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淮盐文化产业的缺失进行了反思,提出淮盐文化产业整合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由此对如何规划淮盐文化产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盐蝙蝠     
我们那儿的人叫蝙蝠为盐蝙蝠。 小时候我想盐蝙蝠是吃盐的,是以盐为食的动物,不然为什么叫盐蝙蝠?同过大人们,大人们用“不知道”仨字回答了我。  相似文献   

3.
青木正儿和盐谷温都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学家、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开创者,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分别是日本京都学派和东京学派举足轻重的学术领军人物,在学术观念上也都明显地表现出日本中国学的近代性特征,两人的中国戏曲研究成果也以极为相似的轨迹进入并留存于中国学者的视野。然而,他们在相近的学术道路上所留下的足迹却不尽相同。这一方面是由于其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文化教养以及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存在个体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并渗透在各自的学术研究中;另一方面,他们治学特色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东京学派与京都学派这两大日本中国学重镇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李丽 《生态文化》2009,(2):53-54
千百年来“盐为百味之首”,人类饮食早已习惯可以没有糖、没有醋、没有味精,但绝不可没有盐!盐是人生存必不可缺的调味品和营养素。但是近年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已经将每人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6克,并且将低盐列为人们健康保健的首要举措。究竟为什么会把天天不离的平常食盐看得如此重要?盐与疾病有什么密切关系?如何吃盐更养生保健?一系列疑问引起了人们对解释盐与健康利弊的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格尔木有一个人间奇观,那就是万丈盐桥。这座桥并不是我们通常概念中的那种“桥”,实际上是一条“路”,它不是用传统的建筑材料铺成的,而是完全用盐湖的结晶盐在盐壳上碾实,再撒上卤水压紧后形成的光滑而平整的路面。因为在这“路面”半米下就是卤水,因而人们就把这条“盐路”称为“盐桥”。在来格尔木的火车途中,我就饱览了万丈盐桥的壮丽景观,当我同梁周团政委说起我的感受时,他建议我一定要去察尔汗盐湖转转,盐湖厂的副总经理王庆生是他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6.
"盐酱口""朱雀口""乌鸦嘴"三个俗语词的含义和理据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总体来看,它们都可表示说话应验,区别在于"盐酱口"是中性词,"朱雀口"是褒义词,"乌鸦嘴"是贬义词。朱雀是传统文化中的"四灵"之一,受人崇拜,所以出自"朱雀口"的话不但可靠,而且权威。乌鸦常在墓地抢食祭品,因跟死亡相关而被视为凶鸟,所以出自"乌鸦嘴"的话无论可靠与否都不是好话。"盐酱口"的理据有多种解释,但都不可靠。本文认为"盐酱口"一词的产生机制是:验证义的"譣"原有虚检切的读音,该音在一些方言中一直传承者,明代的时候与"咸"同音,为了生动化,便用具象的"盐酱"加以替换,于是就有了"盐酱口"一词。  相似文献   

7.
昌黎县北依燕山余脉,东临渤海湾,气候、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与世界名的酒葡萄产地——法国波尔多地区极为相似,非常适合赤霞珠等世界名种酿酒葡萄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香榧礼赞     
吾越泱泱,春秋悠悠;稽山巍巍,榧果累累。 古越绍兴是闻名华夏的香榧之乡,会稽山脉是盛名神州的香榧产区。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地形与土壤,成就了香榧树的长生不老和香榧果的长盛不衷。  相似文献   

9.
岱山,古称"蓬莱仙岛",是个典型的海岛县。全县由404个岛屿组成,素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名闻遐迩。近年来,岱山立足丰厚的海洋文化,大打海洋文化牌,因地制宜,建起了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台风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中国盐  相似文献   

10.
甘肃礼县东北角与天水相毗邻的古镇盐官,曾以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井盐”闻名遐迩。盐官史称“卤城”,以多有盐卤谓之。当地地下藏有丰富的高碘盐水,择地掘挖成井即为盐井;汲取井水拌和泥土,经过曝晒、堆沤、炮细、熬煮等繁多工序制成食用盐,就是“井盐”。当地人把这些制作井盐的全过程统称“煮盐”;煮盐所剩废弃泥渣即“盐卤”;专靠“煮盐”为生的人家被称作“盐户”、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2003,(4):64-64
微生物广泛分布在土壤、大气层和江海湖泊中,寄生于生物体内。因此,微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旦改变生活环境,它们就无法生存。由于微生物是低等生物体,不能营自养生活,必须依赖外部条件,通过腐生、寄生等生活方式异养生活,这样它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2.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傅京生目前有学者认为,佛教融化于魏晋玄学之后,才有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然而,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因为隋唐以后,佛教以及中国佛学的宗教义旨并没有改变: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虽然走上了华化之路,但,它一直在寻找独立生存的土壤。此外,...  相似文献   

13.
陈文成 《文化博览》2005,(11):24-25
刚出国的那几年,一位老朋友每次打电话都会问:"孩子多大了?能打酱油买盐了吗?"知道是玩笑话,但还得真诚地回答:"没有呢,才三四岁.你的呢?"朋友回答:"也没呢,不过快了吧."在我们心里,打酱油买盐的年龄,大概应该是七八岁吧.  相似文献   

14.
耐水的植物     
《生态文化》2003,(2):63-63
水分不足和水分过多对植物的生长都不利,这是众所周知的。这是因为水分过多时,水淹的土壤里的氧气不足,抑制了植物的有氧呼吸。大量消耗可溶性糖,积累下来的便是酒精,这样以来,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大大地降低甚至完全停止,在这种分解大于合成的状态下,植物的生长受到阻碍,使植物饥饿、衰老、受毒害。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学评诂邵汉明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文化思潮。它产生于五四时期。50年代以后,大陆奉行马克思主义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现代新儒学失去应有的生存土壤和市场,它的中心便从中国大陆转移一了港台和海外。几十年来,经过新儒家学者们的苦...  相似文献   

16.
滇西禄丰恐龙出土的群山里,有条由南向北往金沙江而去的龙川江,河水流经的一段山势陡然变得上下万仞,山峰嵯峨。森林连绵的地界,河床铺满巨大的红砂石,水枯露石,雨季没岸,河水滔滔奔腾咆哮之势,仿佛河底卧有蛟龙。果然不凡:这里  相似文献   

17.
王佳 《生态文化》2011,(5):61-62,64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被称为人们生活中每天的“开门七件事”。  相似文献   

18.
有这么一个故事:长者带领村民日夜兼程,要把盐运送到某地换成大麦过冬.有一天晚上,他们露宿于荒野,星空灿烂.  相似文献   

19.
改良土壤的能手——蚯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清 《生态文化》2009,(4):37-38
蚯蚓也叫地龙、曲蟮,环节动物门寡毛纲动物。 蚯蚓的生活地域极为广泛,有土壤的陆地上有蚯蚓,没有土壤的水域中也有蚯蚓,而且蚯蚓的家族也十分庞大,蚯蚓的种类多达数千种之多。  相似文献   

20.
红土情     
在北京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内有一座社稷坛,坛顶为方形坛面,中心和四方将坛面分成5个部分,各铺盖着一种象征着中国各方土地颜色的土,这就是名的五色土:中间为黄色,北方为黑色,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过去皇帝就是在这里供奉拜祭中国四面八方的土地神,以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富民强。这祭坛告诉我们,中国南方多红土。位于祖国西南的云南省到处可见红色的土壤,云南人常用“红土故乡”来形容自己的家园,表现出他们对红土地的眷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