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到课堂教学,人们对它习以为常的一个基本认识是: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有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在学生的热烈讨论和争辩中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起,可是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没有派上用场,仍有几项具体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要知道,来自各校听课的老师们手头都有一份公开课“简案”。原本想借公开教学活动来展示教师风采和学校形象,可是竟连起码的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这令校长既伤脑筋,又很失望。课后,校长语重心长地对执教者说:“……要善于控制局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里,教师“主导作用”的含义恐怕是:教师…  相似文献   

2.
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观”说到课堂教学,人们对它习以为常的一个基本认识是: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有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在学生的热烈讨论和争辩中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起,可是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没有派上用场,仍有几项具体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要知道,来自各校的听课的老师们手头都有一份公开课“简案”。原本想借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较大规模的观摩教学活动中,发生了下面这样一件事。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在学生的热烈争辩中,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起,可是仍有几项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更让人苦恼的是,听课的教师们手里都有一份公开课的“简案”。原本想借公开教学活动来展示教师风采和学校形象,可是竟连起码的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下面听课的教师议论四起,有的说: “学生讨论的时间太长了,教师上课怎能没有计划呢!”;有的说: “要善于控制局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众多教师议论的弦外之音恐怕是:教师要把学生的讨论、争辩引向问题的实质,启发、引导学生顺利而高效地解决问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与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只有主动变革,才能推进课程改革健康发展。但变革的往往是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无异于一场痛苦的抉择。目前新课程的实施还处于实验起步阶段。面对全国蓬勃发展的新课程改革实践,走进身边的课堂教学,我们掩卷反思: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一一位小学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在学生的热烈讨论和争辩中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起,可是仍有几项具体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更让人苦恼的是,听…  相似文献   

5.
陈义明 《考试周刊》2010,(18):54-55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公开课教学不单是起了榜样作用,其交流探讨的性质更是不可否认的。新课改进行到现在,可谓山高路远,柳暗花明,近年来其收获是巨大的,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课改任务尤为繁重。可是纵观众多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假如把每次大张旗鼓地参与一节公开课活动视为是游子羁旅,我们往往看到更多的是曲意奉承的小二面孔,没了真情朴实的“待客之道”,缺了原汁原味的“异地风情”,少了脚踏实地的“乡土作派”。于是乎,许多语文界有识之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语文公开课教学这种多了迎合作秀,而缺失了朴质情结的风格,值得许多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深刻探讨。  相似文献   

6.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可是在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的教学中,我们却拒绝这种“预料不到的成果”,因为我们害怕这些“意外”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影响”到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我的一节公开课(情绪管理),精心设计,我期待着它能如预料的那般顺畅、完美,可惜天不遂人愿:  相似文献   

7.
大凡站过讲台的,没有不对公开课“敬畏三分”的。俗话说得好,“人有脸,树有皮。”要想出类拔萃,脱颖而出,那么,“公开课”是一条不错的捷径!客观地说,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应当是对先进教育理念的有效传播,应当反映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教育教学新动向,应当成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路标和灯塔。  相似文献   

8.
尚华燕 《考试周刊》2009,(10):153-154
一节好的公开课,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一种锻炼,一种追求。我曾经上过几节公开课,也听过很多公开课,受益匪浅。下面根据我上过的两节公开课来分析历史公开课教学艺术。一、预见艺术长久以来,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我教了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极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的反映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是学校或教学研究部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俗称。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实践活动,“公开课”除了要达到普通课要达到的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以下六种功能: 1.研究课堂问题; 2.总结教师课堂的教学经验; 3.实证某种课堂教学理论或经验; 4.示范某些教师的教学特色; 5.诊断并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或是新教师 ); 6.考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上这六种功能在具体的某一节“公开课”上体现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对于“公开课”的组织者来说,他们应是并重的。然而,从笔者在中学近四年的听课、授课…  相似文献   

