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用“星级评比”取代“三好生评比”今天看来,“三好生”评比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促进个性发展。我校尝试使用“星级评比”来取代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星级评比”,就是把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分成许多项目,比赛和考试成绩优秀者直接得一小星,有良好表现和显著进步者评比得一小星,授予“语文之星”、“体育之星”、“爱心之星”、“进步之星”等称号,同时根据得星之多少被称为“一星少年”、“二星少年”,直至“九星少年”,获十颗小星可换一大星,授予“上寮之星”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1988年据抗日战争前世界书局原版重印的《诸子集成》第1册以及中华书局1983年据原世界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梁惠王下》断句有:“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今按,上文“去”与下文应断开:“去”古今词义有别,上古汉语中“去”义是离开,离去;下  相似文献   

3.
成人现代化的基本意义当代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是日益加速的现代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以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为标志的。中国的现代化需要靠现代的中国人去推动。因此,要达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首先要造就现代化的人;人的现代化具有优先发展的必要性。世界著名学者英格尔斯在论及人的现代化之重要性时曾精辟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心理和行为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是社会上消极因素在一些人不良消极心理因素中的反映,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要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6字方针,构筑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长和社区三结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网络。  相似文献   

5.
美声唱法分为“靠前”与“靠后”两大学派。“靠前唱法”强调声音的明亮、靠前、打在硬口盖上.集中于面孔前部(鼻腔、面罩)部位;“靠后唱法”则强调声音的厚度、力度、喉腔开度大,音的立体柱状感及音的落点感受较深。它们有机结和点在于声音的明亮集中、圆润、丰满,两派是互补的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编了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课本中对一句话是这样逗断的:“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关于这句话,课本上有一个注释:“[虚所]集市。虚,同‘墟’。”还有一个练习题:“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 根据课本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练习题的要求,《教学参考书》作了相应的处理: 首先是“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动词,相当于‘往’、‘去’。后一个‘之’,代词,指区寄,相当于‘他’。‘所’,名词,相当于‘处所’、‘地方’。) 其次是“补充注释”:“[去逾四十里]去,离开(不应解成为‘来去’的去)。”  相似文献   

7.
对于学界现行通说“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应具体表述为“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发展原则”。因为无论是从“语义”还是“语用”层面,“利益最大化”表述都值得商榷;同时从法理层面讲,早期论述家庭问题的哲学观点和近代的系统论,都提倡最大程度保障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且此原则最直接的渊源也是以保障未成年人发展为目的而提出的“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因此这一原则相较之前原则具有更加直接的价值判断依据。从法理角度来看,“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发展原则”的表述有利于贯彻宪法中对于未成年人权利和人才培养等诸多规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8.
克洛齐的“直觉说”在前卫画家中影响巨大,尤其对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各种流派发生重要的影响。“跟着感觉走…”的歌声回荡在年青人的心扉之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提倡“直觉就是一切”“绘画完全靠直觉”,“你感觉什么就画什么”等等。甚至在学生中提倡“绘画要在情绪好的时候才能画”“学生不想画时可以不来上课,这是艺术的特殊性。” 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中,这些观点颇为流行,笔者曾和一些艺术院校的教师交谈过,他们很为奉行“直觉说”。至此,我想到,全国很多高等艺术院校之学风日下,实为令人感叹!如有的学院“一个班竟有95%的学生不到课堂上课,而封闭在宿舍和家中完成作业,”《艺苑88.4“我院教学管理初探”》我校美术班按学校规定,要能够维持正常之上课也很  相似文献   

