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始终是一个神秘的星体,极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至唐代逐渐形成一种月亮文化。当时上自帝王下到平民,人们对月亮普遍有一种崇拜、喜爱之情。帝王举行月亮祭祀,民间广泛流传着月亮神话,文人学士们则大兴赏月玩月之风。形成了浓郁的关于月亮文化的氛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始终是一个神秘的星体,极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至唐代逐渐形成一种月亮文化.当时上自帝王下到平民,人们对月亮普遍有一种崇拜、喜爱之情.帝王举行月亮祭祀,民间广泛流传着月亮神话,文人学士们则大兴赏月玩月之风.形成了浓郁的关于月亮文化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月亮因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特别能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令人为之倾慕不已。在高洁清白的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憧憬,历代诗人、词人留下无数咏月的佳篇丽句。早在《诗经》时代,月亮已经走进了诗人的视野,《诗经·月出》诗篇中有“月出皎兮”等诗句,可以说,那一轮明月照彻了文坛的古今。不少文人墨客都有一种“月亮情结”,他们既将月亮作为自然之景予以描写,更以此作为主观情感的表现载  相似文献   

4.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5.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6.
月亮升起来,星星也出来了,夏天的夜空璀璨明亮。关于月亮,有许多好听的名字。美国的祖尼人称七月的满月为玉米之月,因为这个月玉米就要成熟了。很多部落或民族将一月或二月的满月叫做狩猎之月,因为这个时候的粮食越来越少,要靠打猎获取食物。  相似文献   

7.
月亮在古人诗词中出现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让其他诗歌意象望尘莫及。仅李白诗歌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可见,古代诗人对月亮有一种出于本能、超乎常人的喜爱之情。在诗人笔下,有静态的月:清月、明月、圆月、残月……有动态的月:月出、月涌、月升、月落、月亏……有不同时间的月: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有不同地点有月:松月、萝月、林月、江月、海月、山月……也有各种形态的月:玉盘、玉羊、玉桂、玉蟾、蟾蝓、婵娟、嫦娥、素娥……更有诗  相似文献   

8.
李白现存诗歌中,200多首写月意象。这些咏月诗不仅表达了李白对月亮的钟爱之情,还使月亮被赋予了深层次和多角度的精神内涵。首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固有情结;其次,赋予月亮孤寒高远的精神品格,同时用这种精神品格象征自己;再次,借咏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思之情;最后,月亮还是李白的情感归宿,寄托了他对人生宇宙的无尽思索。  相似文献   

9.
我们每个人从能够仰望星空开始就认识了月亮,知道了月的阴晴圆缺。等我们长大一点学会阅读的时候,就可以从传说中感受月亮的神秘,从诗人的笔下体会月光之美了。如果我们有机会读一些科普读物,那么还可以了解到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是靠反射太阳光笼罩夜色的,还能发现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它本身自转的周期都是一个月,这就是"月亮"名字的由来。等我们再长大一点,到了高中阶段,理解了万有引力和天体运行的规律,就能更深地理解月亮了。我们可以知道,月亮公转和自转周期相同的特点决定了月亮总是一面朝向  相似文献   

10.
创造月亮     
<正>唐传奇当中,有这么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和《留月》。《纸月》的故事是讲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月亮照明;《取月》是说另一个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的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说第三个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自然惊叹古人想得奇,想得妙,将一个围绕地球运行的冷冰冰的卫星想成了自我的襟袖之物,更慨叹那不知名的作者"创造月亮"的非凡立意。不由得想,能够作出如此想象的心,定然无比  相似文献   

11.
李白《峨眉山月歌》全诗以“峨眉山月”为主线引出了作者浓浓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对亲友的想念;当然,经我们仔细地品析也不难看出作者对月亮(尤其是故乡之月)的爱恋,也让我们领略了作者独特的恋月情结。  相似文献   

12.
创造月亮     
唐传奇当中有这么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留月》。"纸月"的故事是讲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取月"是说另一个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说第三个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天黑的时候拿出来照照。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自然惊叹古人想得奇,想得妙,将一颗围绕地球运行的冷冰冰的卫星想成了自我的襟袖之物;更加慨叹这三则小故事"创  相似文献   

13.
李白和王维是盛唐时期两位著名的大诗人,但他们却具有不同的月亮情结;李白以月为友,借月亮排解孤独寂寞;而王维以月为景,借月亮烘托自然之清静和谐。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与月亮情结久远,国人喜欢以月亮入诗.史料记载,最早的咏月诗要推爱国诗人屈原的<九歌>,"蹇将憺兮寿官,与日月兮齐光".三国时,曹操也曾对当空明月发出忧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后,有关月的传世古诗不断出现.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月亮成了凄凄惨惨的代名词,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三个月亮     
我有三个月亮 一个在空中 一个在水里认一个在枕上一个缺一个圆一个方 缺在天涯 圆在故乡 方从梦中走来 安抚我的创伤 工986年4月一2日作。选自《当代台湾诗苹),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世上本只有一轮月,诗人为何说有三轮月,显然,它囊括进了诗人眼中的、心里的月。 缺在天涯的月,是实在之月,是诗人最想望又最怕望之月。圆在故乡的月和言在枕边的月,是虚设之月,其实,又是最真实之月。理想之月和现实之月,互相碰撞,产生了变形变态之方月。它是诗人情深意切地思乡时,误把方形的枕头幻化而成的月亮。“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方月。只有待到方圆…  相似文献   

16.
自《月出》始发至南朝,月景实可谓诗情之附庸。月亮在南朝文人的笔下独立出来,在谢灵运为首的山水诗人诗中,我们才看到了真正的山水之月。然而,此时月诗中月景诗情虽搭配合理,但并未圆融。直至初唐诗坛月诗中,月景诗情方才融为一体。中国的月亮文学在李白手中趋于成熟,他将内心情感融入月中,为我们捧出一轮至情之月。在此之后,月诗更是缤纷多彩、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月亮,有蟾蜍、玉兔、婵娟、桂影、玉盘、玉轮、大明等别称。古往今来,这一自然景物,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作为表情达意的媒介物,从而创作了千古名篇。他们不仅巧妙地运用自然的月,更把它抽象化,使之成为一种理想载体。及至唐代,诗人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对月亮的描绘,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根据诗人用意侧重点之不同,可把月分为自然的月和抽象的月两种。自然的月又叫写景月,就是说它同风、花、雪、日等景物一样,是大自然的景观之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许多流传于世的诗歌都是将月亮融于内心情感之中。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有着恬淡宁静之关、乡思旅愁之关、悠闲旷达之关和忧患悲悯之美。透过这些朦胧的月色,我们思接千载,能隐约察觉到古人咏月的感觉和理趣。  相似文献   

19.
李白是写月的圣手,其诗作中有月亮意象的作品达336例,涉月诗更是高达400首之多,对后来的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月亮走,我也走……”月明之夜.走出家门,置身于乡间小道或都市大街,随意看着天空,便会发现:自己走,月亮也走:自己停,月亮也停.月亮好像一个调皮的小天使,总是跟着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