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的井     
英子 《中文自修》2008,(7):27-28
井,是凿地取水的深穴。唐代诗人岑参有诗云:“睛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指的是关中地区多掘井汲水,并在井边栽种树木以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江苏水乡一样拥有无数眼井。如果说,北地的井关乎生计,那南方的井则充满着便利沟通的意味。所谓“市井”,古代意为做买卖的地方,因为“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  相似文献   

2.
中算史上第一个不定方程是《九章算术》方程章第13问的“五家共井”题: “今有五家共井,甲二绠不足,如乙一绠;乙三绠个足,如丙一绠;丙四绠不足,如丁一绠,丁五绠不足,如戊一绠;戊六绠个足,如甲一绠。如各得所不足一绠,皆逮。问井深、绠长各几何?”这里“绠”(音géng)是汲水用的绳子;“逮”(音dài)含及、到之意,是下文“逮井”的略语,“逮井”即到达井底水面。本题的意思是说:有甲、乙、内、丁、戊五家共用一口水井,不知它有多深,现在用这五家的汲水绳来测它的深,如用甲汲水绳的2倍去测还少乙汲水绳的长;用乙汲水绳的3倍去测还少丙汲水绳的长;用丙汲水绳的4  相似文献   

3.
<正>"取凉于扇,不若清风之徐来;汲水于井,不若甘雨之时降。"这是中国古代名著《小窗幽记》中的一句,意为:以扇子取凉,不如慢慢吹拂的清风;到井中汲水,不如天上及时降下的雨水。此句颇含深意。比如说做事,若三心二意则如"取凉于扇",若能持之以恒则如"清风之徐来";又如为人处世,处心积虑如"汲水于井",泰然处之则如"时降之甘霖"。意言于种种,生发于处处,强求之不可为,不若顺其而自然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井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标志着先民开始从洪荒中开辟出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聚井而居,共井为邻,开始进入定居式的农耕文明阶段.于此,它超越了人工水源的本义,成为一种"定居、居住"的意象,与"家乡、乡土"之意紧密相连,孕育出了独特的以"井"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一、并与家园意识 古代,凿井不仅是人民食水的进步,也是村落赖以维系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古代凿井不易,人们往往聚井而居,井的开掘位置一般都选在村落的中心,所以井与村落便有了不可割舍的内在联系.李白《陈情赠友人》中的"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就是当时人们聚井而居的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考古材料也表明中国早期的水井一般分布在居住遗址和手工作坊附近,而且每个村庄往往只有一口水井.由于民众汲水的需要,"井"逐渐成为村庄人们社交往来、沟通信息的公共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5.
刘玲作品     
<正>以民族纹饰为紫陶装饰的主要形式是我近期紫陶作品创作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紫陶作品《民族纹饰石瓢壶》创作于2017年,作品通过将民族纹饰与紫陶器型富有形式感的完美结合,探索一种区别于以传统书画装饰为主的紫陶装饰形式,作品体现出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当代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安半坡出土了一件距今超越5000年的尖底陶器,如图1所示.这种陶瓶口小腹大,有两耳在瓶腰偏下的地方,底尖,若用两根绳子系住两耳吊起瓶子,就能从井中取水.试分析人们是怎样利用尖底陶瓶在井中取水的.  相似文献   

7.
王得敏 《物理教师》2005,26(7):47-47,50
上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2004年8月修订)第156页引用了古书《天工开物》中的两幅图,图片描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舂谷物和从井中汲水的劳动场景,课文中写道:“杠杆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捣谷的舂及汲水的桔槔等都利用了杠杆的原理”.从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本事一直无人揭示,它其实是由《周易.井卦》生发而来,并吸收了魏王弼注与唐孔颖达疏的思想。正确解读这首诗歌必须把它与《周易·井卦》、王弼注及孔颖达疏结合起来。从《周易·井卦》来看,《井底引银瓶》表面是对封建家长的控诉,但实际上主要是对遇人不淑的怨恨。《井底引银瓶》似乎寄托了白居易母亲陈氏不幸的婚姻。《周易.井卦》还可能影响了《金瓶梅》的命名方式。  相似文献   

