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时,抓住文中很不起眼的一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教师问:“这部分有多余的话吗?如果是你,  相似文献   

2.
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时,抓住文中很不起眼的一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教师问:“这部分有  相似文献   

3.
一、针对文本理解的话题设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营造的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充分自读,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大胆质疑,并在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中探究解疑的方法。例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草船借箭》一课中教到"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  相似文献   

4.
忧思 :探究理性化在《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之后 ,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 ,探究之风便时兴起来。只要有问题存在 ,教师就会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 ,自行探究解决问题。教学片断实录 :(教师正在引导学生探究《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 :同学们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生 :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师 :现在请你们读读课文 ,找一找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学生读、画、找)生 :我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懂天时。师 :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生1 :我是从这儿读懂的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第二天仍不见诸…  相似文献   

5.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记忆犹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故意刁难诸葛亮,限令他在短时间内造箭十万支。没想到诸葛亮却真的立下了军令状:三天后江边搬箭。周瑜于是藏起铁器及工匠,而诸葛亮竟然不用造箭的材料,只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和草束。大家知道,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绝不可能,可诸葛亮接连两天不见动静,剩下一天如何完成?这一连串的悬念真让人心情紧张和期待。小说这样安排,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军中缺箭,命令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二三天就可以做好,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命令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动静。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笔者听某地一位知名老师教学《草船借箭》一课,获益匪浅;但对一说法不敢苟同。这位老师说,从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江上会出现迷茫的大雾,体会出诸葛亮“通天文”的本领。笔者认为,在这里说诸葛亮“通天文”似有不妥,而说他“识气象”则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讲的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胸襟狭窄的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答应在三天之内筹集十万支箭.头两天,诸葛亮毫无动静,周瑜不知何故.第三天四更时分,突然重雾弥江,诸葛亮率领四周扎满稻草的船队佯攻曹营,浓雾中曹军不敢轻动,只用乱箭射向草船.  相似文献   

9.
晁秋实 《辅导员》2014,(10):80-80
开学第一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带着自己准备好的物品来上学。很多孩子都把自己保护桌子、方便书写的桌垫带来了。第二天,小张告诉我:"老师,我的桌垫不见了。"我马上就说:"同学们,也许你的桌垫和小张的一样,谁拿错了要还给她。"谁知我这一说,小张的桌垫不仅没有回来,下午又有一位同学的桌垫又不见了。怎么办?我思索着。  相似文献   

10.
话说当年周瑜心里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命令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即可。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便驾二十只船驶向曹营,向曹军“借箭”。周瑜听了诸葛亮的借箭过程,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诸葛亮真的那么神吗?假如诸葛亮“借箭”的时候,曹操用的是火箭,诸葛亮还会那么神机妙算吗?火箭会把草船和草把子烧掉,那诸葛亮会怎么办呢?难道他会法术,还是他有别的锦囊妙计呢?我估计诸葛亮没办法了。  相似文献   

11.
我在一个碗里放了一点水,把黄豆放在里面。第二天,我起床一看,黄豆胖胖的,像嫩生生的娃娃一样。第三天早上,我看到黄豆还没有什么动静,等到了晚上,黄豆的中间裂开了,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听课教师在教室后面挤满了往日空闲的所有空间。授课教师正在引导学生为《草船借箭》一文分段。在学生读书、思考之后,教师让学生说出分段结果,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学生说分四段,教师又经过一番讲解,最后小结到:这篇课文分成四段更好。第一段讲周瑜限 3天让诸葛亮交出 10万枝箭,第二段讲诸葛亮找鲁肃做借箭前的准备,第三段讲诸葛亮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第四段讲诸葛亮如期交箭。这期间,有一个女同学一直把手举得高高的,还一纵一纵,她就是刚才坚持分三段的学生之一。老师叫她起来问:“你是不是明白为什么分…  相似文献   

13.
“要是世界上没有诸葛亮该多好......”这个问题久久困扰着天下第二聪明的周瑜。周瑜便与老好人鲁肃商量:“有什么办法能将诸葛亮哄到东吴,然后把他扣留起来。”鲁肃说:“除非你死了,诸葛亮就会来吊唁,他是很有人情味的。”“什么?”周瑜气得头发竖了起来。不过,当那些头发慢慢平静下来,周瑜拿定了主意:“好吧,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就死一回吧。”“什么?”这次轮到鲁肃目瞪口呆了。周瑜关起门来折腾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周瑜开了门,把鲁肃叫进去悄悄吩咐:“你可照我计策行事......”鲁肃立刻爬上高台发布消息:“周都督昏迷不醒,重金聘请天下…  相似文献   

14.
张颖 《语文学习》2023,(1):14-16
<正>学生梳理完《出师表》的字词注释和文章脉络后,我以文章中最后一句作为思维的撬动点,引导学生重新咀嚼文本,领悟诸葛亮的老臣心。师:文章的最后一句“不知所言”是什么意思?生:“不知所云”是指不知道说了什么,形容一个人说话逻辑混乱,表达不清,语无伦次。师:刚才同学解释的是“不知所云”的意思。这个常用的四字词,恰好就出自《出师表》的“不知所言”一句。不过,诸葛亮是否真的如同学所说的那样语言混乱、语无伦次呢?  相似文献   

15.
当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讨论存在以下问题:只有说话,不见主题;只有个人,不见小组;只有表达,不见对话;只有建构,不见解构。为了突破教学藩篱,提出以下教学改进策略:不仅有个人,更有小组;不仅有说话,更有主题;不仅有建构,更有解构。  相似文献   

16.
皇甫军 《辅导员》2009,(4):12-12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当初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筹集十万支箭。头两天,诸葛亮毫无动静,众人不知其故。第三天四更时分,重雾弥江,诸葛亮率领四周扎满稻草的船队佯攻曹营,曹兵乱箭射向草船,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十万支箭。  相似文献   

17.
刘备"三顾茅庐"实有其事,《魏略》及《袁子》所载诸葛亮择主的异闻并非信史。刘备、诸葛亮的相互选择各有原因:与荆州士族关系密切的诸葛亮,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支持刘备;客居荆州的刘备通过诸葛亮与荆州士族结盟,因为诸葛亮既能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同时,客居者的身份又不至于危及自己的根本。双方利益的诉求决定了"三顾茅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草船借箭》第7自然段。【教学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能找出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句子吗?  相似文献   

19.
<正>【案例】"恭恭敬敬"一词出现在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一组历史故事课文《三顾茅庐》中,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的故事。课文片段: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师:"恭恭敬敬"在字典中有两种意思:(多媒体出示)(1)对长辈、贵宾谦恭而有礼貌。(2)对别人很有礼貌、很尊敬。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中"恭恭敬敬"应选择哪一种解释?生:我选择第二种解释。因为诸葛亮并不是刘备的  相似文献   

20.
“唉,这是谁造的孽哟?”早晨一起床就听见奶奶的叹息声。我闻声赶去,只见奶奶提着一只死鸭,它的喉咙已被咬破,鲜血还在不断地往下滴答。第二天,又有一只鸭子的脚被咬伤,奶奶更是又气又恼,鸭子白天都好好的,一到晚上就出事,凶手到底是谁?我决定做一回福尔摩斯,非抓住凶手不可!当天晚上,我召集了张磊、王琰和林琦三个人,准备来一次深夜抓“凶”。天越来越黑,八点钟时,我和他们三人各拿一根铁棒,守在鸭笼附近,眼睛紧盯着鸭笼。一个小时过去了,仍然不见任何动静。张磊沉不住气了,说:“走吧,看来,今天不会有收获了。”我说:“再等一会儿,要有耐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