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意义]为改进当前图书评价体系在反映图书内容质量方面的不足,将图书评论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并应用不同学科图书分析评价体系的适应性,探索中文图书质量评价.[方法/过程]从传统计量指标、Altmetrics指标和图书评论指标中筛选出16个指标,构建以CRITIC方法赋权的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同时选取经济学、计算机科学...  相似文献   

2.
目前图书评价体系多基于外部特征,缺乏质性评价指标,难以反映图书的质量.本研究尝试在评价体系中引入揭示图书质量的图书评论指标,以期进行中文图书质量评价的有益探索.以现有研究的高频指标为基础,本文从传统计量指标、Altmetrics指标和图书评论指标中共筛选出16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基于图书利用、图书关注和图书评论3个维度的...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中文图书采购招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文图书采购招标评价系统。这一系统加快了算法速度,改善了算法性能,主要通过增加动量项、动态调整学习率等方法使过去静态BP网络动态化,采用层次分析法生成网络训练样本,有效地利用了BP神经网络的优点,避免了中文图书采购招标评价过程中的一些人为失误。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当下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评价的现状,指出其主要瓶颈因素:工作量大、内容评价费时费力、学术图书的非定量化、非公式化特征以及非共识性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精选一批有耐心和责任心的学科同行专家并建好用好同行评议专家库;建立规范的中文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建立以同行专家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的学术图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建立宽容"非共识"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中文图书采访质量,以中文馆藏图书为评价对象,试图构建中文馆藏图书价值评价体系。选取中国期刊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等为数据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中文图书价值评价的各影响因素,为图书价值质量构建评价体系,争取实现按质分级、优化馆藏布局、合理配置图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采访书目信息、图书供应能力和特色服务能力等方面,构建图书馆中标商评价体系,并以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2021年中文普通图书项目为例,通过实践和完善评价体系、完善招投标环节、提高馆配商服务水平、加强馆配商和图书馆的合作,实现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论多维视角下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在分析当前图书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数据应用特征,从多维角度建立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进行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有益探索.[方法/过程]采用书评分析、引文分析、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在评价的基本框架内选取27个研究指标并将其归纳为4个维度,在确定权重的基础上选取医学领域3个学科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实证分析结果给出了3个学科不同类型最有影响力的图书目录;发现科技图书呈现长尾分布、外文图书翻译版影响力高等特点.最后利用CALIS馆藏图书馆数量对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证明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从引文内容角度对图书被引行为进行分析,可改善传统依靠被引频次、专家评论等数据进行图书评价的片面性,进一步提高图书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从亚马逊中文网站上选取计算机、法律、医学、文学和体育五个学科领域的中文图书,通过人工采集方式获取图书在施引文献中的引文内容,由此构建包含2 288条引文内容的数据集;然后从引用位置、引用强度、引用长度以及引用情感等方面,分析中文图书被引行为,并比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学科领域对中文图书的引用位置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引用强度主要在1—3次,文学领域的平均引用强度最高;引用句长度一般在20—160字之间;施引作者对图书的引用情感中,超过80%表现为中性,而含有感情色彩的引用中,正面引用明显多于负面引用。图5。表5。参考文献24。  相似文献   

9.
对学术图书质量进行评价是学术成果交流、传播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是引导学术规范发展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对学术图书质量评价的相关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出版界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学术图书质量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改进目前我国学术图书质量评价体系混乱、缺乏规范有序的同行评议等现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提出评价图书质量的客观要素,即图书责任者和出版者,并通过对1995-2005年我国出版的C大类学术性图书进行引文分析来论证这种观点,同时,提出了构建图书采访技术体系的设想,阐述了技术体系的理论依据和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