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中有篇《西门豹治邺》的文章,写邺令西门豹的事迹。邺令大概相当今天的县长,西门豹能治理好邺地,政绩可能很多。但作者司马迁在写作时并没有面面俱到,一一写来,只是着重描述了他惩治巫婆和贪官污吏这件事,而对他组织民众凿渠引水,灌溉田地,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等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连队,许多报道员对写小稿不感兴趣,认为“豆腐块”显示不了自己的才华。实际上,只要言简意赅,立意高,角度新,小稿也能反映大主题。前年夏天,南京遭到特大洪灾,我部官兵日夜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当我整理采访记录时,初稿写了一千多字,但后来考虑到此稿时效性强,于是反复推敲,写成了两篇“萝卜条”发出。一周后,  相似文献   

3.
白衣天使是令人敬重的。他们凭着精湛的医术,凭着真诚的爱心,凭着与死神搏斗的信念,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在无影灯下,救死扶伤,妙手回春,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从“阎王爷”那里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给千家万户驱除了痛苦,送去了欢乐。然而,在我们新闻战线上也有一种“白衣天使”却并不多么让人喜爱。有许多读者给报社“老总”写信,强烈呼吁报纸上少搞一点“救死扶伤”,少打一点马虎眼。愚以为,这种呼吁是有道理的,值得三思。  相似文献   

4.
媒体报道新闻,导语是基础,是新闻的精华和核心,起着"一语定意"的作用,它是受众渴望获得各类信息的"新闻眼"。作为新闻的眼睛,新闻的核心部分,导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本文就自己十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实践,谈谈对新闻报道中导语写作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6.
报社办新闻学习班,我这位编辑有幸带学员下部队进行了一次实习采访。采访回来后,社领导召集我们一起分析研究稿件,在研究几篇稿件的过程中都卡了壳。社领导提醒我们这些直接采访者:采写稿件有时就是“写好关键一句话”。这几篇稿件缺的就是那“关键一句话”。大家怎么都写不出这“关键的一句话”来,不得已,社领导亲自动手。大家采写的稿件本来都灰头土脸的,经过社领导精心编辑,一下鲜亮起来,见了报后有人反映还“有些意思”。社领导高明在何处?初稿和见报稿比较一番,发现稿件里的事还是过去那些事,稿件跨上了一个“台阶”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有的手术已经不用开膛破肚,用微创手术即可完成;百十来字的微小说大受追捧;与此同时,微信、微电影、微话题、微访谈、微直播、微支付、微消费等等一系列词语开始大量传播,尤其是微博的兴起,更是把"微能量"发挥到了极致。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少媒体悄然推出"微新闻",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为了引导舆论,帮助受众加深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理解,新闻媒介有时需要在报道某一新闻事实的同时,对其进行评论。评论的方式有多种,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编后等等。其中,“编者按”以其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鲜明特点,受到了当今时代受众们的喜爱,也因此而成为被新闻媒介经常采用的一种评论形式。 “编者按”这种评论形式虽然被经常运用,但真  相似文献   

9.
编后,是编辑人员经常用到的一种精炼短小的评论性文体。恰当地给稿件配发编后,不仅能深化稿件的主题思想,给读者以启迪,而且还能够活跃报道形式,增强受众的阅读兴趣,达到扩大新闻效果目的。如果把新闻报道比作“画龙”的话,那么给新闻稿件配发编后就是给龙“点睛”。写好编后,是每个编辑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写好“豆腐干”新闻重庆市中区委宣传部陈让德常听到一些通讯员说,“豆腐干”新闻没啥写头,写“豆腐干”作用不大。笔者认为,此说欠妥。所谓“豆腐干”,即指短新闻。一般指少则百字左右,多则不超过三五百字。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报纸扩版,...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报纸在刊登某某逝世、向某某遗体告别的消息时,往往配有介绍辞世者生平的文章。我把这类文章暂且称为“悼念新闻”,并姑妄言之。由于辞世者的身份、地位、贡献不一样,悼念新闻的份量、长短也各别。有的悼念新闻读来感人,受益匪浅。但是,就大多数悼念新闻来说,—般是按年代顺序叙事、平铺直叙,写法呆板、新意少。再就是  相似文献   

