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性质如何,不仅应有横向的剖析,还要有纵向的梳理,才能提出接近真理的判断。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轻视科学技术阶段、积极运用科学技术阶段和自学控制科学技术阶段。与当代新兴科学技术的特点紧密相联系,以当代新兴科学技术与首先的内在联系为基石,科学技术从工具价值理性走向道德价值理性,进路的关键在于,提升科学工作的良心和道德责任感,强化企业的外部伦理约束和自我道德限制,使国家随之成为对科学发展和运用进行全局的、长期的战略规划与管理的综合性实体。  相似文献   

2.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而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地差异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依然制造着全球的不安宁、不和谐、不幸福。故在本文中,笔者从承认道德德性的特殊性或者说地方性差异的前提下,力图探讨其本身内在地所具有的普适性基础上,进而追问其普适性价值所在,并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阐发道德德性的普适价值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谁也无法否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浪迭起的现时代,我们的大学校园确实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因此,一些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曾有过如下一种说法,那就是如果说有一个词最能概括当代大学生心态的话,那么这个词就是“困惑”。这种困惑表现为一种迷惘和不知所措的心态:对改革  相似文献   

4.
美与善(道德)的逻辑关联,是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对美善之逻辑分析,不少中西学者以为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其实,康德在第三批判中的观点符合其一以贯之的哲学玄思.从美之分析到崇高之分析,康德不是割裂美与善(道德)关系,而是呈现了递进式的逻辑命题和运思的统一性.全书的主旨并非“勾引出美的特殊领域”,而是通...  相似文献   

5.
道德单元是从道德系统中抽象出来的最小单位,它暂时舍弃了其它因素的联系,因而只剩下独立的基本涵义。德性是主体化为个体品质的道德单元。在个体品质中的价值取向系统的作用下,主体化的道德单元表现出确定的价值向性。既要培养基本的道德单元,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系统,这就是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6.
道德哲学以“善如何可能”为其题中之义,从终极的层面看,道德所指向的善,总是落实于人自身的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善如何可能,同时也意味着存在的完善何以可能。人的存在本身包含多重面向,从外在行为,到内在的德性,从主体间的交往,到自我的实现,从普遍的社会秩序,到广义的社会生活,存在的完善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以人自身的存在为出发点,道德所指出的善在个体之维表现为通过潜能的多方面实现而“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走向真实具体的存在,在社会之维则表现为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必要的历史前提,并使社会本身达到健全的形态,作为存在的两重面向,二者本质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从康德到黑格尔,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体由道德的主体变为伦理的主体,由“善良意志”的先验主体变为伦理实体下相互承认的互主体。这种主体的嬗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演变,而是对康德所代表的传统主体概念的一种变革、一种超越、甚至是一种颠覆。黑格尔主体的颠覆具有深远的意义,既是主体向互主体的过渡,也是道德向伦理的过渡,为道德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伦理的致思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只有出于责任的行动才有道德价值,人的感性欲望即使让人做了合乎责任的行为,也没有道德价值.责任与感性欲望虽然不同,但是在同一个行为中却可以平行地同时存在,因为他们分别以两种不同的价值为目标:责任对应道德价值,感性欲望对应非道德价值.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对康德道德哲学规范性的理解,最终必然要追溯到康德的人性论:只有按照应然的人性去生活的人,才算获得了人的自由本质,成为一个真正有尊严的人.但现实往往与之相悖.康德倾向于将好生活设想为他理想中的人性得到实现的生活,并将之设想为唯一一种生活目的的论断过于武断.  相似文献   

9.
10.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与自由是康德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如若把康德的“理性”概念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那么他的“自由”概念同样也可分为理性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理论理性和理性的自由是属于思辨哲学研究的范畴,实践理性和道德的自由是属于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在康德看来,道德自由是人的道德活动之原因,德性是人的道德活动之结果。因此,在康德伦理学中道德自由与德性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不仅如此,这种道德自由与德性之内在的逻辑联系恰恰体现着康德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季慧 《华章》2007,2(12):58-58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和运行模式的根本性变化,造成了整个社会深层的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失落,正是这种道德失落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伦理构建的必要性.本文从构建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新型道德伦理的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重建的方法,重点在于道德信仰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道德行动的正确目的如何获得的讨论中,由于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伦理德性给予目的,而伦理德性又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伦理德性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而且伦理德性不能离开实践智慧而存在,因而对于道德目的的确立问题的讨论就出现了理智主义与非理智主义之争。通过对不同主张的分析可知,尽管伦理德性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但却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其形成,即习惯化过程本身就需要理性的参与;并且,道德目的在确立及其实现过程中受到理性的规定。如此,这一方面反驳了非理智主义者所认为的伦理德性给予目的是一非理性过程的主张,另一方面又分析了理性因素在目的确立过程中的具体发生及其功能,从而辩护并推进了理智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理性视域下的成人教育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教育是"成"人之教,其终极目的和价值追求是教人做人,虽然实用性、功利性的成人学习价值观使得成人教育追求实用和功利的价值取向在当前大为盛行,但成人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对道德理性的追求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品德教育只可能使学生知其然、做其然,难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易使学生沦为道德奴才.道德理性教育重视"授人以渔",忽略"授人以鱼",难以使认知与行为一致.品德属于个性心理品质范畴,二者关系是:品德=人格品质+道德标准.现实中仅培养诚实、勇敢等品德内容的品德教育实际上只是人格教育,真正的、培养道德主人的品德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标准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建构了他的道德王国,提出了道德命令。并且,论证了道德命令的可能性。他认为处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人,由于具备了自由和理性,因此能够排除经验因素而获得道德价值。本文以自由和理性为切入点,试图分析康德的道德命令对于人如何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论羞耻感的当代道德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羞耻感是道德主体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而产生的自觉求荣辱的情感意识。它是为人的伦理底线,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善的最低要求。人,有耻,就会自觉为善去恶;若无耻,就会无所不为。  相似文献   

17.
羞耻感是道德主体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而产生的自觉求荣辱的情感意识。它是为人的伦理底线,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善的最低要求。人,有耻,就会自觉为善去恶;若无耻,就会无所不为。  相似文献   

18.
哲学家康德以理性主义态度对道德情感进行了深刻研究,他认为,道德情感源于人的理性,是实践理性战胜感性欲望的产物.他的道德情感理论对我们目前的道德研究和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化过程中,对经济利益的强烈愿望,往往引起对技术理性的偏爱,却漠视了道德理性。从静态看,似乎道德与生产力是分属于不同领域的。但在动态的社会中,道德缺失增大了市场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运行中的过高消费,使整体社会生产力只能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有德性人格的社会生产力才会促进社会高效率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德性善是伦理学中的主要道德范畴,也是人们道德生活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对德性善的认识与实践,决定了人们道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道德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