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春花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01-103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现象,社会需要教育的支持,教育需要社会作依附。教育的和谐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帮助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又会推动教育的进步。社会和谐与教育和谐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互依存、交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探讨"教育与特定社会的关系",首先需明确"教育是什么"及"特定社会是什么"。作者主要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分析教育与特定社会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教育是为特定社会服务,特定社会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社会是随着教育的改革而进步的。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能够弥合智能技术生产与教育应用的线性两分割裂状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场域意向性之间的互通与平衡,有效规避与控制智能技术异化教育的风险。通过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进行价值透视,结合芬伯格的次级工具化理论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通过“系统化、中介化、职业化和主动性”四个环节的作用,能够逐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域中完成社会化改造。基于此,在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发展中,应健全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试点机制,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伦理框架,保证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全过程受控,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治理循环圈,进而推进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负责任创新。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现象,社会需要教育的支持,教育需要社会作依附。教育的和谐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帮助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又会推动教育的进步。社会和谐与教育和谐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互依存、交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它总是在场。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总体性""在场"是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在场",它具有客观性、总体性、始终性、系统性、选择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四重空间,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活动,"社会总体性""在场"在这四重空间有不同的体现。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逻辑为指导,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有"社会"始终"在场"的观点,建构新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独立角色,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和谐的社会生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与教育的社会分层流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社会分层流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分层流动,社会底层成员可以通过优异的教育成就流向上层社会;也有人提出教育是社会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教育具有复制社会等级、阻碍社会分层流动的作用。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教育公平在社会分层流动中的作用。教育能否促进社会分层流动,取决于教育是否公平。在新世纪,我国出现了学生辍学、考生弃考的"读书无用论",其原因是教育不公平现象弱化了教育促进社会分层流动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分层流动的功能,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的本质特征决定教育的本质特征,同时教育的本质特征又影响整个社会的本质特征。研究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时,需要从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入手。首先要借助研究本质的一般途径,结合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具体情况,再找到研究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途径,而后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社会热点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开展社会热点问题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运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很多,要发挥辅导员在社会热点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教育过程中要立场鲜明、观点明确,要注重社会热点的选择,以社会热点为切入口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寓于社会生活,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深厚土壤。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社会生活,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条件、形式、内容和载体寓于社会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渗透性、承载性和融通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社会生活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有利于呼应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社会风险是教育与社会领域的风险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包括社会给教育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和教育给社会带来的输出性风险。防范和控制教育社会风险、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应双管齐下,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现在社会中,社会分层和教育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教育使很多社会成员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但是教育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教育不能使社会出现理想结构,教育不能消除社会分层累积性,教育的应试化趋向等等。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涵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社会的整合,以及对社会心理的调适,不断与社会相容的过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不断发展着的教育主体以及动态运行的社会,就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外动因。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适应与超越的过程,它并不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也不是对社会的消极适应。  相似文献   

13.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来看杜威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可以发现,个人与社会是一种有机关联的关系,社会是个人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个人应对社会负责并作出自己的贡献;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一种民主生活活动;教育是联系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纽带与桥梁;社会应为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教育是实现社会民主生活方式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培育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高低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并提出只有通过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塑造高职教育的特色品牌,才能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相似文献   

15.
教育价值观就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来看,具有应然性和实然性区别。实然教育价值观是实际指导教育实践的价值观,是对教育行政和教育专家提出的“应当这样”的应然教育价值观的社会认同。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对应然教育价值观关注有加,却对实然教育价值观没有作为一个问题明确地提出来讨论。实然教育价值观是社会价值链的一部分,具有教育系统外部决定性、社会文化直接决定性和利益决定性等外生性特点。教育改革不能跨越社会发展水平达成超前性。推进教育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价值链整体对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高度重视发掘社会文化中有利于先进教育价值观生长的因素和变化趋势,高度重视使先进教育价值观得到社会的认同,区分不同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生产关系状况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分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6.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回应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社会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社会条件改变带来的冲击过程中所体现的回应能力。它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具体的展开形式,并通过"介入-解释-反思-变革"的回应机制实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回应力存在着种种弱化的征象,如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的社会空间窄化、社会解释力缺位、社会影响力阻滞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回应力,需要我们重新阐释"生命线"论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覆盖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利用公共媒介,创新载体和平台。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期刊应参与社会、深入社会 ,从社会的视角透视教育现象 ,研究教育问题 ,同时 ,从社会的视角探索期刊的特点及规律。教育期刊的社会视角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视角、教育文化视角和科技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的社会超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适应论教育观的主导之下,现世性、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取向主宰了教育实践甚至教育理论。着眼于超越的教育注重教育自身以及教育所培养的人对社会现实的超越与改造,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的追求。教育的社会超越价值,不仅表现为教育在理想层面上对社会现实发展的价值引导作用,而且具体体现为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对社会现存状态的超越。由片面的适应论教育观到教育超越性问题的突现,教育理念的嬗变预示了一种无可辩驳的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轴心”。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空间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即教育空间的社会空间生产。具有要素和地域层级关系的教育空间在实体层面上形成“教育综合体”,“教育综合体”与社会要素的关系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可以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无缝之网”关系,即聚焦于教育活动的“消除教育”与社会二元界限的“教育—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必要性、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内容、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方式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积极意义四个方面阐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认为其在人的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在社会与大学生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使得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不断地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