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至今)以来,以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为代表的海外通俗小说如潮水般涌入,大陆通俗小说作家迅速跟进,使通俗小说园地里奇葩纷呈。这些作品深受青少年的青睐,作品和作家对青少年影响深远。2006年夏,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就谁是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现当代中国作家问题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武侠小说的本体研究.本文认为其本体包括两个根本方面:侠文化和通俗小说,其本体研究即是探究武侠小说与侠文化及通俗小说的本质关系.本文论述的是后一种本质关系,主要观点是:武侠小说本质上属于通俗小说的范畴,武侠小说成为一种通俗小说类型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至今)以来,以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为代表的海外通俗小说如潮水般涌入,大陆通俗小说作家迅速跟进,使通俗小说园地里奇葩纷呈。这些作品深受青少年的青睐,作品和作家对青少年影响深远。2006年夏,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就“谁是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现当代中国作家”问题在北京师大附中、上海交大附中等众多大城市名校和数百所县级中学的学生中展开调查,结果青春玄幻写手曾炜当选“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晚清民国时期,通俗小说的发展如火如荼,韩倚松以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为研究切入口,探索武侠小说在转型时期的表现和相关现象产生的原因。韩倚松从微观角度出发,用叙事学等理论研究平江不肖生作品的文本特征,总结出前现代小说的一些共性;从宏观角度观察市场、商业出版、印刷业发展对武侠小说及小说创作者的影响,绘制出民国时期武侠小说发展的立体版图。《平江不肖生: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一书还将作品中表现出的中国现代性置于世界现代性的经纬中,找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是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品,还是浸透中国精神的文化读本,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融入到武侠小说的创作中,读者在阅读通俗小说同时,又能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 由《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和原《赣江文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通俗文学论坛”征文评奖,于今年7月在赣州揭晓。 此次征文开始于1988年底,旨在围绕通俗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从理论上进行扎实而富有新意的梳理、探讨,倡导通俗文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水平,并沿着健康的方向继续发展。征文共收到全国各地来稿数十篇。主办者评定《论小说“通俗”与通俗小说》(伦海)、《从小说的演变看通俗小说的正宗地位》(万陆)、《新派武侠小说渊源与魅力初探》(罗岗)、《当前侦探小说的误区》(李意清)、《文学的俗性和通俗文学》(顾智敏)、《商埠文化与通俗文学》(周海波)等6篇获“优秀论文奖”;《雅俗共赏:一个文学乌托邦口号》(周启志)、《通俗小说的价值形态三题》(魏家骏)、《我看  相似文献   

7.
体现在武侠小说中的民间智慧与欢乐精神。是衡量这一类创作成功与否的突出指标。而武侠小说乃至所有通俗小说的情节模式.是特定边界与特定规则前提下的优化选择。实际创作中的“自由创造”,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有限变异”。  相似文献   

8.
<正> 进入80年代以后,几乎与文学领域中艺术表现技巧的探索与实验同步发展的是,通俗小说创作出现了建国以后从未有过的繁芜局面,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研究通俗小说兴盛的原因,探讨通俗小说的艺术规律,提高通俗小说的艺术质量,促进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也已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通俗小说价值形态的分析,以期对通俗小说在整个文学格局和文学发展中的位置作出某种把握。  相似文献   

9.
金庸小说异族女性情爱描写的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武侠小说里异族女性的情爱描写。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点。那些女子都美艳绝伦,对爱情坚定执着。而其爱情的结局又并不完满。这样的描写,有其作为通俗小说的商业动机.更有金庸个人识见上的原因。同时,也是通俗学传统母题的新时代延伸,这基于注重发掘不同民族间共同人性。倡扬互相理解向慕、“和平共处”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身怀绝技、见义勇为或叛逆造反的行为。当代武侠小说创作最成功的当为金庸,有华人世界有井水处皆知金庸之说,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  相似文献   

