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相似文献   

2.
杨旸 《现代语文》2007,(2):41-41
作家在叙写“父子伦理”这种富含传统文化价值隐喻意义的关系时,都在某种程度上彰显着创作主体“时代性”和“文化性”的价值理念和艺术观念。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父子伦理关系多被简单地叙写成现行历史观主导下的文化象征符号对立模式。而到了苏童处,文本中“寻父”、“审父”和“弑父”的情节显示着创作主体对于父子伦理关系更为人本化和复杂化的叙事探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历史”伦理叙事成为一种主导性创作趋向。王安忆在个人化、边缘性和日常经验性的叙事伦理理念之下建构起消弭历史能指深度和崇高美学风格的个人历史,彰显了迥异于历史叙事传统的叙事风格,体现了王安忆悲悯、宽容、理解、温婉的历史人丈情怀。  相似文献   

4.
加强现代家庭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家庭也由传统走向现代.我国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发生深刻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夫妻关系为中心的现代家庭伦理.在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中,既要发掘蕴含于传统家庭伦理中优良的人文资源,更要与时俱进,对之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重构现代父子伦理和现代夫妻伦理.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家庭也由传统走向现代。我国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棱心的传统家庭伦理发生深刻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夫妻关系为中心的现代家庭伦理。在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中,既要发掘蕴含于传统家庭伦理中优良的人文资源,更要与时俱进,对之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重构现代父子伦理和现代夫妻伦理。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以一种平实的、朴素的叙述语调讲述女人个体存在的内在事件、生活的琐屑之事,形成关于女人叙事的伦理基础;其叙事伦理主要包涵三方面的内容:呵护现代生活秩序中脆弱的个体的身体感觉、肯定女人对幸福、快乐的现实追求以及建立一种小说叙事的模糊性伦理观。因而"她"的时间和空间能够拒绝流行的概念的夹带,整饬属己的生存经纬,作为生命实体的女人得到了某种更接近原貌的书写。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伦理研究》以"叙事伦理"为研究方法,首次将叙事伦理研究与古典小说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集中从伦理维度来解读古典小说的叙事机制,是中国叙事学领域的新近成果.该书最值得关注的是在严格的叙事分析中对中国古典小说营造的伦理世界进行学术批评:古典叙事"虚构的权威"对民族性格、文化心理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应采取一种境遇性的伦理取位,基于当代立场形塑一种恰当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淘金记》《困兽记》与《还乡记》通称"三记",是沙汀个人创作历程中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收获。既有的"三记"研究,侧重于人物形象刻画、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等方面。其实,沙汀这"三记",在客观上呈现出了1940年代川西北农村地区的家庭伦理关系。通过对父子伦理、婆媳伦理、兄弟伦理、夫妻伦理的分析,文章认为,沙汀在"三记"中既有对旧时代影响下不合理的父子伦理、夫妻伦理的批判,也有对新时代的婚姻伦理、朋友伦理的肯定,还有对旧时代背景下婆媳伦理的深沉思考。沙汀对家庭伦理的强调,真实地反映了1940年代中人性的复杂,真切地体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在王安忆创作的家族小说中,分别使用了单一聚焦和双重聚焦两种叙述聚焦类型,并在同一聚焦类型中交叉使用了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具体的聚焦方式。不同的聚焦类型和聚焦方式的组合,在构建小说叙事伦理时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王安忆家族小说对此叙述策略的不断变化,显示出她对小说叙事伦理可能性的持续探索。  相似文献   

10.
刘晓娟 《文教资料》2008,(31):10-11
人类社会对于情感道德的培育和认识,最先形成于家庭组织之中,家庭是一切人伦的起点,因此,元代杂剧创作中涉及家庭伦理题材的悲剧作品很多,在描写家庭生活题材的剧作中,总是以父子、夫妇、兄弟关系为核心,在剧情中积极表现父子、母子、婆媳、夫妻、兄弟、妯娌、妻妾等伦理关系.本文就元杂剧家庭伦理悲剧中"谋财背义"模式进行研究,分析这些作品所暴露的置身其间的人们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与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1.
《学校用计算机》2013,30(2):113-118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2.
I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diminished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of moral relativism,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education in late modern society, by developing, beyond the problematic contemporary formulations of postmodern ethics, an ethics of integrity as a moral resource for education. This ethics is constituted by the principles of respect for the dignity of persons, and the acceptanc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moral choices. I show how it offers more than the scant resources of postmodern ethics to educators who seek to enable their students to develop a deeply-founded sense of moral comportment and an authentic identity in the face of the moral complexity of late modernity's globalised and plural society.  相似文献   

13.
The Ethics of Integrity: Educational Values Beyond Postmodern Ethi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diminished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of moral relativism,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education in late modern society, by developing, beyond the problematic contemporary formulations of postmodern ethics, an ethics of integrity as a moral resource for education. This ethics is constituted by the principles of respect for the dignity of persons, and the acceptanc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moral choices. I show how it offers more than the scant resources of postmodern ethics to educators who seek to enable their students to develop a deeply‐founded sense of moral comportment and an authentic identity in the face of the moral complexity of late modernity's globalised and plural society.  相似文献   

14.
关注学习的道德维度,探讨学习的价值规范问题,是教学论和教育伦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开展学习伦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它既是教学伦理研究的重要拓展,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基于教育实践探索视角、学科理论研究视角的考察,是开展学习伦理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深化学习伦理研究,需要从拓展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5.
休谟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休谟的自然之德虽然体现出他依然流连于古典德性伦理学传统,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是"与"应该"的区分瓦解了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伦理学的合理性,对德性的泛化和对德性整体性的消解,也显示出他对亚氏伦理学的背离,所以休谟伦理学不同于古典德性伦理学。同时,休谟对规则和功利的探究又启发了其后道义论和功利论伦理学,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规范伦理学。可以说,休谟伦理学属于古典德性伦理学向近代规范伦理学的转型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6.
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网络社会”概念辨析入手,提出“网络社会化程度”和“数字假相”等概念,分析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差异的原因,并指出混淆两者关系和不能正确转换两者关系可能带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良后果,网络伦理的建构实际上就是解决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如何调适,转换和兼容的问题,而关键在于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的新媒介化生存与新媒介化风险的现实需要确立以“责任”范畴为核心理念的新媒介责任伦理.在新媒介化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新媒介责任理论的出现不仅使传统伦理学迈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赋予了传媒伦理学新的道德维度.新媒介责任伦理学的建构应以技术伦理、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为内在维度,形成现代传播伦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5,(5):34-40
关怀伦理以知识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以关切为核心,以责任为准绳,体现为一种广泛的"爱"。这种"爱"关照个体、家庭、国家,表现为修身之德、齐家之德和治国之德,而"修身、齐家、治国"正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内核。离开了关怀伦理,难以养成伦理的德性,"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关怀路径,"平天下"是儒家德性伦理的政治理想和终极德性关怀,因此,关怀伦理是儒家德性伦理的有效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德性论与规范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德性论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论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主义的;规范论关注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从德性论到规范论的转型,其积极的意义是肯定了个人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领域内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即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而将普遍性的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但是,由于规范论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在关于个人追求自我完善方面保持沉默,就容易导致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这一要求的丧失,而这也就意味着人本身的丧失。  相似文献   

20.
普遍伦理应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思考伦理问题的有效背景。家庭伦理因此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也许这种理解就是一条道路。只有在此道路上,我们才有可能把捉其存在,厘定其范式,应和其召唤。从而,获得家庭伦理与人的相互圆融,相互宽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