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导和帮助学生就业,减轻就业焦虑,使他们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实现就业,是所在院校学生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和目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就业矛盾也日益突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都在着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但是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偏重于日常管理及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及服务工作支持力度欠缺。本文试图探讨将学生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以推进学生就业。通过分析学生就业困难现状,总结就业困难原因,对比国外学生管理工作服务就业的先进经验,提出加强学生工作服务功能、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学校各专业中职学生开展就业导向对学习的影响调查,探讨就业导向对中职学生学习的影响,有助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点,以高职学生为对象,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创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了解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分析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高职院校、企业及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对策与措施,并特别阐述高职院校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实施“五大工程”,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海大学秉承九十四年办学传统,以水利为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善待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追求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目标,构建以"素质拓展、市场开发、信息快递、优质就业、联合牵手"为核心的五大就业工程,努力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新跨越.  相似文献   

5.
中职财经专业课程的改革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岗位的需求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背景、基本内涵以及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6.
独立学院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培养。以社团为依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教育。同时,强调学生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环境适应、团队协作、动手实践和"终生学习"等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职业辅导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三亚学院以"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为使命,学院领导-班人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就业工作层层负责,实行学院与分院两级负责制.毕业生就业的有利因素是学生实践机会多,使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311"特色彰显魅力.作者对三亚学院就业工作的思考希望为加强就业队伍建设,制定完善规章制度,开拓就业渠道,加强服务意识,校企合作,教育改革配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699万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长安大学地处西部,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每年有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8000多名,其中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一定比例,做好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的态度,学校始终以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工作目标,落实"一把手工程"、"全员工程"、"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帮扶机制等,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9.
民办高校必须为学生就业服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要教育学生树立新的就业理念;要实施"无缝式"过渡就业、形式多元的就业模式,包括基地式就业、人才市场就业、演展赛式就业、考察式就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高职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全局。将"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入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以系统论的观点取代单一的问题研究,并且从中构建高职学生就业生态系统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对我国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非专业就业能力"不强这一短板。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并加强对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本文通过对"非专业就业能力"的内涵及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非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第一,"以就业为导向".保证学生就业是中等学校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因为学生就业率高低、薪酬多少、发展前景好坏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地位,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活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学校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因材施教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需要和部分学生的升学需要.一要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远距离"规划.对学校来说,帮助学生设计人生的职业岗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二要对学生行为规范进行"近距离"训练.对学校来说,学生的做人教育是最重要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分阶段、分目标进行.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从今年起,在北京大学发布的就业信息中,将取消流行多年的对"人才供需比"的统计,力求以其它更客观、更准确的信息科学指导学生就业,逐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针对就业指导的滞后性、空泛性、随意性等问题,探索并提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就业引导、就业引领、就业引路"的"三引"工作模式,该模式以大学生生涯发展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就业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就业引领提高学生的求职效率,通过就业引路提高学生就业匹配度,从而实现就业结构和就业层次的优化。根据笔者近年的实践,总结了"三引"模式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方式,对推广"三引"工作模式做了理论上的梳理和可操作性的讨论。文章还就"三引"模式如何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促进就业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核心要义是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能有更好的就业品质。如此,职业教育应该有"多元立交"式的"出口",包括对口升学、国际交流、自主创业、社会就业等,社会就业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一元。社会就业不是简单的就业安置,不是粗放的劳务派遣,不是随意的企业用工,而是一种专业就业,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生的专业为依归,就业应能保证学生以专业立身、以技能立命,将专业作为学生就业的基本方向。如果职业学校的就业脱离了专业和技能,  相似文献   

16.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已任的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纷纷加大了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从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以及创业教育创造工作岗位等方面阐述了创业教育对高职就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健 《职教论坛》2012,(25):25-28
"以学生为本位"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应当从理念、质量、效果三个维度解读其内涵,即理念上,以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工具和手段;质量上,以能力培养为根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位;效果上,以就业为导向,而不是以就业为标签。当下高职教育对"以学生为本位"的现实偏离和异化遮蔽表现在:口号化倾向,工具化异化,学科化错位、就业化偏失。践行"以学生为本位"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寻求有针对性地化解对策,做到:破解口号倾向的形式遮蔽,回归目的价值的本然尺度,彰显能力本位的特色内涵,遵循就业导向的科学引领。  相似文献   

18.
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性过程。行业与学校分别作为产品的"买方"与"卖方",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鉴于此,论文以行业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行业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扮演着"能力标准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人才培养过程的督导者、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检验者、深度校企合作的推动者、职业院校的相关服务者"等五大角色,并从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参与学生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参与学生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参与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的建设四个方面探讨行业将怎样参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学生毕业走向职业岗位的零对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发现学生性别、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学生未来求职薪酬水平、赴农村就业优惠政策了解程度等5个变量对东北农业大学学生赴农村就业的影响较显著。通过实证分析构建出推动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赴农村就业的"313"模式,期待为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每一年的第二季度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攻坚期",这一时期是毕业生求职的困难时期、关键阶段,也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任务的重要时期。在就业"攻坚期",学生就业情况困难而复杂,这就要求毕业班辅导员以学生就业为根本,在思想上重视、从细微处入手,发挥辅导员自身工作的优势和作用,积极主动,迎难而上,制定科学、合理、全面、完善的就业"攻坚期"工作对策,形成一套促进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保障学生就业工作有序推进,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学生更高水平的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