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推敲词语,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它是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不可缺少的阅读教学手段。词语推敲有哪些方法呢? 一、减还比较法被推敲的词语减掉与还原比较是最为常用的词语推敲法。这种方法适合于推敲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的词语。《桂林山水》一课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个句子中的“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是分别描述“大海”和“西湖”特点的,都是修饰成分。如果把这两个修饰成分减掉了,就成“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3.
庄子《秋水》一文,有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其中“北海”一词书下注释为:“(河东端)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对照地图,参阅史料,联系文境,不难发现,此注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4.
词语教学是1~6年级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联系上下文 ,借助生活积累 ,在语言环境中“了解”、“理解”、“推想”、“体味和推敲”词句的意思和作用。这是因为 :一方面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词语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 ,词语的运用最重要的特征是依赖语境 ;另一方面 ,一个词用得对不对 ,好不好 ,都要凭借整体语境来判别 ,离开了语境 ,便很难鉴赏词语运用的审美价值。[课例1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再见了 ,亲人》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时 ,和学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 :谁能说说“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生 :雪中送…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语言使用中,离不开语句的表达,而词语则是语句的基本单位,是组织段落、篇章的基础材料。因此,词语运用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魅力,往往在一字之中尽可体现,而一些以一字之妙传神的佳话至今仍为我们所乐道。贾岛的“推敲”故事一直被大家传为美谈。当时贾岛正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将“推”改成“敲”,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于是韩愈和他探讨起来,最终确定用“敲”字,“推敲”二…  相似文献   

6.
诗圣杜甫写诗讲究推敲词语,他曾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杜甫的诗大多语言生动形象,脍炙人口,其中有些诗句中的词语已成为广泛运用的成  相似文献   

7.
语言训练ABC     
一、领略情味,体会意蕴 语言训练中,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领略、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精妙之处,也就是品味词语。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要使学生读文读出味,品词品出味,就要他们在读懂的基础上通过推敲、揣摩、品味,进而入  相似文献   

8.
一、推敲语句。让教学细节清晰起来教学细节有时可以体现在—个字上,它使课堂教学充满辨性与灵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词语也要推敲推敲。如王菘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他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9.
三、词语的使用【考查要点】掌握适量的词语(包括成语)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第4条强调: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现行教材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词汇,了解单义词和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褒义词和贬义词等。【知识梳理】2005  相似文献   

10.
“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是“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条规定。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测试的现代文题目,可以说没有一个题目的分析综合能够脱离这一条规定。借助上下文推断词义,根据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推断词义,从词语搭配的角度看一个词语用得怎么样,从近义词相比较的角度进行推敲,从词语的风格色彩上来辨析,以上几个方面早已为迎考师生所重视。  相似文献   

11.
五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册教材,在语言运用上有毋庸置疑的规范性和示范性,对于“教”和“学”都有深刻的影响,因而我们在钻研和教学课文时,觉得有些课文中的词语可再推敲。现冒昧把自己的一孔之见浅述于后,向同行求教。一、在用词上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如2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辽阔”一词值得推敲。这篇课文选自1956年七月号《文艺学习》杂志,是为发表俄国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作品所加的画页  相似文献   

12.
专题三 词语     
词语(包括成语)的积累也反映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课标”对词语是这样要求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告诉我们学习掌握词语的方法.就是“词不离句”,即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3.
我在教学中尝试用分层分步法进行“读一读、写一写”的基础训练和拓展练习。第一步:按不同标准把课后所列词语进行分类。可将所有词语根据词性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还可分为写人、写事、写物、写景类,写人的词语又可分为写外貌、写神态、写动作、写心理等。能够正确分类的基础是正确理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自选一个标准分类。第二步:从“读一读,写一写”中挑出若干个词语(通常是三五个)要求学生写一段话,可随意安排词语顺序,语句通顺、流畅即可。在所选用词语下加着重号,并在括号内注音、解释。第三步:创设一个特定的语境,规定用挑…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一门严密而又精确的科学。为了教育学生对数学内容能正确、清楚地理解,避免误解与差错,就必须引导学生善于咬文嚼字。我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咬文嚼字的主要做法是:教育学生逐词逐句推敲;关键词语重点推敲;对虚词认真理解;容易忽视的词语适当点拨。  相似文献   

15.
当前欧洲正在酝酿进行着两件大事:一是欧盟东扩,一是北约东扩。同时东扩,于是有人将其比喻为一个车头拉着两个车厢。但仔细推敲“此东扩”却非“彼东扩”。谁最愿意欧盟东扩?欧洲自己。今天的欧盟已经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拥有15个成员国的超  相似文献   

16.
“不过,让小更始料未及的是,村里人竟然有那么多活儿让他来干:拉石头拉土,拉砖拉水泥,拉粪拉化肥,挑地拉秸秆,甚至送亲结亲。小更的拖拉机没有一天闲时候。”这是《车事三题》(《短篇小说》2021年第6期)里的一段话,说主人公丁小更买来拖拉机为村人拉货带人的情形。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好章是“妙手偶得”,有时也是“推敲琢磨”才得来。说明了一篇佳作的获得,有时是灵光一闪,有时是苦心经营。好的创作题材可能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取得,但有时能否运用一个最贴切的词语,却需要长期的琢磨感受。  相似文献   

18.
一、把带点字不正确的读音画去。皮肤(fūhū)暖炕(kànkàng)挣钱(zhēngzhèng)揪头发(jiūqiū)屏息(pǐngbǐng)摩平(māmō)二、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挑战”的“挑”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___,再查____画。“挑”在字典里有这样几种解释:1.用竿子把东西举起或支起;2.由里向外拨;3.拨弄,引动,引发;4.汉字的一种笔形。“挑战”的“挑”应选第____种解释。请你用第3种解释给“挑”字组一个词:____。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常会要求找出关键词语,有些同学却把握不住,原因在于对“关键词语”这个概念不明白。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词语主要指以下几种:一是最能表现主题或涵盖全文的词语。如萧乾《枣核》中“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中的“托”字,表现老华侨对祖国怀有深深的眷念之情,因此在家庭和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从几十公里外论公斤买圆石头,把自家花园布置成北海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注重词语的联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编者都以其中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作了注释,这些注释只是词语的直指意义,明显而确实,学生一看就明白。另外,词语还有它的联想意义,联想意义是词语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往往和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鉴赏能力融合一起,在字典辞书中是难以找到的,是变化的,模糊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字典词典的解释,无非取比照的或是说明的办法,究竟和原字原辟不会十分贴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味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 当然科学的词语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而文学的词语却必须顾及到联想意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许多文学精品,作者对文学作品中的每个词语运用都是再三斟酌、推敲的,文学语言经过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