9.
蠡测是以蠡测海的略语。蠡的由来和它的音读 ,历来说法不一。蠡 ,在这里是水瓢。这瓢是什么瓢 ,也历来说法不一。其实 ,瓢是与匏连在一起的。瓠和匏是两种植物 ,它们都是葫芦的变种 ,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神话传说中 ,葫芦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瓠壶匏古书上是相通的。葫芦有狭义和广泛之分 ,古代多指广义而言 ,故瓠瓜匏瓜葫芦混淆不分  相似文献   

10.
细节描写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发轫甚早,可追潮到远古歌谣及《诗经》之中。古代诗词中的大量优秀之作,均非常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典型性、生动性,这些作品亦因此而顿生异彩,灿然增辉,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1.
卤簿之名起于秦汉时代。据先秦古籍《周礼》所记,王之仪卫分掌于天官、春官、夏官之属。可见卤簿之制渊源甚早。应劭《汉官仪》称:“天子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东汉蔡邕《独断》说,卤簿有小驾、大驾、法驾之异,而不详卤簿之仪。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5对卤簿的解释较为详细,谓:“卤,大楯也,字亦作橹,又作(木卤),音义皆同。卤以甲为  相似文献   

12.
刑,是“刑罚”的意思。《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其中的“刑”就作“刑罚”解。“刑”字全文作“■”,左边是井,右边是刀。这样一个字形是怎样记录“刑罚”这一意义的呢?这还得从“井”说起。井,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客忽视的。就是现在,仍然有一大部分人的食用水取之于井。造房子,要造在取水方便  相似文献   

13.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欣赏者在审美需要的驱动和审美意识的调控下,调动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对艺术作品进行体验和悟解的审美活动。在我国的歌曲艺术中,有许多反映我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优秀作品,如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带有强烈思想性的如《保卫黄河》、《河边对口曲》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亡时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场面;近代作品中有极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歌曲,都从不同角度激励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  相似文献   

14.
通常所说的井,乃是指“凿地取水的深穴。”(79年版《辞海》)成语中的井,也多系指此,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临渴掘井”、“落井下石”等。“井”的另一义是指井上四方的栏杆。古代做买卖的地方之所以称为“市井”,就跟此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约在五、六千年前,我国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起来,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情况。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农业、家畜饲养、纺织、制陶等经济部门。陶器的制作,是远古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普通用泥条盘筑法,小型陶器则直接用手捏成。烧制以前,在陶器表面涂一层白色或红色陶衣,其上用赤铁矿和氧化锰作颜料绘出动、植物或其他花纹图案。这种彩绘的陶器,就是彩陶。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秦策》“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走疾。百人诚舆瓢,瓢必裂。”这里的舆字作抬讲。趋,小跑。走,跑。疾,快。诚,真。大意是,用葫芦开成的一只瓢(份量很轻),一百个人抬着跑不起来;不如一个人拿着瓢跑的快,如果真的是一百个人抬着瓢跑,那么就将把瓢撕裂了。这个极为形象生动的比喻,对我们今天仍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一个人能办好的  相似文献   

17.
<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可见古代冬天有多漫长。而"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更看出古时冬天何其寒冷。如此漫长寒冷的冬天,古人是如何度过的?有哪些御寒取暖的方法呢?原始社会初期,我们祖先就开始以火取暖。后来,为了能随意挪动火堆,把火放到烧制的陶器里,这个陶器叫炉或灶。《拾遗记》中记载:"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可见我国在上古时期便发现了煤炭,并用其生火取暖做饭。秦汉时期,主要依靠"壁炉"和"火  相似文献   

18.
一、作介词1.介引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标准等,可译为“凭”“按照”“根据”等。如: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介引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用”等。如: ③具告以事。(《鸿门宴》) ④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柳毅传》) 3.介引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在”“到”等。如:  相似文献   

19.
《论语·述而》第16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该章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备受历代读者赞赏.语文版《〈论语〉选读》将该章编辑在《君子之风》一课中,对"疏食"作了注,将"饭疏食"译为"吃粗饭",但未注解"饭"字.《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很明显,编者把"饭"字当成了词类活用.这其实是以今义解古义的臆测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常用的成语来自佛教典籍:如“盲人摸象”出自《涅槃经》和《菩萨处胎经》。“水中捞月”出自《摩词僧祗律》。“借花献佛”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昙花一现”出自《长阿含经》:“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