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用美丽哀婉的笔调塑造了一群优美、健康、自然的湘西少女形象,在这一个个纯真美善的灵魂里完美地体现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完美地演绎着沈从文"人性"的主要内容亦即--美、善、爱.本文在分析独特的美学情趣的同时,也对其形成因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文学观念中的善与美是一体的,对以生命为本的超越性的善的追求,使得沈从文文学观念中的善有一种终极性的价值指向,而这种善又是和美的形式合一的,体现为一种抽象之美。沈从文一方面非常重视文学对改造国民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种功能的实现必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这使他的文学观念既不同于启蒙作家,又不同于唯美派或纯文学作家。对于沈从文来说,他的试图融合多种对立因素的努力,在现实的层面上预示着一种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活跃着众多鲜活的少女形象,如翠翠、三三、萧萧、夭夭、阿黑等,她们身上无不体现着自然人性的生命之美。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多角度书写了这些少女的真、善、美,在她们身上寄寓了他对"美在生命"、"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论文立足于文学创作背后的文化氛围与沈从文审美风格自觉形成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成就了沈从文独特的个人审美风格,但同时也限制了沈从文对于自我风格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屠格涅夫与沈从支是两位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著名作家,在以人性为基石营造理想人生形式的小说意义方面却有着一致性;不过闯其各自身处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致性中又有不一致之处。屠格涅夫笔下的丽莎和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在外在形象与爱情遭际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在顺从自然的内在性格中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根源。而这一切都源于屠格涅夫和沈从文这两位作家的共同审美追求和不同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6.
在沈从文的人生小说里,都市人生的恶与乡间人生的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人们看到现代都市中精神荒园现象-道德的堕落与人性的论丧,乡间里存留的可贵东西-传统美德与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出发点和旨趣所归。在“美丽的忧愁”中,沈从文状绘着湘西少女自然的生命形态,挖掘着她们身上至美至善的人性,从而反观备受传统文化和商业文明毒害的所谓现代都市人的人性异化、人格萎缩和道德滑坡,为拯救我们这个日益堕落的民族精神、重适民族品德,进行着智性的思考和诗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作品有着其独特的浪漫神韵,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湘西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理想乐土,作品中的自由和谐与纯净恬美,深深的吸引着众多的观众。时世的艰难磨练了作者的坚强意志,而始终不渝的对人性美的追求和探索,促成作者形成了这一风格。  相似文献   

9.
童心是沈从文的审美心理。我们可从沈从文的严肃文学观、虚静的审美心境、童年的回忆视角与艺术感觉、人与自然的融合及素朴的审美理想这几个方面来解读其童心,并探讨其童心对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反思主要体现在他对湘西世界的审美反映与对中国现代乡村与都市的双重批判上。其双重批判聚焦于对国民性的反思与重建,其中探讨了国民性劣根性的表现、思想根源等,提出了国民性问题解决的具体审美拯救实施方案。其审美拯救方略蕴含着沈从文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思考,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沈从文对国民性的反思与建构反映了其文化视域的融合性以及历史理性的建立,是沈从文现实主义创作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化思想与艺术思想走向深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从沈从文作品乡村文化世界中表现出的种种生命形态、人性美和人性美的重建、乡村文化世界的生成三个方面,探讨了沈从文作品文化审美品格空间的巨大包容性,及其生成的乌托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雅娟 《考试周刊》2009,(46):20-20
沈从义以其恬淡、优美而又带有牧歌情调的湘西小说而闻名中国现代文坛。这些小说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氛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倾诉着沈从文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然而他的小说在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的同时。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把沈从文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4.
吕睿 《现代语文》2007,(10):35-36
学术界目前对沈从文的研究主要注目于小说和散文这两个领域,很少有人专门研究过他的诗论。事实上,沈从文虽然没有直接进行过诗歌创作,但他在部分通信和杂文中却显现出丰富的诗学观念:坚持诗的艺术性,以诗情的“真”、诗人的“善”和诗体的“美”为标准评诗。  相似文献   

15.
尽管自称是“后五四”作家,沈从文时空上的不在场却没有阻碍“五四”想象的建构,“父权缺失”为他提供了接触“五四”的契机,随着空间的转换,他逐步生成了对于“五四”的想象,在此过程中沈从文也完成着自我身份认同,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与文学观。沈从文的“五四”想象源于“五四”,却并不是对“五四”的全盘接受,独立思考意识为沈从文在经历和发现“五四”时提供了辩证思考的空间,避免了“预设自我”的理论陷阱。沈从文亲身体验着“五四”,自觉承继着“五四”,而这都是以“五四”想象一以贯之的,沈从文又在此中超越着“五四”。  相似文献   

16.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三大价值,都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幸福。其中,真的问题直接与科技进步相联系,善的问题直接与社会道德风尚相联系,审美对于这两都有重要的推动和成就作用。一个幸福的社会,不仅是一个法制的社会、道德的社会,也应是一个审美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作家作品评论集《沫沫集》,坚持以艺术为本位,弘扬文学的本体性;运用直观感悟式的思维方式,体现独特的批评风格;采用人格化的批评方法评论作家作品,体现独特的批评个性;始终贯穿审美追求和对美与善的渴望。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历来被认为最能体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本文结合小说《边城》,从小说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对传统美德的深情赞美及故事情节的简朴优美等三个方面对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叶唯 《文教资料》2011,(4):14-15
对人文精神的把握和对人文关怀的本真书写,是决定沈从文小说境界的关键所在。沈从文小说追求真、渴望善、绽放美、追求真善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沈从文小说中独特的人文关怀启迪读者关注人文关怀的价值意义,同时对如何在创作中彰显人文关怀的内涵,以及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提供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五个主要方面的民风民俗:青年男女恋爱习俗、鬼神迷信习俗、节日习俗、野蛮习俗和日常生活习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民俗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离开了湘西民俗就没有沈从文的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优势及魅力都源于那古朴独特、原始神秘的湘西民俗。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第一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