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质是组成机体细胞的重要成份 .食品中蛋白质的多少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 ,因而是评价食品质量高低的标准 .在日常食品中 ,大豆及其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 ,下面介绍一个简易试验 ,用来测定大豆制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  一、原理大豆蛋白质一般含有 1 7.5 %左右的氮 .设法测得大豆或大豆制品中的含氮量 ,再乘以换算系数 5 .71 (1 / 1 7.5 % ) ,就可以得出其中的蛋白质含量 .食品中的蛋白质可以跟浓硫酸作用 ,发生所谓“消化分解” ,生成的氨进一步与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铵 .在“消化液”中加碱 ,可以蒸馏出游离的氨 ,用硼酸吸收蒸出的氨 ,再…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现行中师及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的氯化氢和氨的喷泉实验装置结构复杂,制气困难。若连续几班或隔天上同一节课,制的气体很难保存。且实验对烧瓶干燥程度要求高,滴管内排水量很难掌握,实验成功率较低。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现改进如下: 一、实验装置图 二、实验用品 尖嘴玻璃管 (或用 2mL吸液管 ),短玻璃管, 500mL圆底烧瓶 (或 250mL圆底烧瓶 ),橡胶管,止水夹,酒精灯,棉花,橡皮塞 (单孔 ); 浓氨水,浓盐酸,酚 三、实验原理 利用浓盐酸和浓氨水有挥发性,且氨水易分解来制气。用气体热胀冷缩和氯化氢、氨极易溶…  相似文献   

3.
通过氮素定量分析,可以准确地指导作物施肥,鉴定土壤肥力,检查肥料质量.因此,氮素测定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实行科学种田,有着重要意义.氮素定量的方法很多,但农业上常用的仍是凯氏蒸馏法.其原理是利用按盐在碱性条件下分解出游离氨的特性,通入蒸气将氨驱出,使氨被酸性液体吸收,然后通过中和滴定计算其氮素含量.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消耗试剂少,对测定土壤和有机肥料等成分复杂的样本,不易受到干扰.因此,凯氏蒸馏法仍是目前氮素定量分析的一个标准方法.但由于凯氏蒸馏法需用蒸气发生和冷凝等专门装置,在农村和野外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下面介绍两种简化定氮法——  相似文献   

4.
何海清 《化学教学》2001,(4):44-44,42
图 1是中学化学中证明HCl、NH3等气体极易溶于水进行喷泉实验的装置 ,实验中水往往不能充满烧瓶 ,喷泉结束后烧瓶中会余下较多的气体。若以50 0mL的烧瓶集满氨气 ,即使成功的实验通常也会余下 30mL左右的气体。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当然不能仅简单地以装置可能漏气而论。在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 ,有些学习资料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现象进行过以下的一些解释 :( 1 )烧瓶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 ,水柱产生的压力对大气压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总要余一些气体。( 2 )氨在水中的溶解是可逆性的 ,烧瓶里的氨水中总会有氨气逸出 ,水不可能充满瓶。( …  相似文献   

5.
在《氨的性质》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把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实验组合在了一起。一、实验准备用250 mL 圆底烧瓶收集一瓶氨气(可用浓氨水与 NaOH固体制取),用250 mL 锥形瓶收集一瓶氯化氢气体(可用浓 H_2SO_4与浓盐酸混合制取),塞紧橡皮塞,备用。二、实验装置见附图。三、实验过程  相似文献   

6.
针对《无机化学实验》中“氨的制备和喷泉实验装置”易造成试管破裂、操作不便、且实验现象不明显等缺陷,提出采用水浴加热,用注射器代替滴管、支管烧瓶代替圆底烧瓶等改进措施,实验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全日制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中氨与水的反。实验如下所述: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立即倒置烧瓶句话说明了前面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的塞子塞口时,圆底烧瓶口不是向下的,这样操作是不妥,因为空气的密度是1.293g/L,氨气的密度是0.771g/L,比空气小,只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氨气。①若边制取氨气边做上面的实验,用向下排气法待圆底烧瓶收集满氨气后,拿出导管,圆底烧瓶口要仍然朝下,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的塞子塞紧,移至铁架台上固定,按教…  相似文献   

8.
用乙醇作样品进行“分子量测定”实验,其装置和操作步骤与用四氯化碳相同,但尽可能采用短颈烧瓶,使烧瓶尽可能多的浸入沸水中,其次铝箔上小孔若为1~2个时,孔直径一般为2mm左右,不能太小(可用火柴梗扎孔),以免多余的乙醇蒸气没有排出。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1册(必修)中氯化氢喷泉实验的装置如甲图,在此实验装置中,利用胶管向内挤压水,使一部分氯化氢气体溶解于少量水中,烧瓶中形成负压,此时松开十字夹,使烧杯中的溶液即由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如果用此法做喷泉实验,失败的概率很大,因为压缩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很难成功,现提出两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0.
喷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在实验室中 ,利用气体和溶剂的某种性质 ,在一特定装置中 ,也能模拟自然界的现象 ,形成美丽的喷泉。1 探讨喷泉形成的原因1.1 总结回顾高中化学课堂上分别用氯化氢和氨气做过的两次喷泉实验 ,不难总结出用该装置能形成喷泉的原因。只要从滴管挤入的液体或溶液 ,能将烧瓶内的气体大量溶解或与之反应 ,使烧瓶内气体大量减少 ,造成烧瓶内处于低压状态 ,此时打开弹簧止水夹 ,烧杯内的液体或溶液将受大气压的影响迅速涌入烧瓶内 ,形成美丽的喷泉。例 1:(1994年上海高考题第 9小题 )都能用图 1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