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畅 《学科教育》2014,(3):56-61
不同于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权力集中”和“见事不见人”的管理理念,现代管理学改变了把人视作手段或工具的观念,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它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与人的地位的提升.也是学校管理应然的本质所在。我们所倡导的人本化学校管理以促进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核心,提出“管理走向引领”、“标准走向个性”、“行政走向学术”、“制度走向文化”、“资源走向开放”五个学校管理的品质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向走向多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应以提高实效性为目标,树立新的发展观念,从人与社会的范围向人、社会、自然领域扩展,从学校和课堂认知走向社会和生活全方位的体验,从以个人生活为中心向以公共生活为中心外推,真正发挥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国外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单一简化体系走向多元综合模式,从以"管"为中心的研究走向以"理"为中心的阐释,从物化、被动、惟利是图的人的假设走向现实的互主体性的人的假设,从描述解释取向走向批判反思,从效率理性追求走向价值伦理表达,将是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理论的五个基本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终身教育思想审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提出“人性化”是其应然走向,具体表现为走向成“人”、走向主体、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德育向何处去?笔者认为最突出特征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德性发展,亦即以道德主体的德性发展为本,走向主体———发展性的德育。具体走向为:从德性化走向人性化、从功利化走向人性化、从器物化走向人性化、从封闭德育走向开放德育、从阶段性德育走向终身德育。  相似文献   

6.
法治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坚实的源头和肥沃的土壤。法治必然反映人的现实生活的需求。人在现实生活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法治只有扎根于人的现实生活才能走向理想,才能导引现实的人走向理想现实。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人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从一元主导走向多样和谐;从权力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从“人情”走向理性;从依附走向自立;从注重名分走向注重名分与功能的统一等。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教育尚存诸多弊端,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教育必须从“社会中心法则”走向“以人为中心”,使人的发展由失衡走向和谐与连续。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人的发展立场审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问题,揭示出人工智能对人的想象力遮蔽的风险,并探讨未来教育的可能路径。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方法,指出想象力是人异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能力,释放师生的想象是教育伦理的第一原则。以想象力为切入点,指出人工智能所形塑的虚拟景观、他者叙事、算法锁定和主奴互动遮蔽了人的真实体验、自我省思、意义生成、生命实践等,引发人的想象力退化的伦理风险。文章认为,人的想象是防止人与人工智能关系异化的关键,是人机协同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未来教育应以释放想象为核心,从“以我为中心”的教育走向“以世界为中心”的教育,从注重“技术性”的教育走向强化“艺术性”的教育,从侧重“肯定性”的教育走向观照“否定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生观成为国内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学生本质认识的改观具体表现在:从"机器"走向生命、从"抽象人"走向"具体人"、从"预成"的人走向"生成"的人、从片面的人走向整体的人、从"独裁"走向民主.但在学生观研究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关注和改进.  相似文献   

11.
人要成长为人就必须受教育,因为受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人格化、人类化,使人获取基本的人之秉性和人之资格。人是一种“可教化的生命”“,可教化性”是人所特有的“先天的性格”。人受教育的旨趣在于:超越自然生命,走向文化生命;超越现实生命,走向未来生命;超越符号生命,走向实践生命;超越个体生命,走向人际生命。  相似文献   

12.
有人提倡读儒家古经,我却主张读"德赛"新经。读什么经,应以历史走向、世界大潮作为选择标准。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只有打破以人对人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格局,实现人的独立性,才能最终实现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超越农业文明,实现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这一历史走向,决定了读经要读“德赛经”。  相似文献   

13.
论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伟 《教育研究》2006,27(1):16-19,26
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为人的利益服务。教育是由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就不能不带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是人性高于神性、人权高于神权的教育观,是走向进步的教育观,是合目的的、走向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中,往往存在许许多多的误区,常常导致我们犯错。日子久了,我们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敢正视错误是可悲的,因为错误常常是人们走向真理的向导。正如歌德所言“: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越过“错误”渐渐走向成熟的吗?  相似文献   

15.
核心素养的提出缘起基于回到原点的反思与追问: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解决好这一根本问题,教学要实现怎样的超越和走向?笔者认为,从内容上,超越知识,走向素养;从方法上,超越经验,走向科学;从视域上,超越课堂,走向生活;从价值上,超越课程,走向生命。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民族的振兴,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竞争的关键在教育.教育必须坚持以发展人为根本,促进人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这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体现着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形态的"三维统一",具有重要方法论价值。运用这种理论视野透视当代中国社会,我们已经或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主义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传统工业化道路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从群体本位和以物为本走向个体自主和以人为本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伊德技术具身思想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多在错误理解“技术”之实质的同时,仅以静态的目光看技术具身,由此导致了关于学习者主体性认识出现局限性甚至是偏误。文章追溯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论哲学去把握该问题,发现其“技术具身”实应理解为“走向技术具身”。所言“走向”乃是发生,即存在发生,且人的存在、技术的存在及人与技术关系实际上是同一命题。因之,以“走向技术具身”为基本立场,学习者主体性之要义包括主客二分的超越、生存过程的凸显和由实在论转向存在论等。  相似文献   

19.
陈旧的道德观,由于漠视人的主体性,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单纯外在的约束和管理人的法,因此传统的道德教育热衷于灌输、控制和训练人.而现代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从重规约人走向重发展人."道德本质上要求的是在各种关系中的个人的自觉行动,即自持".1因此,当代的道德教育应该探索如何把重点从重在"教道德"走向重在"学道德",使人的道德发展真正成为主体的内在建构.  相似文献   

20.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指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