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如我是一位法官,那我绝不会把一件冤案留在这世界上,我也绝不会令一个本当受到法律严惩的人说出″我不服″三个字。我如果是一位法官,我就一定不会收委托人的1分钱,我也绝不会收被告人的1分钱,而且,委托人求我帮他一点忙时,我也绝不会摆一点官架子,更不会看不起他,因为我即使是个法  相似文献   

2.
It'S MyLife     
这是我的人生 这首歌不是唱给那些伤心人 也不是为那些丧失信仰的人的祈祷 我不希望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之一 你将会听到我的心声 当我大声喊出来的时候 这就是我的人生 把握现在,时光一去不返 我不奢求长生不老 只想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这就是我的人生) 我的心就像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 正如弗兰克所唱的 我跟随我的心走自己的路 我只想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这就是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无题     
第一次写诗好难没有可写的意象我苦思冥想求他人帮忙好难会被人家瞧不起我进退两难想拖着不写好难人家写得不亦乐乎我处境可悲[议一议]作者初次写诗,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的心情,有一种心境悲凉的感觉。作者在写诗时碰到的问题是不会写,无从构思,无从下笔。求助他人吧,怕被人瞧不起;拖着不写吧,看到别人写作,自己却难以下笔,心情是难以言说的。作者在这首短诗中写出了学习中的一种状态,写得真实自然。无题$甘肃省静宁一中青春文学社@张晔  相似文献   

4.
黑夜·灯光     
在高高的天花板上,你俯视着对我说:快看,黑夜被我撵跑了!在低处的我无可奈何,不是你赶跑了黑夜,正是黑夜给了你展放的希望。而你却孤芳自赏,高高在上![议一议]这首诗写黑夜与灯光的对话: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不同,人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是互融互补的,看问题不能片面。小诗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黑夜·灯光$贵州省黎中县第二中学初三年级@宋华峰  相似文献   

5.
It’s My Life     
歌手:Bon Jovi专辑:Crush类型:硬摇滚、流行摇滚唱片公司:环球唱片这是我的人生这首歌不是唱给那些伤心人也不是为那些丧失信仰的人的祈祷我不希望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你将会听到我的心声当我大声喊出来的时候这就是我的人生把握现在,时光一去不返我不奢求长生不老只想过好现在的每一天(这就是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植树     
耿青 《教育文汇》2009,(7):22-23
植树节那天,班长向我提议:是不是组织一次活动,全班同学每人植一棵树。这当然是好事,我连声表示赞同。班长叫白杨,而她也的确像一株小白杨——挺拔干练,聪明漂亮。她总是像个大人似的操心理事,在合适的时问向你提出合理的建议。我常常欣赏地看着这株我精心栽培的小白杨,如果全班同学都像白杨一样,我该多么省心开心呀!  相似文献   

7.
“你甘愿当小学教师吗?”如果在几个月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毫不迟疑地、坦率地回答:“不愿,更不甘愿!”并会找来一、二十条理由,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辨护;如果今天问我这个问题,我则会回答,不是用口,而是用整个儿的心真诚地、响亮地回答:“愿,甘愿!”即使哪位好心的朋友摆出一、二百点看法来劝谕我改弦更张,我也绝不会为之所动! 也许更有人会说:如此巨大的思想转变,你居然会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完成,简直是新编天方夜谭! 朋友,如果你真有这样的看法,我完全理解。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眼里,自己创作的教案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这正如画家之于他的画、音乐家之于他的谱子、作家之于他的小说、设计师之于他的时装……很多时候,自己创作的教案往往是以溪流、璞玉、小白杨、丑小鸭等意象呈现的。因为是溪流、是璞玉、是小白杨、是丑小鸭,所以它们就有了属于它们自己的成长诗篇和流转旋律。我的《只有一个地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一条小溪,从我生命的心泉中汩汩地溢出。它无法知道去路是坎坷还是平坦,明天是风雨还是响晴?是痛苦的降临,还是其乐也融融?但它的天性却是一径地向前流淌。不管是曲曲折折,还是平平庸庸,它终…  相似文献   

9.
关于幸福     
“你幸福吗?”——碰到这样的问题,大概很难回答。或许有人会说,幸福是完全主观的感受——如果你自己感觉到幸福,那就确定无疑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如果自感不幸,那么这感觉也绝不会欺骗你自己。、这样说,当然不能算错。可是问题大概不会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0.
小笛信箱     
问:我爱上了我班的一位女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表白,因为我长得很丑,根本不敢说。我很矛盾,表白怕被拒绝,不说又按捺不住。姐姐你说我该怎么办啊?你能告诉我吗?(龙乡)答:即使你是位大帅哥,肯定也会被拒绝。因为小笛姐姐已经对“她”说了:目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做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事。这句话也送给你吧!另外再加一句: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那件事会在你心中渐渐淡去。倾听心声问:我和朋友同时喜欢上一个男生,他真的很优秀,而且对我很好,我一直把他当作哥哥而没有向他表白,是为了不打扰他的学习,可我的朋友向我挑战,我不想放弃,也不想失…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中,我们往往会将作品直接视为作者心声的外显,而语言则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我们会认为一个作者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语言,并将语言作为工具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是,语言的作用果真只限于此吗?如果以这样一种观念来阅读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我们就一定会对一些有违我们常识的观念感到震惊.如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指出:"意义既不是私人经验也不是神所命令发生的事件:它是一些共享的表意系统的产物.……你能表达什么意义首先取决于你分享了何种文字或语言."换句话说,这意味着一种观念的颠覆:不是作者使用语言表达着自己,而是语言通过作者言说着自身;不是作者控制着语言,而是语言控制着作者.  相似文献   

