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的第四部分,夏四奶奶看到了一圈红白的花围着夏瑜的坟顶,便流下泪来,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对此,一般读者都不甚在意,以为没有深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药》描写了一出震撼人心的华夏悲剧.革命者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后,以华老栓为代表的劳苦大众对他的牺牲所作出的令人痛心的反映,让我们深深体味到夏瑜的寂寞和悲凉.对于革命者来说,敌人的凶暴、残忍不足为惧,自己的流血牺牲亦不足为惜,最让人痛心疾首的莫过于民众的不理解,同胞的不觉醒.但夏瑜为了民众的幸福而壮烈牺牲不是毫无意义的,《药》的结尾写在夏瑜的坟上出现了"一圈红白的花".从坟上的花圈不难看出,暴露不是《药》的写作目的,而启发群众的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才是作者写作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药》中瑜儿坟上的那"一圈红白的花"并不是平白无故添上去的。她在文中显得那么耀眼,在她身上蕴蓄着无尽的力量。这"一圈红白的花"让人感受到劳动人民身上的善良、敦厚、美好的一面;同时也让人认识到,正是无数像夏瑜一样不畏牺牲的革命者以顽强和韧劲不断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精神),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相似文献   

4.
谈《药》的花环湖南/徐永龙在《药》的第四部分,写了夏瑜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坟顶。”对于这个花环,一般教学参考书及其他分析材料,都大致理解为如下两点:第一,夏瑜的死并非全无意义,还有人在纪念他;第二,给人以“热度”和“亮点”,以免太消极了。按照这种理...  相似文献   

5.
刘昕同学问:《药》结尾处写到夏瑜的坟顶上围着“一圈红白的花”,写“花环”这细节究竟有些什么作用?为什么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这花环是“平空添上”的? “花环”细节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药》这一悲剧的最深刻处在于它准确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围绕这个主题,作者在“上坟”情节中除了着力描写华、夏两母亲坟场邂逅的神态动作外,还设计了“乌鸦”和“花环”两细节,以突出她们的愚昧。夏四奶奶对儿子的革命工作丝毫不理解,对儿子的英勇献身不以为荣,反感到“羞愧”,所以看到坟上的“花环”,就以为是儿子的阴魂来“显灵”了,并希望由乌鸦飞上坟顶来证实。设计“花环”细节有力地反衬  相似文献   

6.
在讲鲁迅先生的早期作品《药》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下面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一、是花圈还是花环? 《药》的第四节中写道:“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是圆圆的排成一个圈,又是送到夏瑜的坟顶上,顾名思义那当然是花圈了。其实是错的。因为花圈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是罕见的。当时候人死了以后是点香引路,  相似文献   

7.
徐永 《文学教育(上)》2011,(17):120-120
《药》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是与其独特而深刻的构思分不开的。有了“议药(包括议夏瑜)”和夏四奶奶上坟这两个场面,就给《药》增加了一条写夏瑜的暗线。“议药(包括议夏瑜)”这个场面,给我们展现了由一群病态的人组成的一个病态的小社会。夏四奶奶上坟这个场面,是表现《药》构思深刻而独特的第三个方面:连作母亲的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儿子,竟然感到不好见人,更让人深思。“华”“夏”两家姓氏的选择,也体现了作者精心巧妙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8.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9.
那些家长     
她是一个很“黏人”的家长。每次“逮”到老师就唠叨个不停,恨不能把他儿子小时候尿几次床的事都告诉你,临了,总是那么几句,“谢谢老师关心啊!多照顾点啊!”因为都领教过她的执,所以我们老师看见她总巴不得绕路而行。倒不是不愿意照顾她儿子,实在是怕她的嘴巴“叨”去我们太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母爱     
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妇和她那年轻力壮的儿子一起生活。儿子觉得老母已经没什么能力赚钱,自己还得养活她,便决定将其遗弃到山顶喂狼。一天,儿子将老母背着向山上走。老母问:“儿子,你把我背到哪里去?”责任编辑/比格“喂狼。”儿子的话音很自然却不乏冷淡,老母没有感到心酸,因为她知道自己已是一个浪费五谷、无所作为的“废人”,如果再这样活下去,只能给儿子增添更多的麻烦,这么一想,她心静如水,任儿子所为。在上山的时候,儿子见其母一直在往小路上扔石子,便问:“娘,你扔石子干吗?”老母说:“娘怕你下山迷路,扔石子给你引路啊!”母爱的深沉,是…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不满两岁的儿子问当幼儿园教师的妈妈:“妈妈,你肚里哪来那么多的故事?”她拿出一本厚厚的童话集,对儿子说:“那些故事都写在这书里。”儿子又问:“这书是你写的吗?”她摇摇头:“不是,书是作家们写的,妈妈写不好。”幼稚的儿子此时并不懂得关于“作家”的任何概念,也不知道写书是怎么回事,便问:“我能写这书吗?”她毫不犹豫地答道:“可以啊!不过,你现在还得妈妈帮忙——因为你不会写字,只能用嘴说,妈妈帮你记。”“今天能写吗?”儿子似乎急不可耐了。“可以!”她满口答应,马上准备好纸笔,说:“你可以讲了,妈妈帮你记。”“我讲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这是10年前发生在一个幼儿教师家的故事:这位老师天天给不满两岁的儿子讲故事,一天,儿子问她“:妈妈,你肚里哪来那么多的故事?”她拿出一本厚厚的童话集,对儿子说“:那些故事都写在这书里。”儿子又问“:妈妈,这书是你写的吗?”她摇摇头说“:不是,书是作家们写的,妈妈写不好。”幼稚的儿子此时并不懂得关于“作家”的任何概念,也不知道写书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便幼稚地问妈妈“:我能写这样的书吗?”她毫不犹豫地答道“:你可以啊!不过,你现在‘写书’还需要妈妈帮忙——因为你不会写字,只能用嘴说,妈妈帮你记,等你学会写字了,才可以自己完成…  相似文献   

