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三生物学课堂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滚动式的复习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生物的潜能,激活学生学习生物的内动力,使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突破重点、难点知识,提高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炼解题技巧,从而提高其答题能力。如何激活高三生物课堂学习的内动力,是每一位高三教师关心和思考的问题。1巧设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生物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设计是历年高考命题重点之一。因此,教师在高三的  相似文献   

2.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要有积极的学习状态、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并重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分析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巧设问题、建构模型、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生物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3.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教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到高中生物课堂中,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体验,也能让学生在深度思考过程中体会到“生物科学与生活实际互为一体”思想,从而积极主动地运用生活眼光探寻生物知识的本质,用生物学的视角去感悟生活的妙趣。  相似文献   

4.
《教育》2014,(6)
正《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为了达到课程改革要求,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当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领悟探索生物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生物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生物的变异"这章复习课为例,着重阐述了概念图教学方法及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90):140-141
<正>一、案例背景生物概念常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于生物学概念的学习提出了相关要求:"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标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不仅课程标准重视概念知识、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0,(52):122-123
在生物学的科学史上,很多科学家通过模型建构来解决实际问题,其过程体现不同的科学思维和方法。高中生物学习要求学生以发现学习的方式,将学科结构转化为自己脑中的认知结构,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在内容抽象、知识零碎的情况下,生物模型可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人教版生物选修3"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专题的内容,笔者在高二年级某班以"转基因技术的利弊"为专题开展了一次对外公开的辩论会,旨在利用辩论会的形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创设课堂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生物学问题的运用等环节,笔者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尝试,并以辩论赛的形式公开展示。下面笔者谈谈本节的设计思路、策略及思考,愿与同行磋商。1专题设计思路流程1.1辩论会的宗旨本次辩论会旨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和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计和制作高中生物系列物理模型,按模块组合成3个高中生物物理模型盒,能系统、形象、动态演绎抽象、微观的生物学知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使用物理模型来建构生物学知识,能有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能力,同时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9.
以"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一节教学为例,阐述如何通过事实和证据,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归纳和概括,模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开展科学探究,主动求取知识和组织知识,建构生物学重要概念,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即在建构重要生物学概念的过程中提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为例,采用系列探究实验及问题情境方法驱动学生思考,运用分组讨论、模型建构、科学推导等方法,利用Tracker软件辅助探究摆球摆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建构知识,在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理解,将STEM理念融入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1.
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建构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丰富的相关材料,要给学生提供能引发深入思考的素材,促进高水平思维的参与和发展。教师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栏目很好地为教师提供了这一素材。  相似文献   

12.
生活化是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把教学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把生物教学过程与生物问题生活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理解生物问题,体会到生物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生物问题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问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生物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生活化教学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驱动知识的建构,能使师生的课堂生动丰满,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教学效益最大化。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建立快乐高效的生物课堂,其中的"快乐有效"主要强调的是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生物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为学生真正了解并熟悉我们生存的地球打开了一扇大门,小到单细胞个体,大到全球生态系统,都可以是它研究的对象.然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讲,生物课程的一些知识过于抽象,晦涩难懂,从而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不够浓厚,这对普及生物学知识是极为不利的.如何让生物课堂"活"起来,是广大高中一线生物教师非常头疼,同时也是必须深入钻研的问题.而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该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其实让生物课堂"活"起来并不难,关键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  相似文献   

15.
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提问不仅在生物教学中起到引线的作用,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改善;不仅有助于生物课堂教学,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激活思维,发展能力。生物学教师应该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合理设计问题,以真正达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可以广泛的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还表观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案例有助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形成,在生物教学中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原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生物本源于自然和生活,只要教师在传授中不脱离实际,在生物课教学中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走向自然和生活,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就能让课堂学习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以外的迁移价值和持久价值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主要概念、原理、理论的基本理解和解释,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知识生成课堂(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发生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实现知识的深层理解,完成自主构建,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生成"是学生生命的具体课堂中的体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围绕核心概念的知识生成,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真正理解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内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以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例,运用教材资源、运用概念图、联系生活实际等策略探索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知识生成方式。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又要通过实验去验证.为此,教师可以借用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帮助学生搭建连接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的桥梁,使生活知识源源不断地流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课堂学习的生活化;同时,不断地拓展和延伸课堂学习的疆域,使课堂学习深入到生活中去,实现社会生活的学习化.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用生物学知识成功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生物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地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20.
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应符合课堂45分钟的时间实际及学生的认知实际.在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获得较多的"小发现"和"小创造",在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成功的体验,数学素养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