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太平军是从哪里出师北伐的?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为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派兵出师北伐,那么太平军是从哪里出师北伐的呢?一般同学认为是从天京出发的,实际上稍加注意《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太平军北伐路线,就可发现出发地应是扬州。  相似文献   

2.
临清战役是太平天国北伐战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战役。太平军北伐援军在这次战役中的失败,使林凤祥、李开芳领导的北伐军断了后援,终致最后失败,给太平天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本文拟对临清战役和太平军在此役失败的原因,作些探究。  相似文献   

3.
1853年3月,太平军定都南京后,在兵力有限,首都并不安定的情况下,却同时北伐、西征,结果北伐全军覆没,西征遭到重大挫折,造成了军事上的被动局面。那么太平军领导人为什么会实行这样错误的战略方针呢?这是研究太平天国军事史的关键问题之一。但研究者绝少做详尽之考证,简单地归结于这是太平军领导人不懂军事策略而铸成的大错。如果我们认真地研究史料,就会发现问题绝没有那么简单,笔者认为:太平军之所以同时北伐、西征,是洪秀全、杨秀清之间严重的战略分歧造成的。下面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气候是导致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外因。北方恶劣的气候不仅对太平军北伐将士产生影响,而且严重影响北伐军后勤物资的补给,从而对北伐战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八五三年三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南京建都之后,五月份便派军北伐,途经山西,然后直指清政府的老巢——北京,至今已整整一百三十周年。为了纪念太平军北伐,我们仅就所接触到的有关材料,撰成此文,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6.
北伐太平军停驻天津,是既定的战略部署。决定停驻天津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水路交通四通八达,便於发挥太平军依水作战之长与抑制敌人马队的作用。太平军的战斗历程,尤其是北伐军鏖战怀庆的事实,足以为证。  相似文献   

7.
背景材料:1926年7月开始的国民政府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最重大的军事行动。北伐战争不到一年,革命形势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2006年是北代战争80周年纪念。阅读下面两幅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图1的太平军北伐与图2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在主要斗争对象和进军区域范围上有什么差异?[太平军北伐的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主要进军区域在我  相似文献   

8.
一八五三年至一八五八年的五年多时间里,太平军在江西同清军、特别是同曾国藩的湘军进行了英勇斗争。本文旨对这段斗争中太平军在军事战略上的得失作一粗略的探讨。(一) 一八五三年五月,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出师西征。六月,太平军到达江西的彭泽和湖口,并由鄱阳湖沿赣江而上,直驱省会南昌。南昌地处旷衍之区,当时南昌的清军兵备松弛,太平军曾想一举袭占该城。二十四日,太平军抵达南昌城下,但前往江南帮办军务的江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三次北上中原,留下辉煌的战绩。在太平军影响下,中原人民奋起响应,斗争持续了十六年,予清王朝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军北伐。清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初六,太平军北伐人马从安徽毫州袭取河南永城,一路取归德(今商丘),围河南省城汴梁(今开封)。归德城内有“捻众”为内应,大开城门,太平军便由南北两门同时抢入,杀死清参将范正伦、守备张(?)以下三千官兵。汴梁方面由于清军赶来了援军,又逢大雨如注,河水满涨,火药尽湿,围攻不利,三天后太平军即解围西去。大军沿黄河寻找渡船,准备北渡,奈因清军事先烧毁南岸船只,又在北岸各要津驻兵防守,致多处觅渡未成。幸在河堤一带遇有河工所解散的饥民数千,成批入伍,引大军克宁陂、睢州、杞县、陈留、兰仪。太平军克城后并未屯留,大多一宿即去。在中牟,朱仙镇补充军实,也只停留两天。旋经郑州、莱阳,  相似文献   

10.
怀庆之役是太平军北伐过程中在河南发生的重要战役。学界对太平军发动此次战役的战略目标一直存在着争论和分歧,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主要包括补充军实、"寻找战略据点,等待后续部队"、"占领战略要地,为攻占天津作准备"、多个战略目标综合等四种观点。在全面搜集史料和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太平军发动怀庆之役的首要战略目标是为了筹集军实。而"等待后续部队"和"占领战略要地,夺取天津作准备"的说法则为战役发动后清方官员分析太平军动向时出现的战略目标,二者的重要性远不如前者。  相似文献   

11.
距今一百三十四年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益阳进行了一场浴血奋战,给益阳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太平军在广西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艰苦战斗后,出广西入湖南,欲由此进入长江流域。但太平军在湖南的蓑衣渡战斗中严重受挫,攻打长沙时,又因城廓坚固,守备森严而屡战失利。当时,湖南原任巡抚骆秉章,新任巡抚张亮基,总兵和春以及新宁地主武装头子江忠源,推测太平军进攻湖南是意在取道湘江,顺流以下洞庭,于是,将湘江里来往数千船只全部驱赶至益阳一带,以防落入太平军之手;并在益阳与湘阴交界的临资口和岳阳的土星港设堵,谨防意外。不料,太平军在探准这一情报后,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果断改变路线,乘雨夜渡过湘江,在岳麓山一带备好干粮,于一八五二年  相似文献   

