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彝族左脚舞是一种以形体动作艺术为基点的传统民间歌舞。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艺术形态,左脚舞具有大众化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可展现富有形体动态的艺术形象,对参与者起着身心愉悦、陶冶性情和美化心灵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左脚舞”源自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部的牟定县,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来,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密切,“左脚舞”已经实现从民间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从偏僻古老的部落走向繁华的都市,为我国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左脚舞是牟定彝族的代表性舞蹈,被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当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刺激着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本文以牟定县左脚舞的产业化开发为例,分析了其开发后的情况,以及产业开发的利与弊,认为理性的文化产业开发应以"文化"作为适度的标准的开发原则。  相似文献   

4.
腊湾、新民地区彝族老人舞以其独特、原始的舞蹈特征,被称为彝族古老舞蹈的"活化石",老人舞蕴含其民族社会特点、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民俗特征等文化,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并进一步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云南彝族婚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多彩而独特的彝族婚俗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较大。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族婚俗文化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文化资本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云南彝族婚俗文化的特点及其旅游文化价值、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彝族婚俗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对策,促进彝族婚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毕摩文化与彝族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原始宗教即毕摩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为一体的传统信仰,属于本土民族信仰的宗教。毕摩教对彝族人民的生活、风俗礼仪、精神气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构,被称之为“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7.
威宁县彝族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威宁县在开发彝族文化资源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绩,并将彝族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开发的过程中,目光主要集中在板底一线,其他地方的彝族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今后的开发应作全局性、全域性的通盘考虑,将全县所有地方的彝族文化纳入开发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楚雄州彝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应该充分挖掘楚雄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会萃全省乃至全国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让游客一到楚雄,就能体味到整个彝族文化的丰厚韵味及特点,享受到优良的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9.
主要阐述了黔西北自然旅游资源与彝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彝族文化在黔西北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地位。指出应以彝族文化为龙头,发展黔西北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并提出了四条开发原则和其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教育对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云南彝族"烟盒舞"进行研究,围绕彝族"烟盒舞"对人的影响,以及传承的途径和内容等方面,探索彝族"烟盒舞"的文化传承在人的教育形成中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世居祖国西南边陲的彝族是喜竹爱竹、崇竹敬竹的一个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竹文化,并且彝族竹文化渗透于彝族整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且既有惟妙惟肖的竹生彝人的神话传说,也有顶礼膜拜的竹图腾、竹祖灵及务必恪守的竹禁忌之风,还有应有尽有的竹制法器之习.  相似文献   

12.
贵州彝族是贵州18个世居民族之一,其在贵州诸民族中,具有独具的丧葬文化,在丧祭仪式诸环节中,折射出彝族群众对待生存和死亡的基本观念和态度:万物有灵、灵魂永恒、灵魂独立、灵魂向善、灵魂同源、灵魂主宰、祖先崇拜。这种观念和态度源于彝族先民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迫力”和“民族偏见”,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状态的文化解释,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南涧彝族是澜沧江流域彝族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调查小组对其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对该地区的彝族文化有了总体认知。文章从调查概况、调查主要内容、调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等角度,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30年里,峨山彝族花鼓舞在形式和内涵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一种传统的丧舞变为一种地方大众娱乐文化和文化资源,在这过程中,其宗教性、封闭性被打破,开放性和社交性得到增强,从而将地方与国家、边缘与主流、大传统与小传统、传统与现代等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其复兴过程就是社会整合和文化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巍山县大仓镇啄木郎村彝族打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当地彝族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及重大社会活动紧密相连,渗透到当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其在彝族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插花节"是大姚县昙华乡彝族人民盛大传统节日,其仪式乐舞活动的当代建构,是传统的继承与再造,保持了"插花节"仪式乐舞活动具有连续性与世俗性二元特点;赋予了传统乐舞节日宗教、政治、文化等多重意义,使传统乐舞活动保持生机与活力,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地方性知识与民间智慧,笔者认为传统与当代并不存在根本的破裂而相互对立,应是在传统意义上重新建构的。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彝族葛泼人不断适应生存环境而延续至今。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葛泼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他们的自然崇拜乃至自然生态观。而这种自然生态观恰恰反映在他们传统的丧葬仪式中,通过他们的丧葬仪式,传承传统生态文化观,实现对生存空间的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人与人之间和谐平衡的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18.
彝族为山地民族,地理环境的严酷促使彝族与火结下不解之缘,其民族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火的意蕴。长期以来,沐浴在特定民族文化氛围中的彝族舞蹈,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特定的民族地理环境、劳作方式、宗教信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彝族独特的火文化的熏陶,其在舞蹈的姿态、动律、造型、风格等方面充分彰显了"火"的特质。因此,要充分挖掘彝族舞蹈文化中的审美因子,加快彝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以彰显彝族舞蹈这个古老的艺术品种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地鼓舞是红河县哈尼族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富有特色的艺术特征。它诞生于远古,携带着哈尼族先民的生活诉求与文化记忆。它流传于历史,并在历史中不断地发展与丰富。它如同基因一样,唤醒了哈尼族人民对民族发展历史的关注与怀想,唤醒了他们身上流动的祖先鲜血与文化心理结构。在现代化不可阻挡的进程中,红河县哈尼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商品经济闯入、农耕生活出现裂缝、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必然会影响地鼓舞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故而,研究红河县哈尼族地鼓舞的生存现状,了解其传承困境,并针对其传承困境而提出传承与保护的对策,便成为必要之事。  相似文献   

20.
塘子边村彝族的祭祀文化从历史的纵向分析,亦随着地理生存空间结构的变化而发生着变迁,主要表现出具有鲜明区域性特征的祭祀文化多样性生存逐步消解,传统祭祀风俗习惯不断被现代文化所遮蔽,凝结民族智慧的祭祀礼仪后继乏人,现代人类文化的普同性逐渐取代传统祭祀文化的多样性的特点,其间国家力量、群体互动、理性选择等因素成为祭祀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存续祭祀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抛除不合理理念,才能顺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