机关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并对法治进程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检察文化的核心是检察权,公正司法是检察权的客观要求,而公平正义是检察文化的灵魂。创新检察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执法思想、理念、职业道德、业务、制度文化和基层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17.
检察院提起抗诉,监督法院依法办案,纠正法院的错误裁判,是检察监督的基本理念。这直接渊源于立法的规定,在民事诉讼中也是这样。但是由于民事诉讼的私益性,在我国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应加以必要的限制,对监督的具体实施应规定切实可行的程序,以达到检察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制衡。  相似文献   

18.
民事审判程序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检察监督,是检察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事审判程序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重点从审判人员表面违法行为转移至深层次违法行为,有助于发挥该项制度应有的功效,实现其设立初衷。在对民事审判程序审判人员深层次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范围进行明确后,针对线索发现难、案件办理难等问题,归纳总结线索发现途径、监督路径及监督方式,充分运用调查核实手段,完善相关机制建设,实现监督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民事检察和解是检察监督过程中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和办案模式。由于司法实践中对检察和解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不一,导致这一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其定分止争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息诉和解工作的有效开展。民事检察和解具有充分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是自治原则和处分原则在检察环节的充分体现。今后应当从规范体系、工作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民事检察和解制度进行构建,使其在多元化监督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层检察宣传是推进检察业务工作、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法制健全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创造新的人文环境的主阵地。当下检察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表现以下几方面:宣传意识淡薄,没有创新思路;宣传工作似有非有,没有明确的分工;宣传渠道不宽,宣传深度、广度不够。今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宣传工作:创新思路,准确定位,强化检察宣传意识;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建立检察宣传调研工作长效机制;广泛动员,常抓不懈,着力加强宣传骨干队伍建设;畅通渠道,拓展空间,全面开拓检察宣传新途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