12.
蒙河南省沁阳县县志编辑室的帮助,幸得一份从未刊印且鲜为人知的关于太平军北伐的新史料——《粤匪犯怀实录》原稿复印本。该“实录”是太平军围攻怀庆时,负责督守怀庆西城的河内县(今沁阳县)侯选教谕田桂林(字小山)的守城“日记也”。咸丰三年(1853年)阴历正月廿二日到五月十九日未逐日记述,仅记了一些与太平军活动有关的日子发生的  相似文献   

13.
泰山《三重碑》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三重碑》立于清同治三年,属于民间碑刻。该碑记录了当时太平军的北伐援军和捻军在山东及泰山周围的活动情况,其史料价值非常珍贵。是首次在泰山的碑刻史料中发现的类似记载。  相似文献   

14.
北伐太平军在天津地区的独流、静海,坚守了一百天,与清军进行过多次激烈、残酷的搏斗,最后以援军不至、通讯断绝、粮草火药日趋困难而突围撤退。其撤退的第一站,即河间府的束城。在束城、太平军又与敌人进行过一个月的攻防战,但在近代史著作中,却绝少记载,本文试对此略作论述。一束城并非太平军原定撤退目标从目前接触到的史料看,太平军从独流、静海的撤退目标,并不是束城,而是王口镇。王口镇紧临子牙河岸,位于静海正西廿五里,是当时通往保定的主要通道。太平军从1854年1月下旬开始,即已准备撤退,而撤退的军事行动,都是指向王口的。太平军惯常的进军策略,总是先派出探骑或先遣队伍,侦查情况或占领前哨据点。这次并不例外,而且由于外围村庄多为清军占据,因此  相似文献   

15.
1860年、1862年太平军曾三次进攻上海,写下反帝反封建的光辉章页。上海,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和中外反革命蚁聚的巢穴。太平军攻夺上海,对于粉碎中外反革命的勾结,巩固江浙根据地,保卫天京,集中全力打击顺江而下的湘军,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1862年初太平军第二次进攻上海时,在高桥地区留下了不少战斗遗迹、  相似文献   

16.
牛树梅诗歌再现了他两次从军经历。第一次从军发生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廷针对瞻对的战争,第二次从军发生在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围堵太平军北伐的战争。第一次军旅诗印证了有关茶马古道的传说和文献记载,印证了主帅琦善在奏折中所预设的征剿策略,描述了民族融合的历史画卷和170多年前藏族同胞生活的历史样态。在第二组军旅诗中,诗人描述了太平军北伐的历史图景。他的军旅诗慷慨任气,充满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且具有苍凉悲壮、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大笔勾勒的白描手法与典型的细节描写,成就了其情真意切、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一字之差毁城一座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驻扎在江苏仪征城外。先行官派小校向主将请示行军路线时,正在与人交谈的主将默默地写了个烧字。先行官见到手令大吃一惊,但又想军令岂能更  相似文献   

18.
一八五三年三月十九日,(癸好三年二月十四日,咸丰三年二月十日)太平军一举攻克金陵,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直接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京曰天京,……国为天国”(1)。为了捍蔽天京,太平军立即攻占了镇江和杨州,在同年的五月八日命克守扬州的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天官副宰相吉文元等以“二万为二十一军”(2)进行北伐。太平天国的北伐,为时二年,(1853年5月8日至1855年5月31日)最后以季开芳在山东茌平冯官屯“被执,槛送清京,遇害死”(3)而结束。  相似文献   

19.
<正> 六合之役,是太平天国军事史上一次重大的战役。它事关太平军北伐之举,又为三河大捷、保卫安庆奠定了基础。六合,古称瓜步。南临大江,北接天长、盯眙,东靠仪征、扬州,西通滁县,全  相似文献   

20.
靖港之战发生在太平军第二次入湘战役中。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立即派兵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到1854年初,西征军已先后攻克九江、安庆、汉口、汉阳,并进围武昌,控制了苏皖鄂部分地区。为了从南面拱卫长江中游重镇,阻止两广、福建乃至云贵清军从背后攻击武汉,太平军先后两次发动了入湘之役。第一次入湘之役发生在1854年2月中旬,太平军从武汉沿水路向湖南进军。当此之时,曾国藩湘军屯驻长沙,湘北一带主要是清绿营巡防兵勇。太平军进军相当顺利,不到半个月,就攻占了岳州、湘阴、靖港、新康、沱市等湘北重镇,并一度攻克宁乡,进入湘中地区。但此次入湘太平军兵力不厚,在宁乡歼敌后闻湘军大队将至即主动撤离,退回湖北。湘北一带又复为湘军占领,湘军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