13.
陆清是我接待的学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她是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她与同学一起来到我办公室的时候,眼中有点恹恹的神情。她告诉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她一直睡眠不佳,感觉精疲力竭,生活没有目标,觉得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她不愿意和任何人交往,因为她怕自己做不好,总是觉得自己会引起别人厌烦。当她的同学都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时,她甚至会感到莫名的愤怒,但随后又为自己的这种想法不停地自责。她说:“空虚无望的情绪快要把我淹没了。有时候我很想自杀,结束这种没有意义的生活。”陆清有明显的抑郁症状,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  相似文献   

14.
超越自卑     
下课时,我收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李老师.我们能单独谈一下吗?学生:小丽”。我告诉她,活动课到办公室去找我。小丽如约而至,经过简短的交谈,我明白了.小丽的家庭条件不好,自进入高三以来,成绩不理想,与自己的目标形成巨大的反差。高考在即,她感到升学无望,对不起父母而陷入自卑的困扰中。因为自卑,她怕和同学在一起.怕他们瞧不起自己,怕回家.怕父母伤心。翻开书本,  相似文献   

15.
一天,6岁的儿子不愿意去上幼儿园,询问后才知道是因为幼儿园那天要举行呼啦圈比赛,儿子不太会摇呼啦圈,害怕比不过人家,所以不愿意去上幼儿园。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要和儿子玩捉迷藏游戏。儿子不愿意玩,理由竟然是"我害怕等下被找到,我会输"。儿子因为怕输,所以许多事情都选择了逃避。因为怕故事讲不好,所以不愿登台演讲。因为不会翻跟头,所以不愿意学习跆拳道。因为怕和小朋友闹矛盾,所  相似文献   

16.
“校长本色”这句话,作为一个话题,怕是有诸多人谈及。今日重提,是因为《帕夫雷什中学》一书。苏霍姆林斯基本人便具有突出的“校长本色”。苏氏的教育成就和他在当代世界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暂且不说,仅就“校长本色”举几小例。   “有一次,在一个五年级班上检查家庭作业,文学课女教师叫起一个比较差的学生来。教师对这个学生独立造的一个句子,感到不满意。她一句话没说,便挥了一下手,这个孩子却为此哭了一晚上……”为此,作为校长的苏霍姆林斯基花了很长时间跟这位老师谈话,向她说明,她这一挥手间反映了她的教育观点——…  相似文献   

17.
儿子参加了市少年宫书法兴趣班,每天要练一页大字。一天,儿子正在写毛笔字,我看他字写得不行,就帮他写了一笔。没想到,批改时老师把我写的一笔给圈了出来。我佩服老师的眼力和认真批改的态度,我写的一个笔画夹在字里面,居然给了特别的“照顾”。看着被圈出的笔画,我灵机一动,借题发挥,颇有深意地对儿子说:“你看,老师多有眼力啊!一下子认出了一个好笔画。”儿子大概听出了话中之话,但只是笑笑,没说什么,因为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争也没有用。为激发他对写字的兴趣,我采用了激将法,对他说:“我们来比赛。以后你写字的时候,我帮你写一个笔画,只写一笔。老师肯定会把我写的一笔圈出来。绝不会圈错。如果圈错的话,爸爸罚写一页。”听说要比赛,儿子一下子来了兴趣,说:“说话算数,我就是不相信。”我说:“不相信没用,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来比赛。”  相似文献   

18.
美国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她不懂英语,根本看不懂儿子的作业,可是每次儿子把作业拿回来让她看,她都说“棒极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挂在客厅的墙壁上。客人来了,她总是很自豪地炫耀“瞧,我儿子写得多棒!”其实儿子写得并不好,可客人见主人这么说,便连连点头附和“不错,不错,真是不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轻松一刻     
绝对的作用罗德先生看到儿子考试不及格的成绩单,非常生气,决定去见见他的老师。老师平静地说:“你儿子的答卷与他的同桌非常相似。”“哦!”父亲应声道,“难道不可能是那个同桌抄我儿子的试卷吗?”“不,先生。试卷共有十题。前几题,两人的答案,包括一切演算过程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在第十题的问题下面,那个同桌写着:‘我不知道。’而你的儿子写着:‘我也不知道。’”·轻松一刻·上学“喂,托托,你愿意上学吗?”“愿意,不上学就没有假期了。”·轻松一刻·两个同学两个同学穿过树林的时候,一只熊向他们奔去。一个拔腿就跑,爬上树躲起来。…  相似文献   

20.
C1情书     
一场迟来的春雨打落了一树的枣花,爷爷在奶奶的坟头沉沉睡去,他永远离开了我们.村里人都说爷爷是想我奶奶想死的,这句话我倒是深信不疑. 奶奶是外乡人,流浪到我们村,他遇见她时,她正在捡拾地上的青枣果腹.爷爷见她可怜,掰了半块儿干饼子给她,她就一直跟着他,走哪儿跟哪儿.爷爷说:“你跟着我也没用,家里穷得叮当响,养不起闲人.”她默不作声,只是继续跟着他. 爷爷去找老村长,老村长说:“你也打了半辈子光棍了,把她娶回家当婆娘吧,一举两得,她准愿意.”他叹口气:“我是怕人家跟着我受苦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