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学校撤并决策的程序公正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学校撤并是一个敏感性很强的公共决策,涉及受影响主体的多方面利益.然而,在现实中,学校撤并行为过于简单化,缺少必要的程序,仅有的程序既不民主也不公正.为了保证农村学校撤并程序的公正性,需要建立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标准,即受到决策影响主体的实质性参与,学校撤并决策过程的理性化运作和教育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设定.同时,还要构建完善公正的程序步骤,具体包括收集与分析学校运营事实,研究与制订学校撤并标准、讨论与决定学校撤并名单、告知与公布师生调转计划、评估与处置学校空闲资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启动了以撤点并校为主导模式的学校布局调整改革。基于对学校撤并过程中民众参与度和满意度的调查,本文探讨了学校撤并程序的公正问题。研究显示:在学校撤并决策过程中,广大居民、家长和教师参与率极低,部分群众对学校撤并效果不满意,低收入者和边远山区农民对学校撤并效果满意度更低。为回应民众需求,最大化地实现公共利益,我国亟需在学校布局调整决策机制上进行深刻变革,以构建公平正义的学校撤并程序。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扩大民众参与,构建多元化利益表达机制,实施规范的学校撤并程序是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小学学校课程决策的现状是:中小学学校课程决策的意识和作为明显,具有一定的制度建设,但科层化倾向突出;学生、家长等对学校课程决策的参与度较低,参与内容存在偏差,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尚未形成;校本课程决策比重仍较低,且存在缺乏学校特色、将校本课程简单理解为特长教育或考试科目的拓展训练等问题;升学考试制度等严重制约了学校课程决策的能动性;不同性别的校长、不同地域的学校在学校课程决策方面存在差异。为此,建议从五个方面改进学校的课程决策。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东中西6地的调查显示,当前的学校撤并已取得一些成效,如改善了学校硬件设施、优化了教师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等。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上学距离变远、安全隐患增加和寄宿生呈低龄化趋势;教师工作负担加重、食宿和交通费用增加;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加重;学校管理难度加大等。为此,各主体应积极配合共同应对,对学校撤并的利弊应综合分析、客观评价,对学龄人口的变动状况应实时监控、科学预测,此外,需要构建学校撤并的可操作性标准,逐步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健全校车管理制度等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5.
利用11个省(自治区)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调研数据,本文探讨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中的相关议题。研究发现: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认识"和"行动"的巨大差距,政策执行方式行政化色彩浓厚、执行阻力较大,政策执行存在较大扭曲,未来仍有四成左右县(市)希望进一步撤并学校。笔者认为,提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县域教育规划中的决策地位,理顺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财政分担比例,建立多方参与的政策问责机制,能为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有效执行构筑必要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国外中小学的学校课程决策大体存在着六种模式:依据学校课程决策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作方式可分为社会参与模式、专业决策模式、权威精英型决策模式;依据学校课程决策的具体运作方式可分为理性主义决策模式、循序渐进决策模式、规范最佳决策模式。它们在理念、程序等方面各有千秋,对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决策的开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传统政府与现代政府及其与学校关系问题的探讨,指出了我国政府与学校关系存在的不适应性,阐明了建立政府宏观控制下的学校主体运行、社会参与和市场约束的现代学校教育管理模式是我国教育管理的一种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末,在教育公平的诉求下,我国农村地区开展了大规模以撤并为主的学校布局调整。此举措实施十几年来,一些问题相继凸显,使地方政府陷入了两难的决策困境。因此,如何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决策,成为不论当前还是未来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高校学生试图影响政府政策和学校决策的活动和过程。从调查数据看,当前大学生中理想主义的政治参与仍占主流,显性的政治参与远多于政治冷漠,自主的政治参与略多于被动的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是主体。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治参与不足、被动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大学生自主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高校学生试图影响政府政策和学校决策的活动和过程。从调查数据看,当前大学生中理想主义的政治参与仍占主流,显性的政治参与远多于政治冷漠,自主的政治参与略多于被动的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是主体。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治参与不足、被动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大学生自主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1.
农村中小学校的撤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后,出现的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家长负担加重、学校管理和建设跟不上撤并速度等一系列问题,从政府加强扶持和指导、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实施多元办学模式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四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大学决策制度环境的变革是大学获得办学自主权与自主决策机制建设相结合的进程。尽管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自主决策机会越来越多,但大学决策过程始终面临着政府与大学、学校与基层院系、管理者与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的权力之间的冲突。大学决策权力的规制在于合理界定不同主体的决策范围,建立大学学校层面的决策体制机制,以及保障不同权力主体参与决策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12,(8):2
《决策》2012年第6期"撤点并校"执行偏差须反思"撤点并校"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教育者反省。决策实施需要酝酿评估、优化方案、跟踪纠偏。教育部针对"撤点并校"政策执行的偏差表示,将明确学校撤并的思路原则,慎重对待学校撤并,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的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撤点并校"政策是由中央提出的一项旨在扩大农村中小学学校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改革举措,而地方政府的过度撤并导致中国教育出现"城挤、乡弱、村空"危局。依时间维度追溯,"撤点并校"政策经历了政策图景确立、决策者注意力改变及制度性摩擦等关键节点,该政策暗含三组主导逻辑,即公平与效率、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公众参与与精英决策,而每组逻辑天平均有程度不一的失衡。因此,需要果断终结地方政府的撤并决策及行为,审慎界定农村教育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村民广泛协商以确定布局调整方案,并从制度设计上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否则农村教育危局难解。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存在部分教学点被不合理撤并的现象,影响了偏远农村学生的就学及学习效果。本文以G省X县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对该县农村教学点撤并的过程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学生上学距离应在一千米以内、上学时间应在半小时以内等完善教学点撤并和学校布局规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1年以来中国对县镇以下的中小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撤并,这一决策在实施过程中衍生出了不少问题。地方行政官员盲目追求规模效益和政绩、教育经费短缺、布局调整的善后工作不到位、行政部门对教育活动特殊性的认识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可以采取因地制宜、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经费、多渠道加大村贫困学生资助的力度、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教育专家参与决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办学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办学体制本质上是谁为办学主体、怎么来办学的问题.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存在忽视多元办学主体的参与、城乡学校办学互动互惠机制还未建立以及打工子弟学校性质不明确等问题,尚缺乏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思考办学体制改革的研究.在办学体制改革中,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城乡学校的互惠互动.为达成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建议从政府管理、多元办学主体参与、城乡学校互动互惠机制建立以及打工子弟学校规范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中相关方的法律责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群 《广西教育》2010,(36):117-119
本文分析了高职顶岗实习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立学校组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顶岗实习共同责任体系,政府干预、校企合作、学生主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政府指导、学生优先、司法救助的人身伤害法律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经进入关键期和攻坚期,运用三螺旋理论相关知识,对产教融合中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主体的角色进行定位分析。通过对三方角色职能发挥情况的分析发现,目前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明显存在政府推动力不足、学校主导性不够、企业主动参与不强的问题。基于此,分别从政府完善顶层设计、学校树立创新思维、企业抓住关键期主动参与三个方面探讨化解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学校、政府、企业和协会四个方面,分析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存在学校自身条件不成熟、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意愿不强烈、政府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明确四方主体的职责,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其他各主体间相互渗透、相互介入的深入持久的校企合作模式。同时,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出发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从微观层面制定并完善执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