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必大是南宋著名学者,《二老堂诗话》是其代表性著作,然而对其版本流传、诗话理论价值、文献考据方法等尚待全面、深入地研究。试通过统计分析,对《诗话》的考据方法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诗话》的引用进行理论总结,希望对周必大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
以欧阳修、苏轼、周必大、陆游四家集为例,首先确定其自编过程、传统承续和内在关联。然后与唐代韩、柳集比较,分析其中的文体分类编次情况,从而发现一些承传与变化。宋集将行政公文单列为《内制集》《外制集》。从先赋后诗改为先诗后赋,反映赋、诗地位的变化。题跋大兴于宋,分类也从杂文类中分离出来单独编目。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标志着跋文体在目录学意义上的独立。周必大《省斋文稿》首列"题跋"一目。陆游时代方大量使用《跋……》标题。宋四家集各种纪念文章的分类编目、标题名称、文章体例都趋于简明一致,韩集碑志文标题使用的许多别名不再出现。序、说、记、铭等文体更丰富更兴盛,皆单列目录。器物铭大兴于宋,名篇佳作迭出。  相似文献   

3.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赤壁赋》的译介做了梳理,并对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周必大两入翰苑,翰苑诗歌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对自己坚持道义的肯定和孝宗的器重,周必大第一时期的翰苑诗歌有着踌躇满志的自得,集中流露在夜直诗、唱和诗中。经历再次突如其来的贬谪、启用,虽然孝宗的器重更甚,但是在当时佞幸势大的政治背景下,周必大在政治上逐渐有了退守的态度。于是,第二时期的翰苑诗歌颇多应制诗,迎合孝宗恢复中原的意志。  相似文献   

5.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赤壁赋》的译介做了梳理,并对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苏轼在黄州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儒、道、佛相融合的心理平衡,超然的心态及萧散的心境等方面,对苏轼在黄州时期书法创作心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继而对其心理与创作关系进行考察,以期对苏轼的书法艺术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苏轼散文的分体研究工作迄今尚无人进行。本文作为苏轼散文分体研究系列之一,对其论体散文的界定、说理方式及内在精神气质与散文思维与表达特点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揭示苏轼好议论、善议论的内在联系及其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8.
宋代禅僧围绕私人收藏的与苏轼有关的书法、绘画及探访苏轼遗迹所进行的文学创作和讨论,以及由此产生的美学和思想话题的辨析体现了他们深厚的苏轼情结。通过读帖、观画,惠洪抒写了他对苏轼忠义精神的推崇、风范气度的钦佩和才学识器的仰慕。居简、大观、宝昙或认为苏轼诙谐幽默的个性与其端正严谨的书法不相侔,或相信他字如其人,或对遭受迫害的苏轼寄寓了深切同情,或尖锐批判构陷苏轼的小人,或赞赏画师对苏轼神态的精准把握。通过访迹,宝昙惋惜遗迹堙没,追忆了苏轼与道潜的友情;居简对苏轼超凡的人格魅力致以崇高敬意。宋代禅僧的苏轼情结反映了其行为观念趋向“士大夫化”,禅宗高度重视苏轼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以利于自身发展并影响了东亚汉文化圈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以来,苏轼研究依然是韩国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自2000年到2019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介绍苏轼生平和阐释苏轼诗词的专著有18部,以苏轼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有105篇,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有106篇之多,涉及到苏轼的思想和生平,苏轼诗词的内容及风格,苏轼诗词的诗歌意象,朝鲜文人对苏轼的接受与传播,苏轼诗词与中朝文人作品比较研究等多个领域。现将这一时期韩国苏轼研究的情况作一大致介绍和说明,并对这一时期韩国的苏轼研究进行简单的述评和展望,以期给国内的苏轼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苏轼作为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家,研究者从无间断,但是其铭文则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从三个大的方面对苏轼铭文就行了探讨,包括苏轼铭文与赞、颂、笔记、跋文等文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苏轼铭文在想象力、语言、典故等方面的文学性分析;以及苏轼铭文中“三教”思想和他最终形成的豁达的人生境界等问题。这些方面无不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最终使得苏轼的铭文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这一切又都与其独特的创作观念与人生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元明戏曲、小说作品中,苏轼是重点描写和歌咏的对象之一。文人笔下的苏轼形象凸现了辛酸落魄、放浪疏狂、冷静旷达和耿直敢言等个性特征,与历史上的苏轼有一定差异。元明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对苏轼的重塑是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复古与尚俗两种文学风潮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题跋文的文体特征在北宋定型并趋于成熟,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都是北宋的题跋大家,题跋文的体式风貌在他们的创作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且逐渐从书画的附庸发展成为独立于散文门类的特殊文体。宋室南渡后,题跋文更加稳定地发展,出现了大量创作题跋文的大家,如周必大、陆游、楼钥、朱熹、刘克庄等,他们为南宋散文创作增添了亮丽的色彩。题跋在宋代的勃兴,不仅折射了当时学术文化的全面昌盛,而且展示了士人丰富的精神世界,饱含学术价值。作为新兴的文体,题材包容之广泛、体式变化之灵活,是其它传统文体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3.
苏轼任职凤翔府签判期间及其前后,有数次长安之行。本文对苏轼在长安的若干行实进行考辨,对苏轼与刘敞的交往及石林亭唱和、北宋永兴军路的设置时间、苏轼离任凤翔府签判的时间等提出已见。  相似文献   

14.
周必大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仕高、孝、光、宁四朝。他力图中兴,对人才选用多有思考和奏闻,希望朝廷"博求"文武英才,"布列中外",然后"区分所能,详议格目",以便辨识任用;同时,"提振士风","考实"政绩,奖优罚劣,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周必大的人才选用思想,是在长期政务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学者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在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下对苏轼离别词中的自然意象进行解析。在释读过程中,通过组合、完善、扩展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对苏轼代表作——沁园春进行在线构建,由此证明概念整合理论有助于理解苏轼离别词中的自然意象,从而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16.
大慧宗杲是两宋最杰出的禅师,他的成就离不开对苏轼的接受。通过结交受苏轼影响很深的惠洪、唐庚、李彭、张商英、韩驹等,宗杲实现了对苏轼的间接接受;而通过对苏轼人品的称赞、置苏轼像于佛殿、对苏轼作品的熟悉评述,宗果实现了对苏轼的直接接受。  相似文献   

17.
作为地方最高行政的密州知州,苏轼对文化的重视必定会对给后人做出良好的榜样。苏轼发挥自己文学创作方面的的特长与优势,坚持自己的诗词创作,与在密州当地和密州之外的同僚与朋友相唱和,形成了密州良好的文化氛围,又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修葺了超然台等多处文化设施和文化景点,这都给后人以良好的影响与启示。苏轼用自己的天才与妙笔为密州的山川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容,为密州的社会人文也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苏轼以集大成式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密州、为中国的中秋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中秋节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含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化。苏轼修葺超然台、创作《超然台记》等形成了自己的超然思想,开启了密州超然思想发展的历程,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诸城今天的超然文化。  相似文献   

18.
南宋洪迈历40余年完成的读书笔记《容斋随笔》,自问世以后获得上至皇帝、下至和士大夫的高度认可。文章考察了该书的写作过程与背景,系统梳理了洪迈对苏轼评价的全部材料,从褒苏、辩苏、责苏等方面分析了洪迈对苏轼的评价,认为洪迈在当时普遍推崇苏学的社会氛围与学术背景下,既充分肯定苏轼的卓越成就与历史地位,又客观指出苏轼创作和治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体现了应有的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