9.
“把”字句的英汉互译余炳毛张玉如“把”是汉语中的一个特殊介词,其主要作用是要突出、强调它所引出的词语。“把”字句就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这个特殊介词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英语中没有与“把”相当的词,而且也没有与之对应的句型。在语言实际运...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既要当好“经师”,也要当好“人师”。外语在国际交往和四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外开放的今天尤为重要。因此,把德育渗透到外语教学中去,培养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是外语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大中专毕业生的比例不算高的情况下,为何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却显得十分突出,那么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何在? 1、从总体上看,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统包统配”的机制还没有从观念上得到根本转变。 在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包下来的政策时,各种类型的毕业生都不存在取向选择,完全由人事机构统一分配。如“文革”前的口号是“党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行要往那里端”。毕业分配在实行统招统分的历史背景下而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就难免有许多不适应,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人文杂志》编辑部、《陕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于1983年1月17日在西安联合召开第一次“关学”讨论会。西安地区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学、科研的专业工作者二十余人参加讨论,陕西省社联主席郭琦、副主席赵谭冰也参加了会议。“关学”是张载创立的学派,此后,关中地区“理学盖昌”,即从研释张载著作而论,如明代吕楠之《张子钞释》、韩邦奇之《正蒙解》、刘玑之《正蒙会稿》、清初李元春之《张子释要》等,几乎代代相传,“道脉不绝”。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将“关学”作为宋明理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学派,科学地加以研究,还是建国以后  相似文献   

13.
现代犯罪矫治工作不再是司法人员的专职,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也可以加入进来。社会工作者具有专业知识并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应当积极介入到未成年人犯罪矫治工作中去。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矫治领域的不同,要求社工采用专业的科学的介入方法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提起文言文的阅读,不少同学的感受是“难”,心里有些“怕”。其实,关键要搞清楚“难”在哪里,“怕”什么。有些东西是心理作用,真正了解了其实并不可怕,但有些东西必须慎重对待,也就是说要“怕”。我们今天要谈的是——不怕生词怕熟词。熟词,顾名思义就是熟悉的词,它有什么可怕?理解“不怕生词怕熟词”,首先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代的词义,有的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变化的,如“人”“手”“心”“牛”“马”“大”“小”等;有的则是起了变化的——有的词语,古语中存在,现在已经消失死亡;有的词语,古语中不存在,是今天的新词;有的词语,古  相似文献   

15.
《学记》是世界上的教育专著,它在教学方面提出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不躐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之谓序”、“当其可之谓时”、“相观而善之谓摩”等教学要求,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很有启发意义。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它,并赋于它新的科学含义,做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文化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很难真正“走进去”。在“走进去”方面,中国与世界文化大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难“走进去”的原因主要有文化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低水平的文化产品、高级翻译人才匮乏和文化产品发展缺乏持续性限制了“走进去”的步伐。为突破这一“瓶颈”,我们要推出精品文化,凸显国家意识;还要加快国家高级翻译人才库的建设步伐,同时尝试跨境翻译合作;更要恪守持续发展原则,实现文化产品的系列化,使我国文化能够真正走进西方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案例中,在校生占98%,其中,“双差”生占86%。)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必须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38年10月10日,我党在国统区创办的公开报纸《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为该报撰写的“代论”,题目是《辛亥、北伐与抗战》。该文对中国统一战线发展史提出了很有启发性的见解。文章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国民党改组,国共合作,要算是第二次统一战线,于是造成北伐胜利。现在,全国抗战,于是,又有第三次统一战线,包含着新的国共合作,及其他抗日党派的参加。”在这里,周恩来明确地把辛亥革命前各革命团体的联合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强调“要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效”。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能够综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因此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制度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合理安排活动,贴近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保障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有力推进,打造适合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和升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在,是“中国的脊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民族饱尝没落、凌辱的苦难史,也是历尽觉醒、奋斗的创业史。她有过昔日四大发明的辉煌,也有过昨天“火烧圆明园”的耻辱。在生生不息和艰苦奋斗中,中华民族在历经动乱、战争、外侵之后却能千年乱而不散地始终存在下来,并且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靠的就是中华多民族的不断交流和融合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这精神始终能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并不断给以新的生命力。在今天重视和加强国民素质教育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