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在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效和学习积极性,其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组织行为学是高校管理类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主要是对组织中的个体、集体及组织的心理、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利用规律去引导、预测并指导人的行为,以此达到提升整个组织管理水平的目的。组织行为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而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在组织行为学中,对于提高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简述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分析体验式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再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阐释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实践方式,最后根据课程教学实践对体验式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实践效果进行反思,并给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行为学是研究大学生行为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考察大学生行为系统,研究特征与规律,是大学生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按照行为学研究模式,大学生行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有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之分,有群体行为、个体行为之分,有积极行为、消极行为之分等。本课题组着眼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将大学生行为分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经济行为、学习行为、职业行为、人际交往行为、其它行为等七类,结合有关项目,开展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的高度组织化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对即将加入职场的大学生而言,组织中的行为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学习《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大学生在校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具有实践预览与知行教化的作用,可以改善大学生原有的认知与行为,提升大学生的情绪智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相似文献   

4.
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将高职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组织,将学生作为组织中的个体进行研究。分析了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体行为表现,并对其进行了行为预测。同时为教师在了解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改变课堂教学管理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相应的行为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面向管理类学生的重要课程,在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却面临着受欢迎程度不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导、学、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出发,探索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导、学、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改进原则以及方法,为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法对西藏高校共2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西藏高校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并针对其学习倦怠现状提出改进策略。结果发现:(1)25.8%的西藏高校大学生存在学习倦怠;(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学习倦怠的行为回避、成就感低2个维度及学习倦怠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3)学习倦怠影响因素中的个人及人际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对学习倦怠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可以解释学习倦怠总变异量的64.4%。建议从学生个人、社会、学校层面改善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状。  相似文献   

7.
万俊毅 《文教资料》2009,(21):228-229
高校扩招带来的大班上课给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管理类学科注重案例、模拟和实践等教学方法的授课效果受到影响.本文从课程学习目的、课程教学方式、学生能力培养、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等方面对选修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为组织行为学教学指明了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个体间差异,尊重学生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个性化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在学习和社会交际方面的表现,提出一种双因素学生分类方法,并在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一种新的高校班级教学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杨连俊 《考试周刊》2011,(43):198-200
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并且对正式组织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大学生中也存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或者叫非正式群体),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和高校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的高校管理实践过程中,高校管理者过多地强调正式组织的建设,忽视了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与利用。本文通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对高校非正式组织进行梳理,明确其内涵,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弄清楚其分类和作用,为正确引导高校非正式组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其走上社会顺利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课程的教学的重要目的。要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必须紧抓教学研究。文章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变量因素方面对组织行为学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教学改革建议,为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更好地创新和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视角。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与就业、创业相关的学生组织层出不穷,同时也吸引了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组织发挥其积极作用、完善学生组织切实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方法与途径、解决此类学生组织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团委、学生组织管理工作者所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主要通过分析高校就业类学生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出此类学生组织的重要性及发展方向,使其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曹兆霞 《文教资料》2009,(28):218-219
班级组织如何建设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探讨的问题.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思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创新,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有双赢的效果。构建大学生学习型班级组织应能促使大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开放学习.达到自我进步、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72-174
地方高校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群体,研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从众行为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学习从众行为问卷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从众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自编的大学生学习从众行为问卷信效度较高,问卷由受暗示性、趋利从众、趋弊从众三个维度组成,趋弊从众要高于趋利从众,从众行为普遍发生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性别、专业对从众行为有着显著性的影响。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积极的从众行为,避免消极从众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组织认同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大学生对学校的组织认同感对其学习心理和行为同样会产生影响。以江苏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并分析了大学生的学校组织认同感现状及其与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还有针对性分析了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对其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师生关系、学校支持感、家庭支持感、同学关系、专业满意度及图书馆满意度都是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维护高校与社会的稳定,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社会心理学、群体行为学的观点,论述了当代大学生中的四种主要的非常态群体行为,即情绪行为、从众行为、集群行为、攻击行为;并从社会、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提出了对当代大学生中的非常态群体行为进行调控的根本措施,在于提高大学生对其社会行为的自控能力和将社会行为规范的进一步内化。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游泳课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学生的游泳课程学习以行为学习为主,大部分学生选择1~2种学习方法,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3种以上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能采取一些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大学生对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学习策略的优化选择情况,能反映学生游泳课程学习效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17.
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涌入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分析,从辅导员的角度探讨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方法,培养他们自我完善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学习投入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情感三方面的投入程度。采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互相印证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学习投入度。定量研究采用对广东省四所高校26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质性研究则调查91名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分析报告。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投入情况总体是中等以上水平,是否"985"高校、是否独生子女、不同生源地三方面无明显差异;有明显差异的是,女生的行为投入显著高于男生,贫困生的情绪投入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工科生的学习投入度最低,医科生的行为投入最高,但其情绪投入最低;大学四年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呈现"高—低—高—更高"的趋势。对此探讨提升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9.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优良学风和健康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个性化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在学习和社会交际方面的表现,提出一种双因素学生分类方法,并在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一种新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育大数据成为研究热点,学生行为数据作为教育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出大学生的行为规律和特征,对高校教育管理、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大数据的角度解析大学生行为,基于北京某高校大数据平台采集的学生数据,全面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就餐行为、休闲行为、体育锻炼行为,通过探究大学生的校园行为规律,能够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帮助高校管理者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行为现状与特点,为大学生的行为管理和成长培养提供可视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校园行为呈现良好的稳定性,全年基本无差异,四类行为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与规律,宿舍休闲行为的时间和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三种行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