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细节描写。读写例语《注意文章的细节》一文,把《凡卡》一课中写凡卡为什么挨打,老板用什么打,怎样打,凡卡一天兰顿饭都吃些什  相似文献   

2.
问:凡卡在信封上只写了乡下爷爷收几个字,却没有写明具体地址,这是《凡卡》这篇小说中的一个细节描写。请问编辑老师,教学这个细节描写除了让学生明白爷爷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凡  相似文献   

3.
《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短篇小说。文章将作者的叙述、凡黄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运用对比、反衬、暗示和细节描写等表达方法,通过“凡卡”这一悲剧形象,反映了沙皇统冶下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教学时可以抓住细节描写,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章内涵。  相似文献   

4.
《凡卡》一课,通过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的事.叙述了旧俄时代被迫当学徒的凡卡所遭受的种种痛苦的折磨,反映了当时社会穷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与罪恶.教学本文.要透过文章细节的分析.突出重点,体会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5.
《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文章通过描写一个由农村到城市做学徒的九岁儿童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残暴,表达了作者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由两条线索交错展开,细节描写具体生动,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教学时要注意“理清线索、品味细节、指导朗读”。  相似文献   

6.
小语十册第五组课文训练的重点是“注意文章的细节”。其中,重点讲读课文《凡卡》的教学,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使他们自觉地获得关于文章细节方面知识的重要一环;而独立阅读课文《小抄写员》则是检查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自己读懂课文的试金石。前者,教师必须给以比较细致的具体的指导;后者,则应着重考查学生是怎么自学的。《凡卡》叙述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文章的思路从两条线展开:一条是孩子对现实生活的控诉,这主要在信中透露;一条是他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主要通过写信时的联想表现  相似文献   

7.
唐娟 《山东教育》2005,(28):27-28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河夫于1886年写的短篇小说。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其中通过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是教学的重点;二是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学生初次接触,领悟起来有一定难度,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可作如下设计,以突破重、难点。  相似文献   

8.
《凡卡》叙述的是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契诃夫的这篇小说细节描写非常成功,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教学时可抓住三处细节,长文短教。一、抓凡卡学徒生活的细节,突出“苦”字课文第8自然段从凡卡挨打、挨饿、挨冻三个方面叙述了凡卡的学徒生活,写凡卡挨打时,“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一个“揪”字,一个“拖”字,充分说明了老板的凶狠和凡卡的可怜;写凡卡挨饿时。文中具体地写了他三餐各吃的什么,“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可见凡卡食不饱腹;写凡卡挨冻时,写了他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从中可以看出凡卡衣不蔽体,过着非人的生活。所以凡卡最后才写信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教学本段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本  相似文献   

9.
【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个发现、一处质疑、一句插话,这些微小的细节,有时竟藏着一个个教学生成点,抓住了这些细节,就促进了课堂动态生成。在《凡卡》(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及时关注了课堂中的两个细节,致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成的活力,充满了思辩与灵性。【片段一】凡卡为什么会写信生:老师,凡卡没有读过书,他根本不识字,为什么会写信?生:是啊!小凡卡家里很穷,他才九岁就被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他哪有钱去读书?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凡卡为什么会写信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生:我知道,凡卡会写…  相似文献   

10.
《凡卡》叙述的是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契诃夫的这篇小说细节描写非常成功,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教学时可抓住三处细节,长文短教。一、抓凡卡学徒生活的细节,突出“苦”字课文第8自然段从凡卡挨打、挨饿、挨冻三个方面叙述了凡卡的学徒生活,写凡卡挨打时,“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一个“揪”字,一个“拖”字,充分说明了老板的凶狠和凡卡的可怜;写凡卡挨饿时。文中具体地写了他三餐各吃的什么,“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可见凡卡食不饱腹;写凡卡挨冻时,写了他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从中可以看出凡卡衣不蔽体,过着非人的生活。所以凡卡最后才写信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教学本段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本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凡卡的学徒生活的?2.凡卡为什么挨打?老板用什么打?怎样打的?找出有关  相似文献   

11.
要精心设计语言训练题江苏王粉林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凡卡》,他在教学文章的结尾"寄信做梦"这一段时,设计了几道训练题,我觉得很有研讨价值,便摘录如下: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①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②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凡卡是否就能...  相似文献   

12.
《凡卡》、《景阳冈》是五年制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注意文章的细节”。两篇课文都使人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要的是它们写得有血有肉,能够把突出表现中心  相似文献   

13.
《凡卡》     
课后四个练习题,其中,前两个是为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细节安排的。学生要用自己的话把凡卡所受的苦有血有肉地讲出来,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充实一些细节讲述。尽管在凡卡写信过程中插叙的几件事并不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它与凡卡信中的内容穿插在一起,就为读者了解凡卡的身世与悲惨生活提供了材  相似文献   

14.
《凡卡》课文的作者借凡卡写信给爷爷这件事叙述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作者用写信的方式按写信前、写信时、写完信这样的顺序来叙述凡卡怎样受苦的。在写信的同时插叙了几件事来衬托凡卡的悲惨命运。课文通过细节的描写,把能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5.
《凡卡》的作者借凡卡写信给爷爷这件事,叙述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作者用写信的方式按写信前、写信时、写完信这样的顺序来叙述凡卡是怎样受苦的。在写信的同时插叙了几件事,来衬托凡卡的悲惨命运。课文还通过细节描写,突出地表现了中心。本文根据课文内容及结构特点和本单元  相似文献   

16.
抓住三“看”三“叹”教学《凡卡》六安市顺河小学梁先琼统编小语第十册《凡卡》一课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作品。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写了一个生后在旧俄时代的穷苦孩子凡卡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资本主义的罪恶,写作上具有诸多特...  相似文献   

17.
理清文章的行文顺序(脉络)是准确划分段落的重要依据和保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理清脉络再分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联系生活经验分段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者创作多是遵循生活规律来布局谋篇。鉴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顺文章脉络,给文章分段。例如,给《凡卡》一课分段,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他爷爷写信述说其遭遇。对于写信,大家都比较熟悉。想想看,你平常给某一个人  相似文献   

18.
《凡卡》(六年制十二册11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写的。作者以深沉的笔触、衬托的手法,满怀深情地描写了一个由农村来到城市做学徒的九岁儿童凡卡的悲惨遭遇。文章以凡卡向爷爷写信这一形式,衬托了凡卡学徒生活的孤独、痛苦,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残暴,表达了作者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运用尝试法教学此课,便于学生了解凡卡学徒生活的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凡卡》一文是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文章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相似文献   

20.
《凡卡》一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叙述了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以及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教学时.我们不应将人物形象“标签化”、文章主旨“政治化”,而应确定适合学生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培养学生“悲悯”的情怀,感受凡卡在苦难中仍追求自由、美好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