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等举措,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良好。“十五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全球资源环境供给短缺、我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增长缓慢疲软、发达国家多方打压、发展中国家凭借成本低廉优势不断追赶的巨大挑战。文章首先提出了空间发展均衡理论、流空间经济网络节点源汇空间组织理论、创新链—产业链空间收敛理论等新的学术思想,在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明确了营造发达地区发展新动能和培育欠发达地区发展增长极并重、更应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近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途径的战略要点。研究认为:重视科技创新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区域模式、形成综合功能区的新发展格局、推进资源利用型产业布局重心西移、重视培育关键地带的增长极功能应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最后,文章还就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发达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长期缺失全国国土远景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失衡以及各地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等问题的解剖,阐释了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分不同地区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和调整空间结构以及生态产品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论证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我国国土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地位。进而从"1、2、3、4"战略任务入手论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主要方面:"1"是建设一个美好家园,"2"是促进陆地与海洋两大国土空间的统筹发展,"3"是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城市化、农业和生态安全3大战略格局,"4"是形成我国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域。最后,从咨询建议的提出、指标体系建立、国土空间评价、区划草案研制以及构建基础理论、研制技术规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中科院研究团队在过去10年间面向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形成所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十五五”期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将超过70%,从此进入长时期高位城镇化水平阶段。城市化地区的战略定位将聚焦为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重点布局的县级行政区。在战略布局上,优化城市化地区范围,推进人口和经济向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集聚,加强超大、特大等城市郊区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功能提升上,按照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不同城市化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布局,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化地区的引领作用。在空间品质上,推进城市宜居性、智慧化和韧性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要坚持“树立大食物观”和建设农业强国的指示精神,文章以我国农业地区“十五五”时期总体布局调整为主题,在总结现有农产品主产区划定及粮食生产基地布局变化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央新要求对农业地区进行了细化分类、功能定位和布局调整思路拟定,提出了包括8个农产品主产区、3个农产品次级产区和6个农产品优势产区(即“8+3+6”)的农业地区总体布局方案,进而对农业地区功能提升和适宜开展的重大建设工程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外开放是影响区域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回顾了在向东开放主导下,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过程及其现状特征,发现向东开放使得东部地区响应效果好于西部,塑造了我国经济发展与开发强度"东高西低",人口集聚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网络"东密西疏"的发展格局;阐述了历史上两轮"自东向西"开发与开放并没有改变区域差距日益扩大的事实,而"一带一路"有望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战略,可能对我国沿边区域及其后方基地以及内陆据点式区域的发展格局产生较大影响;提出内陆沿边地区对"双向开放"政策响应的建议。主要包括:(1)把创新驱动落到实处,提升品牌效应和创新能力;(2)争取加大国家投入,改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条件;(3)遵循空间结构组织的基本规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6.
许坚 《学会》2012,(3):40-43
本文认为,中国土地学会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参考学会理事长在历次土地学会有关会议上的讲话及《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土地学会有关分支机构"十二五"的规划建议和"土地学科发展规划研讨会"综述,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土地学会发展的六大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裴伟征  李嘉  王欢  李永 《软科学》2012,26(4):44-47
在综合分析川西北地区自然、经济、生态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川西北生态脆弱区在四川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功能定位,提出了该区域产业发展、人口布局、生态恢复与保护等发展战略,从构建开放式生态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绿色GDP制度等方面探讨了配套环境政策选择,对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机遇,促进四川各区域协调发展,保障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给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湖北民族地区带来了重要发展契机。在分析绿色营销对生态文明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绿色营销是湖北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竞争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该地区推进绿色营销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民生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围绕人口健康、生物医药、资源环境、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科技领域,分析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社会民生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梳理“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民生科技发展现状及进展,把脉研判“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民生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结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市场驱动效应、协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强化多元投入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重大战略通道为主的网络化国土空间格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业已形成的“两横三纵”重大战略通道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要素向主要城市群地区集聚。但是,以南北联通为主的纵向战略通道与东西向经济社会联系及交通通道等不匹配、不协同;同时,还存在京津冀城市群横向支撑不足、陆海通道横向带动作用较弱、与对外通道衔接不够等问题。未来应构建“三横三纵”重大战略通道,实现国内战略通道与对外通道融合,加强横贯中西的横向战略通道建设,发挥好沿海城市群对中西部的带动作用,支撑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形成网络化陆域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弘扬古丝路文明先进文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生态文明,是协调丝路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的基础上,总结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提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跨国共建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土壤、植被等重要生态要素存在明显的地带性梯度变化规律,生态背景总体较为脆弱,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存在跨界传输的通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沿线地区人类活动将明显加剧,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明显增强,部分地区脆弱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不容忽视,需要各国积极行动,共同构建丝路生态文明。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跨国迁移性特征,应尽快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在共同应对全球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技术联合创新,加强水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合作,共同应对长距离污染物传输问题等领域率先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两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这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两课”价值创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农业战略格局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沿线遍布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众多的农业大国。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对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维护"一带一路"区域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针对"一带一路"农业空间格局、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农业双边贸易情况和主要沿线国家农业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战略,包括:实施"土地进口"战略;以海外"高科技绿色农业园区"建设为桥头堡,示范带动"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农业国际合作发展联盟"全面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合作等。最后提出了创新农业合作模式,建设示范、保障性重点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滨海湿地是滨海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和生态安全屏障,是全面推进陆海统筹战略,构建陆海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理论和实践表明:受损滨海湿地修复需要同毗邻未受损自然湿地协同优化,以提升滨海湿地综合生态功能,强化滨海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并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长期适应性,减缓自然-人为双向“海岸挤压”效应下滨海湿地的退化消失。据此,文章提出了构建应对围垦开发和适应海平面上升情形下“三线整合”中国滨海湿地生态安全格局相关概念,包括:抢救性保护生态红线区,优先开展湿地修复的生态修复绿线区,以及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平面上升的生态预留蓝线区。“三线整合”生态安全格局强调应将湿地修复纳入区域生态系统格局与功能协同优化过程,是对以往局限于小尺度、孤立的湿地修复格局的反思,也是将湿地修复提升到区域生态安全层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剖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文章针对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海岸带管理和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为国本,粮为民本,如何在“十四五”时期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各类潜在风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态势进行展望,并聚焦分析粮食生产的主要风险因素。文章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将平稳发展,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在“十四五”期末有望达到6.9亿吨以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主要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约束加大,种子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过度集中,以及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等潜在风险因素。最后,针对上述风险因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战略生态与战略网络的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洪明  刘跃所 《软科学》2005,19(2):46-50
在对战略网络与战略生态的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战略网络与战略生态的区别和联系,指出战略网络的经营可以制衡竞争对手、扩大市场自主权并获取企业的核心专长,最后提出如何在战略网络的经营中融入战略生态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7.
18.
"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在国民经济中优先重点发展。要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重大机遇,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聚集式、高级化发展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综合试点工作,以突破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为核心,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刘跃 《科教文汇》2010,(10):198-199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通过"有、无、变"三个范畴展现了其"正、反、合"的三段论思想。他指出,合题是正题与反题的必然归宿,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正题的肯定。人类文明发展同样经历了这样三个环节,生态文明就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合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新的文明形式之一。它所追求的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和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人类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当前,成都正处于生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根据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差别化地进行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