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社会场域理论为基础比较“双减”背景下家长和学生教育焦虑的感知变化,采用半结构访谈对32对家长与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双减”政策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减少家长家庭教育投入,但家长的教育焦虑来源发生变化,甚至有家长感到更焦虑。家长和学生教育焦虑交织的主要根源是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需要政府为教育优质资源分配建立科学、公平的机制,需要学校与社会、家长协同合作,推进政策施行,从而减轻教育焦虑。  相似文献   

2.
教育人化是针对当前在一些中小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教学“帅为尊”.教师居高临下.对学生缺少人关怀和富于人性化的教育服务而提出来的。这种教育状况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以人为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明”的大背景不相协调。它的“悖”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受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3.
李文辉 《天津教育》2023,(10):35-36
<正>“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致力于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教学水平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部分农村学校依然存在着对当前的教育理念解读不深刻的问题,致使学生难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全面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切实落实“双减”政策,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顺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将对“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意义与优势展开分析与探讨,并且以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  相似文献   

4.
蒋铭国 《江西教育》2023,(15):20-21
在数字时代,信息技术飞速更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智慧作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数字产业化的具体体现。“智慧作业”通过互联网、基于大数据、应用新技术打造教育新生态,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说“智慧作业”是基于“赣教云”平台,指向学生发展的新样态,那么“名师课堂”则是指向教师成长的时空对话。教师成长、学生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两条腿”,数字经济背景下“赣教云”平台能够为教育充分赋能。  相似文献   

5.
人文教育的盛衰,与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有关。在中国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不少学校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性、技能性,不重视人文知识的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尤其是理科学生更是严重的“营养不良”,因此,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文理兼修,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社会系统运转的加速器,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作保障.整个社会系统的运作将会大打折扣。在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实现“和谐”的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终极人文关怀.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但是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资源的失衡。  相似文献   

7.
魏东平 《教书育人》2002,(16):29-30
一、学生不是上帝“顾客就是上帝”,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商家捧为金科玉律,因为对商家而言,顾客就是衣食父母。可在有些学校,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买卖关系,在“为了学生,关心学生”的旗号下,依样画葫芦喊出了“学生就是上帝”的口号,这是对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的商品化、庸俗化。学生不是“上帝”,教师也不是“上帝”的奴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肩负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任,在…  相似文献   

8.
对教育获得悖论形成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促进社会有序有效流动的前提工作。已有研究认为“寒门”不可避免地因社会资本缺乏或抚育方式的惯习差异而影响子代的教育获得。此类视角有其合理性,但难以解释“精致抚育”下乡村学生教育获得悖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家庭结构变迁和新型代际关系的忽视。通过对四个家庭的田野考察发现,社会转型导致了乡村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形成了新的“关系化”代际关系。在新型家庭代际关系中,家庭力量是教育获得悖论产生的根源,其抚育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秉持“生存取向”的祖辈和秉持“发展取向”的父辈之间;二是表现在子代对抚育实践的洞察和利用。可以看出,新型代际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抚育实践是影响学生教育获得悖论形成的家庭根源,也是社会转型背景下考察学生教育获得不可忽视的维度。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谈到“中国文化与教育”时指出 :5 0年前当 70 %的人口还在农村的时候 ,小学班上 5 0位同学成长或社会背景也许不会相差太多 ,但在多元化的工业社会里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背景都不一样 ,已经没有所谓“一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如果做不到“因材施教”是不可能得到预期效果的。怎样才能把所有的国民好好培养起来 ,使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贡献最大的力量 ,便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课题。学生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是全面发展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实现方式。本文拟就数学课堂个性化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人人都能…  相似文献   

10.
张志莲 《教育》2024,(10):124-126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依托各科课程标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容易出现心理发展矛盾,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教育目标错位,办学效益难突破 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怎样办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如何服务农村”这个方向性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好,表现为教育培养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和离农性。其一,脱离“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以升学为目标的农村教育,完全按城市教育模式办,漠视了农村社会和农村教育发展基础之一是发展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缺乏城乡差异的“双轨制”,没有建立适应农村发展的教育体系。其二,脱离农村生存和发展的背景。不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选择,  相似文献   

12.
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教育教学权也是人民教师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的核心权利之一。社会对教师的这一权利应充分给予保障。《教师法》第八条还规定,人民教师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尊重学生人格”和“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的义务。然而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因行使教育教学权而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近年来媒体对此类案件的报道在数量上似有上升的趋势,这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忧虑。在依法治教的背景下,一个侵犯了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学,既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更不能说是成功的教学,甚至是负向性很强、造成严重后果的教学。因此,适时引出“教学侵权”的概念,依法规范课堂教学,不仅是我国教育立法的理论所需,而且对于提高教师对受教育者合法权益的认识,保证未成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教师,作为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塑造”,但学生毕竟与泥团木块不同,他们无法随学校与教师的心愿成为理想的“泥塑木雕”。所以,必须创造适合学生的“塑造”方式,否则,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对学生作无原则的迁就和迎合,它是由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时代发展到今天的需要所决定的。就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说,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适合学生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  相似文献   

14.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法”的教育,这是语文学科教学原则的要求,即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的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道”的教育,而对“法”的教育则不太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不仅仅对学生进行“道”的教育,而且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法”的教育。这里举几个教学中的例子。笔者讲解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时,就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进行讲解,尤其是联系我国新修订的《婚姻法》的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15.
高海英 《辅导员》2009,(11):43-43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结合自身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状况.不断摸索、尝试,开发了“爱的主题教育”校本课程,丰厚了教育内涵,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爱的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与教师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存在目标设置不明确、课程结构单一、相关课程缺位以及实践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融合教育理念;在培养方案中增加教师职业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发展高相关的课程;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实施,丰富师范生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人”,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生存能力,珍爱生命、懂得生活的人。“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双减”背景下,思政课要“提质增效”,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面对生活、走近生活、感受生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红军 《江西教育》2006,(10):47-47
对教育者来说,“后进生”教育是永恒的命题。应试教育使人们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行为等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后进生”。新课改要求我们面向体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社会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只能在社会背景中才能得到说明。教育本身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只能在社会历史中得到解释。归根到底主运用语境分析方法,将教育作为一种本置于产生它的社会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提出“社会语境”和“教育语境”的概念,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结构,进一步揭示了社会语境作用于教育的内在机制和教育语境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课程,是法治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更是播下学生法治素养种子的土壤。在法治教育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法、“辩”法、“用”法、“践”法,让学生意识到法律法规,形成规范性的法治观念,强化学生的“用法”“护法”行为,将法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