12.
那年春天我到北京出席《农民日报》召开的优秀通讯员表彰会,会间听了一堂新闻研究所的学者讲课.收益匪浅。他在谈到新闻写作过程中要讲究“平衡意识”(或叫做平衡艺术),现在追忆起来.觉得这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对我们通讯员来讲更显得重要。过去,由于记者、通讯员沿用传统单一的因果关系模式.无论写表扬批评稿时都是“一头冲”,说好就“一好百好”.说丑就“臭不可闻”.因此,读者感到无法接受。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新闻写作中缺少一种“平衡意识”.那位学者举个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南京某大学有对夫妇主动申请到西藏去帮…  相似文献   

13.
当了几年记者,悟出了一点道理:消息也好,通讯也罢,千万不要写长了,越短越好。如何短?就是写最“提神”的那一点。我近日翻看发表的数百篇稿件,发现在社会上引起点反响的,都是几篇“小不点”。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稿件,真是下力不讨好,没人理茬。“小不点”为啥惹人爱?思忖再三,原因找到了——“小不点”只写最“提神”的那一点,一多就长了,长了读者就倒胃口。怎样才能写好最“提神”的那一点?思来想去,似乎应抓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摘要内容,在会计记帐凭证和会计帐簿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写得好,经济业务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可是,存目前会计工作中,“摘要”的编写,却不够规范,如有的过于简单,简而不明,只写“收款”、“付款”、“调整科目”等,还有的不合语法,主客体颠倒,将退给某单位款,写成“某单位退款”,等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基础工作不扎实。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学  相似文献   

15.
一篇好的时评应该作到这样三点:一是来自生活,有的放矢。前几年,我在基层采访时,听一些干部议论说,上级部门布置工作时,要求基层都要当作中心工作来抓,结果分散了人力、分散了精力,不能聚精会神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写了一篇时评《切勿乱用“中心”二字》,新华社发了通稿,还配发了一篇评论。好的时评,应该是从生活中来的,有感而发,切忌泛泛空论。二是以评为主,论点鲜明。不少时评篇幅不短,但述多于评,缺乏一针见血的议论,即使有点议论,也无关痛痒,毫无新意。好的时评所以给人印象至深,就是因为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论为主,观点明确,颇有…  相似文献   

16.
“风头、猪肚、豹尾”是元曲作家乔吉写作的六字真言,陶宗仪把它解释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南村辍耕录》)其中,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文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生活工作中耳闻目睹更多的是“小人物”的平常事,在他们辛勤的工作中不乏闪烁时代特征和主人翁精神的光辉。出以公心,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寻找“小人物”的闪光点1999年,北钢公司一度欠累计工资近十个月,职工群众面临生活上的严峻考验,并出现了一些人闹情绪、发牢骚、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但绝大多数职工能以企业为重,以大局为重,克服困难,坚守岗位,努力工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该厂领导处听说一位代理技术科长吴祝君身患癌症,三次手术,仍坚持奋斗在生  相似文献   

18.
胡伟 《军事记者》2012,(8):70-71
近段时间.中央媒体先后突出宣传了张丽莉、吴斌、高铁成等“平民英雄”。他们的事迹有着共同点:舍己为人、牺牲奉献。这在道德出现滑坡的社会大背景下,无疑有着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所以弓1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由此,我想到如何努力写好“身边的感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型赛会期间,报纸体育新闻多半是“急就章”。笔者在解放军报社从事体育新闻报道以来。已采访过三届奥运会,对“急就章”的写作积累了一点感性认识,现不揣浅陋.从北京奥运采访实战中提取三篇稿件为例做一粗浅说明,以期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0.
晏东方 《青年记者》2008,(11):27-28
消息分两种,"一种是很直观简单的信息,这类信息牵涉的背景、所含的意义并不很大,但又为人们所需要,如一般的文艺消息、体育消息,我们不妨叫它‘浅新闻'或‘轻新闻',‘纯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