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从认知角度对比喻相似点分析,从而得出——在比喻中,相似点应具备如下条件: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从而符合充分理由优化原则,具有向比喻复合空间投射的可投射性。  相似文献   

2.
张传富 《学语文》2005,(2):3-43
比喻有三个组成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其中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作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同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余华作为当代中国文学先锋派的旗帜性人物,用一种极有控制力的语言抒写现实人生的残酷。他作品中的比喻新奇、怪异,给人奇特的想象空间和开阔的视野。在求新、求异、求变中,特色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比喻四要素     
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二者相互依存为比喻之基础;相似点是联系本、喻体的纽带为比喻之灵魂;喻词是连结本喻体的词语。在比喻的表层结构这四者有隐、有现,在其深层结构中则缺一不可。因此本体喻体喻词相似点是比喻的四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5.
严阵 《培训与研究》2001,18(6):23-27
本探讨了国内英语修辞学界对于比喻的本体、喻体研究的不足,提出本体、喻体的界定、判断的必要性及方法,同时对比喻中本体、喻体及相似点的隐现情况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比喻的灵魂。“墙壁像雪一样白”,这个比喻虽然也准确,但缺乏新意。“那一年的春风呵,由少女变成了泼妇”,你一读,便会拍手叫绝。  相似文献   

7.
一、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为“如”“若”等。如:洞若观火、冷若冰霜、固若金汤、口若悬河、兵败如山倒、势如破竹、寥若晨星。二、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为“成”,或者暗含两个比喻,不出现比喻词。如:众志成城、风刀霜剑、心猿意马。三、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阪上走丸、空谷足音、高屋建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讲,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可以构成比喻。但在具体的文章中,运用比喻仅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它和语言环境的协调性,即应注意它的环境色彩,否则将破坏文章的意境和格调。如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9.
通感也称移觉,是一种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的修辞方法,就是把甲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乙感官上,凭借感觉的相通,启发读者联想,体验客观事物。一般参考书在举例时都会举《荷塘月色》中的一句:  相似文献   

10.
比喻如酵母,一点奇妙的联想就能够生发出许多崭新的意味,给人更多的感受和回昧。在写作中运用比喻。实质上就是为我们的思想感情寻找若干相似点,设立一个参照系。使之成为文章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同学都知道比喻有三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却不知道比喻有三要求,即真、实、美。因此,写出的比喻不伦不类,令人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2.
构成比喻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喻体和本体在本质上各不相同 ,二是喻体和本体存在一定的相似点。比喻的运用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点。这样的相似点 ,不仅存在于同一属性范畴的事物中 ,也存在于不同属性范畴的事物中 ,存在于无形和有形的事物中 ,并且存在于不同感官范畴的事物中。同一属性范畴事物间的相似点 即在与本体属性相同的事物中寻找相似点来构成比喻。“少小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李白 ) ,“轻舟南下如投梭”(苏轼 ) ,盘与月在形体(圆 )、颜色 (白 )上有相似点 ,梭与舟在形状上、动态上有相似点。“玉容寂寞泪…  相似文献   

13.
一、单一型比喻说理。既用一个事物比喻一个事理。例如:①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五日给颜黎明的信》)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来说明某一事物,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和比喻的事物(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极相似,但是在整体上又截然不同。比喻的关键在于找出本体和喻体间的极相似点,借助于已知的熟悉的喻体达到对未知的生疏的本体的某种理解或启发,起到触发联想、求同存异的作用。例如,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客观现实中并。  相似文献   

15.
16.
比喻生活化     
比喻往往选取另外的生活化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化抽象为具体,以浅显比为深奥,生动形象通俗。比喻生活化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有鲜活的生活实感。1 喻体要切实精选有鲜活生活实感的喻体才能切实地反映生活。比方说愁苦是大家都感受过的,所谓解不开的结、挥之不去的雾,剪不断理还乱的丝都化为了具体可感的“劳而无功”的实体。李煜《虞美人》:  相似文献   

17.
18.
比喻趣话     
比喻,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修辞方法,俗称打比方。关于它的作用,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战国时有一个哲学家叫惠施。他说话很喜欢用比喻。有人便对当时的梁王说:“惠施说话喜欢打比方,如果不许他打比方,他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第二天,梁王就召见惠施,对他说:“你以后说话只许直来直去,不要打比方了,如何?”惠施听了,很巧妙地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9.
比喻有三个组成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作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使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笔对比喻的相似点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比喻在形式和类型划分和把握上主要的依据有两条:其一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其二是依据喻词、本体与喻体是否都同时出现。这虽是一条较为普遍采用的中学教学标准,但却难以对某些语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