11.
武侠小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类型文学样式,文学品位本不甚高,金庸先生却在这一领域异军突起,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界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评价,至今存在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他的作品和文学贡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金庸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类型,在文类功能、文类历史和文类品位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变革意义的道路选择,从而实现了武侠小说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也使其作品成为武侠小说的一座高峰。金庸小说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武侠小说的历史资源提供了指引,也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雅俗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雅俗之间互动砥砺,构筑了中国审美意识变迁的深层动力机制。明清文人参与编创或创作通俗小说,使得小说形式愈发整齐,语言愈发雅致,结构愈发讲究,诗文点缀愈发用心,思想情感之寓意愈发受到重视。明清通俗小说经历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进阶,达到古典文学创作巅峰,近代小说观也随之产生。李明军的《从书坊到书斋——明清通俗小说的雅化研究》以明代至清代嘉庆中期为研究时段,探讨明清通俗小说雅化的嬗变历程和文本呈现,开创了明清通俗小说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对通俗小说进行理论研究,不可忽视其本形态和本质属性。前是有形的,一眼便可望穿;后是无形的,只有读后才能知晓。通俗小说具有标识性的体形态,表现为以白话为其语言标识;以章回体为其体标识和以类型化为其题材标识。通俗小说同时具备自己的本质属性,即本源性、通俗性、商品性。对通俗小说的本形态和本质属性进行探讨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小说的雅与俗作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央视《笑傲江湖》的开播,引起了人们对电视剧和原著的评说。说到武侠小说,人们脑子里首先会想到一位儒雅、亲切的老人──那就是大侠金庸,他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作品铸造了文学殿堂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博得了亿万武侠迷的喜爱,甚至有评论家将他列为 20世纪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尽管金庸先生本人对他作品的文学性一直保持谦逊的姿态。除了金庸,武侠小说创作之佼佼者还有古龙和梁羽生先生,他们的武侠作品可谓各具特色。   其实,武侠小说并非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首创,可谓渊源有自。早在汉代,司马迁著《史…  相似文献   

15.
佛教思想对于文学的影响由来已久。武侠文学在小说史上一直是一支重要的流派,其中又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显著代表。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集中讨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相关佛教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通过“江南”、“大漠”和“南北融合”的“地域叙事”,彰显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其熔铸华夏大地特有风情的东方地域叙事,传承发展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地域文学与文化价值,开拓了传统文学的格局与视野,推进了文化认同,加速了“新武侠小说”等华语文学的“现代化”“全球化”步伐。通过《射雕英雄传》中的“地域叙事”,分析武侠小说等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与“传播性”价值所在,并进一步探寻“新武侠小说”等在华语文学实现“现代化”“全球化”嬗变历程中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17.
历史作为武侠小说中的一种元素,从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来看,并不是它必须具备的。历史元素在武侠小说中往往以历史细节的形式存在,而这个细节的真伪是无关紧要的。但历史在武侠小说中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即历史观,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关。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艺界眼中的“都市文学”为对象,讨论左翼文艺与城市通俗小说之间牵涉到的复杂情况。此时,所谓的“都市文学”与以农村为中心的解放区通俗小说相比,显然具有不同性质。论文主要通过堪称“小市民小说”的《虾球传》,探讨在40年代后期“一体化”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对“都市文学”的态度和他们所设想的“都市文学”的理想以及评价尺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模式是通俗小说叙事的典型特征。一方面,传统论以此极力排斥通俗小说,认为它缺乏艺术性,另一方面,模式化的通俗小说创作欣欣向荣。其实仔细观照通俗小说的模式,可以发现通俗小说模式有特殊的叙事结构:表现在形式层面上,是多重限定和悬念经营的张力结合;表现在内涵层面,有立足于民间的话语立场及大众学母题的再生构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引领中国都市文化潮流并具有特色的地区主要有: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它们被称为“海派文化”;津京地区,它们被称为“津京文化”;香港及其周边的广东地区,它们被称为“港派文化”。在这三种文化的孕育下,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此起彼伏地形成了三大波段,形成了海派、津派和港派小说。这三派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文章认为尽管这三派小说的特色是多方面的,其总体特色应该是:海派小说完成了通俗小说的市场转型;津派小说构筑了通俗小说的地域特色;港派小说有着更多的现代国际视野。在这三派通俗小说的共同打造下,中国通俗小说进行了现代性的改造,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的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