12.
物是人非     
父亲去世的前夕 ,从头到尾整理他生命中的琐事 ,决定留下或者扔掉某些东西 ,成为我的责任。现在 ,我看看生活中的某些东西 ,假设自己已经死了 ,我很想知道 ,孩子们会怎样处置书架上的头盖骨 ?我不会责备他们 ,即使他们扔了它。他们早想扔了 ,他们等待多年了。但他们哪里会知道 ,头盖骨里到底有着什么 ?那么我的书呢 ?当然 ,他们一定会腾出公寓的某处好好安置这上万册的书籍。他们一定会看见桌上的塑料质地的白色棋子。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它扔进垃圾袋里。他们绝不会知道那是我赢得的第一个棋子 ,那时我 12岁。但这是规律。结局往往是这…  相似文献   

13.
运用第一人称写的文章,其中的“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若是属于写真人真事一类体裁的文章,这时“我”便可以而且也应该看作是作者,这可叫作“真实性的我”;若为文学作品,这时“我”便不能看作是作者,即使有生活原型作为依据,也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这可叫作“虚构性的我”。在文字的表达上,根据一般的习惯,凡属“真实性的我”,就把  相似文献   

14.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非常重视家庭小说的创作。《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众多家庭小说中的一部。从伦理学的视角重温这部经典。我们会发现因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本德伦一家夫妻关系不和、父母子女关系紧张,即使在困难面前也不能团结一致。将伦理主题与小说这一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能够充分挖掘作者对人性的关怀。从而唤起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记得小时候自己要生气发火的时候,大人就会对我说:"别拿出这副怪模样给别人看!"自己在生气或者不高兴的时候,总是要把气愤压抑在心底里,万万不可表现出来,大人的这种教育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一个真正的好人不应该有生气发火的想法,即使有也不能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母校,有一排青青的白杨树。那是离别母校时留下的温馨的记忆。树摇曳着金色的叶片,仿佛在欢迎我的归来,又象是在倾述久别的离倩.我轻抚亭亭玉立的白杨;心中漾起一阵甜蜜的思绪:…啊,小白杨长大了。栽种小白杨的稚子也长大了. 一批批试翅的小鸟从这里起飞了,校园里又栽下了一排排青青的小白杨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妈妈:我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终于提起笔来给您写这封信。妈妈,我知道您是很爱我的。您查看我的书包;您偷看我的日记;您盘问我与同学之间的电话;你跟踪我……这都是您爱我的具体表现。但妈妈,您知不知道,您的这些举止使我感到不快,您总是这样“看管”我,让我的心中不是滋味。妈妈,您能听听女儿的心声吗?我现在是14岁的少年了,已经进入了“人生第二次诞生期”。心理学家指出,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不再像过去的儿童那样无忧无虑、坦率纯真,而是开始关闭自己的心扉,即使对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也是如此。同样我也有了自己的秘密,开始锁上了自己…  相似文献   

18.
巴金的内省     
这是内心的自省。我交朋友即使感到有负于人,即使受良心的折磨,我也不作形式上的悔过。这种痛苦超过良心的责备。但十七年中间发生了变化,自己不知从什么地方找到一种面具,戴上它用刻刀在上面刻上奇怪形状,反而以丑为美。再发展下去便是残害人类的十年,将人作狗。我受了不少折磨和屈辱。我接触了种种不能忍受的非人生活。我忍受了十的侮辱。固然我因为活下去,才积累了经验,才有机会写出它们;但我明白了一点:倘使人人都保持独立思考,不唯唯诺诺,说真话,信真理,那一切丑恶、虚假的东西一定会减少很多。活命哲学和姑息养奸不能说没有关系。以死…  相似文献   

19.
滕瑞娟 《生活教育》2012,(13):30-31
从站在三尺讲台上那一刻起,我心中就有一个梦想:我期待自己的课堂精彩,我期待自己的学生成才。转眼八年光阴划过,我发现教学尤其是语文不应是一件功利的事情,这是一门需要等待学生成长,需要对生命进行平等观照的学科。一节《再别康桥》带给我很大的收获与思考。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太好把握的一种体裁,所以讲《再别康桥》前,我内心是很忐忑的。我非常担心课堂会沉寂无声,学生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或者即使是有所体会也不能准确表达。所以在鉴赏“青荇”这个意象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借书这事儿     
张翌晨 《新读写》2011,(9):21-21
相信惜书之人都有着与作者相同的体会:把自己心爱的书出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遇到旁人不解的目光,说不定还会落下“小气鬼”的骂名。作者的这篇文章可算是说出了惜书人的心声。整篇文章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引用的典故也非常自然,为全文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