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邢泽 《考试周刊》2012,(26):102-102
"気"字在日语中被广泛使用,含有"気"的日语词汇衬映出日本国民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意识形态等诸多性格文化特征,在日语表达里是独树一帜的。本文主要从日语中特有的"気"词汇的语义特征出发,剖析语义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对理解和翻译日文"気"词汇及相关短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日语里的“気”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它是在中国产生,而后传到日本的。然而经过日本人千百年的运用和改造,现在日语中的“気”和汉语中的“气”的意义用法已相去甚远,以至中国人在看到由“気”构成的词组或复合词时,有时竟找不出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它。从“気”这一单词的意义着手,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具体实例,寻找其不同的翻译方式,将有助于我们对日语中“気”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気"字在日语中被广泛使用,"気"字虽源于汉语的"气"字,但我们在学习和理解"気"及"気"字短语时却发现中日"気"字在诸多方面存在很多不同,本文主要从精神语义方面浅析日语"気"字的语义特征,希望对理解和翻译日文"気"字及相关短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気持ち”“気分”“機嫌”这三个词汇,是日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组近义词。由于它们意义相似.用法相近,所以为日语学习者正确使用它们造成很大的困难。本文作者在对该组词使用场景做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它们的异同,归纳出了一些对学习者如何正确使用它们的方法。这三个词一般可以译为汉语的“心情”、“情绪”、“心境”、“精神”等意思,有时可以互相替换使用,但它们的意义、用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気持ち”既可以表示生理方面上的(呕吐)这层意思,也可以用来表示五官直接的感觉,还可以表示比较具体的“意志”和“希望”。“気分”侧重表示由于生理、精神和心理等原因引起的情绪变化。还可以表示整体气氛。“機嫌”表示心情的安定性和宽容性,不用于表示病状。  相似文献   

5.
"手"字在日语中意思用法非常多。也可以做接头词和接尾词。并且还有大量"手"与动词组合的惯用语频繁地被使用。本文正是以这部分惯用语为研究对象,展开日语语言文化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姚道霖 《考试周刊》2014,(91):24-25
日本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日本文化已经开始影响世界,而影响最大的是饮食文化。本文以日本饮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日本的饮食文化特色及文化内涵,意在更深入地了解日本饮食文化,同时更好地体会日本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东亚的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都有龙文化。日本“和龙”在继承和吸收中国龙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对两者的异同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文化边缘地区研究中国龙文化,同时研究日本龙文化也是对中国龙文化的肯定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日本平安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前期仍盛行唐风文化,中后期国风文化得到推崇与发展。在国风文化发展时期,日本并非完全摒弃唐风文化,纯粹地发展国风文化,而是在吸收与消化唐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日本人审美意识及符合日本人需求的国风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河伯"和日本的"河童"是两个相似但又绝不等同的文学形象,他们分别产生于两国对大江、大河的崇拜,是各自水崇拜文化的一部分。用比较的方法对这两个形象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日人民精神与文化的了解,更可以结合两国的材料一窥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由于日语中"四"的读音与"死"相通,日本人十分忌讳。本文以日本各历史阶段日本人的"四"字忌讳为主题,从历史典籍、文学作品、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探求这一忌讳出现的历史渊源和日本人的生死观等。  相似文献   

11.
郭崇 《考试周刊》2011,(2):54-55
日语中的“间”除了其表意功能外,还具有很多的文化内涵.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中。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以探讨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間”这个词在日本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赵淑媛 《文教资料》2010,(33):38-41
非语言交际行为和语言交际行为共同传递着交流的信息和情感。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日本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旅特性。本文剖析了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物品表现”的多种形式及其在交际中的功能,强调了在研究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从事跨文化交际的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有关日本人“物品表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对“关东州”实行殖民统治40多年的岁月里,其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政治同化,总是伴随着文化渗透和文化专制而进行的。纵观日本对大连的文化侵略过程,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军政、关东都督府时期(1904.5~1919.4)的殖民文化思想渗透、文化设施初具规模阶段;2.关东厅时期(1919.4~1934.12)的殖民文化统治的推行、扩张阶段;3.关东州厅时期(1934.12~1945.8)战时殖民文化统治强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唐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鼎盛的朝代,也是整个古代中国与境外、海外国家相互交往最为密切的朝代。唐王朝的先进文明,成为各国向往的文明,尤其日本自先秦至唐朝都在吸收发达的中国文明。不过,日本自古到今都有一个看似矛盾,却对本国文明极为有利的文化吸收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既无所顾忌地“拿来”外国文化、又旗帜鲜明地固守本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在交往时,喜欢使用"建前",而我们一定要听出其话里的"本音"。如果不能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就会产生误解,造成交际上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三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显示出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新转折。以后,它由“脱亚入欧”、“与欧美列强为伍”,向强化“攻势”姿态、“欲以独力并吞中国”的方向发展。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回顾日本“脱亚入欧”和中国“三甲纪念”的历史记忆,有助于中国人珍视当今百年未遇的历史机遇,也有助于仍留有“崇欧蔑亚”文化心理的一些日本人正确解读当年与邻国的战史,使中日两国建立一种互信、共存、双赢的睦邻关系。  相似文献   

18.
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特罗“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初,伴随着文化发展新战略和教育改革新理念的提出,日本首次以立法形式保障了“传统与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传统与文化”教育迎来历史性的发展阶段。在实践过程中日本逐步形成教育委员会统筹管理式、校际联合协作式和学校自主探究式推进机制,积极拓展“区域特色化”“、沉浸体验式”和“游学探索式”教育内容,并通过学科内部先行建构、多学科交叉互动和跨学科交叠融通提升教育质量。其推进举措折射出行为主体从教师探索走向多方协作、培养内容从传统制约转向开放融合、实践导向从文化传承迈向文化创造等特征,为我国建立多元主体协作机制、拓宽资源整理多重视野、以跨学科方式适应变革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顾亚娟 《文教资料》2011,(30):42-44
日本从没有文字,到形成拥有表音文字、表语文字这样一个合理化、多元化文字体系,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本文通过考察日本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日本民族在文字方面创新,分析日本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分析日本文化的“杂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