10.
公开课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的活动。从教学的本质来讲,公开课有两种重要的功能,首先,公开课具有教学功能,教师必须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对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心中有数,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其次,公开课具有教研功能,它承载着教学交流、教学研究、教学示范、教学评比的任务,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因此,不论是做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会高度重视公开课,尤其是做课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会做充分的准备,毫无疑问,这样的准备是有价值的,在反复的钻研中可能会产生有创意、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整个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升。可是,这样的准备也是有误区的,由于外在因素的介入,做课教师备课受诸多方面的影响,致使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发生转变,导致出现一些偏离教学根本的行为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最近,听说有位中学教师为准备一堂“公开课”花了六十课时的时间,课上得反而没有平时理想。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公开课”是带有示范性的,当然比平时教学要多花一点时间准备。但是,上“公开课”,首先要态度老实,教风朴实,内容扎实,能够反映出教者  相似文献   

12.
鲁杨 《中学教育》2005,(12):15-15
在很多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研讨课结束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结束语——“谢谢同学们配合”。笔在目前参加某市优质课评选活动时,又一次反复听到这样的结束语(竟有三分之一之多的选手使用了这种结束语)。也许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句客套话习惯语口头禅罢了。其实不然。配合谁?当然是配合老师。配合什么?当然是配合老师的教学。教学任务完成了,表演出彩了,课上成功了,老师获奖了,所以要“谢谢同学们配合”。如果教学任务完不成,课上的不成功,还会听到这一声“谢谢同学们配合”吗?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的公开课历来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平台。为了准备一堂公开课的教学,为了得到评委的肯定和同行的称赞,教师得花上数星期甚至数月的时间精心设计、精心彩排。教师所想的就是如何在这场“表演”中出色完成任务。于是,在公开课中便出现了一幕幕“精彩的”教学片段。在此,笔者就某些数学公开课中出现的“精彩片段”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想,与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14.
刘泳美 《教书育人》2006,(11):47-47
记得,那是2001年秋,我们县里举行教学技能大赛,首先各个片区要进行初赛。 那次初赛公开课的题目是《狼》,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5.
顾名思义,公开课是指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即整个教学活动都处在对外开放的情境中,以利于教学评论和研究。时下,公开课已成为非常流行的词了,凡是说到教学研究都要找人上一堂公开课。诚然,公开课本身并没有错。试想,如果课堂教学不对外交流,互相讨论研究,教育怎会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呢?但令人费解的是当今各色公开课为什么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优质课”、“示范课”了呢。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先知”,学生是教师思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认为方法要受目的和任务的制约,又为目的、任务服务。他曾形象地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4页)教学方法与教学任务的关系也是这样。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或“船”。不解决教学方法问题,教学任务是无法完成的。但是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由教学任务来决定。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与教学任务的这个辩证关系,是我们研究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福建教育》2005,(11A):8-9
有位前辈告诉我:“要想做教学上的专家,首先要先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而后要上公开课,每次公开课都是对你教学的一种挑战。在多次挑战之后,你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任务驱动”是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本文论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一)“任务”要有层次感;(二)“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三)“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总结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的功能大致有四:一是交流教学心得,二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四是开展教学研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上至各级教研部门,下至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推崇公开课,因为这是一种被公认的较好的教研形式。然而,笔者发现,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却没有几个愿意上公开课,一曰:累,二曰:怕。都是公开课的五大顽症惹的祸。顽症一:唯“气氛”老师最怕听到评课者说课堂气氛“沉闷”、“不够活跃”、“一潭死水”之类的语句和语汇。于是,老师费尽心机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或唱、或跳、或“讨论”、或“对话”,不管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们对公开课的指责最多的是:公开课跟常态下的课很不一样,显得很假,有“作秀”之嫌。但是,这并不是说公开课就没有价值了。作为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开课有其独特的教研价值。那么,作为教研形式的公开课该怎么上?它的操作要领是什么?它的评论方法和原则是怎样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的教研价值又体现在哪里?本期“视点”主要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