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人居环境的创造和改善,既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与人类共存的永恒主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工业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必然引起全人类的重视。本文在对城市人居环境内涵理解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我国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2.
司胜平 《预测》2001,20(5):16-19
加快城镇化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启动农村市场的现实需要,是我市工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是我市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要求。我市城镇化水平总体特征表现为水平较低,且滞后于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向外围地带人口密度逐渐降低;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城镇布局基本呈低、小、散发展状态。加快城镇化必须加速调整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市区地域结构,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深化相关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南京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叙述了建国以来南京城市化的三个阶段。表明了我国古城南京目前已进入了发展迅速的城市化中期,是我国少数高度城市化地区之一。而人口机械增长是南京市区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随后,作者通过对南京人口集聚指数的变化比较分析,阐明了南京人口在城市化地域分布结构的模式和特点,指明南京人口在空间上主要仍然是集聚,且有饱和趋向。文章最后提出了南京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的趋势,认为南京城市跨越长江这道“门槛”、向江北发展是必然的结果,一个新型的、地跨长江两岸的南京城就要出现。  相似文献   

4.
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智力集聚、消费集聚的新一轮要求;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响应;是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体现和具体落实;是21世纪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结构重整,实现财富充分涌流的新兴平台;是支撑现代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效率整体推进的内在动因;是全面更新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涉及"自然资本、生产成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深度数字管理;是承载绿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文明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智慧城市是遍及"生产、流通、消费"、"管理、服务、生活"、"绿色、生态、文明"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11,(24):47-47
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是关系四川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向的一个重大课题。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把握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可降低过快的人口增长,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便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目前,城市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化质量差,城市数量少,平均规模小,区内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城市间的吸引与辐射作用弱小,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而农村要发展,农民生活要好起来,“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以大批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的发展,从而转移和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战略使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小城镇的发展往往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耕地的占用较为严重,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经营城市”全新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化;二是以工业化为基础并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城市化;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四是政府扮演“制度创新和科学规划”角色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蔓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汉华  夏海波 《资源科学》2020,42(4):790-800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是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蔓延已成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4—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城市蔓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异质性关系。研究发现:①城市适度蔓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显著提升作用,蔓延过度则呈现抑制效应或者影响不明显;②就人口集聚的区域差异而言,城市蔓延对东部地区促进作用突出,而对中西部地区更多表现出抑制效应;③此外,随着经济超过最优集聚区间,两者之间的反方向关联变为同向关系,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显著存在基于制造业集聚的“倒U型”门槛效应,而在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市蔓延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本文深化了对城市蔓延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中国正在推进的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也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然而,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这种“急速城镇化”表现为:城市人口虚高;建设布局在空间上出现无序化乃至失控;耕地、水等重要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巨大浪费。  相似文献   

10.
徐振强 《学会》2014,(2):43-45,5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因此,加强对城市发展规律研究,助推中国城镇化的科学发展是深化对十八大报告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生态、宜居、健康和智慧应当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核心理念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2001—2013年104个城市面板数据,在控制城镇化、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和制度质量对中国城市蔓延的影响,研究发现:(1)制度质量是促进城市蔓延的重要因素,制度质量更优越的地区在吸引外资、集聚人口上的优势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张速度明显快于城市人口的扩张速度;(2)财政分权抑制了城市的快速蔓延,意味着财政分权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效应大于土地城镇化,即财政分权对人口的集聚效应大于其对土地的扩张效应;(3)城镇化、工业发展和服务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快速蔓延。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城市的快速扩张是未来一段时间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重要动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落后局面;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这样,才能使中国城市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作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杨宇  何唯  李鹏  刘皓宇 《资源科学》2022,44(10):2100-2113
在快速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围绕中国典型城市群的城市化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聚焦胡焕庸线时空变迁而形成的“美丽中国中脊带”(简称中脊带)的城市化与雾霾污染相关深入研究较为鲜见。为此,本文利用2005—2018年全国314个地级市城市灯光复合指数(城市化)、雾霾污染(PM2.5)及其他方面的面板数据,借助ArcGIS厘定了中脊带及其东西两侧地区城市化与雾霾污染的时空变化,在STIRPAT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理论框架下实证分析了3个区域城市化对雾霾污染的异质性影响并及揭示了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①受人口密度低等影响,西侧地区城市化推进速度上升趋势要远低于东侧及中脊带地区;②城市化与雾霾污染的关系在东侧地区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西侧地区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中脊带地区未呈现出显著规律;③在东侧地区通过人口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可缓解城市化对雾霾污染的不利影响,而在西侧地区产业结构效应会加剧不利影响,中脊带地区人口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均不明显。以上结论可为建立区域联防联控的环境治理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人口集聚规模效应等政策建议提供实证依据,并促进西侧地区高水平的现代化和高质量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李燕飞 《科技风》2013,(12):240-241
城镇化建设是各地政府工作的战略核心。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结合江西省乐平市的发展现状,阐述建设新型化城镇的重要意义,浅谈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并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十大城市群人口与经济发展平衡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引入基尼模型计算城市规模基尼指数和城市经济基尼指数,求出基尼商指数判断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经济集聚程度普遍高于人口集聚程度,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差异明显;但这种平衡性与城市群经济水平的关系不显著,且不呈现东、中、西部的地域分异特征.从区位因素、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城市化方针,以及人口流动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国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和城镇化基本实现的阶段,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实施、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演变,以及城乡统筹改革的深化,总体上进入城镇化发展后期和工业化后期的中国,正面临又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县域地区必将成为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而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业新城则将成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7.
任成 《科技与管理》2014,16(6):18-22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综合评价江西省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江西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整体上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西北部城市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从两大子系统内部差异探寻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失调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粮食总产量有限、人口众多,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工业化远远超过城市化、农业生产力落后、大多数人口仍旧生活在农村,反映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现实状况。土地和水资源先天不足的条件,制约着粮食供给能力迅速提高,很难达到日益增长的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水平。然而,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中,城市建设消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3—2019年制造企业及新基建面板数据,探究新基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产业集聚的调节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目前大量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能有效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对高质量绿色技术创新尤为有利,并且在以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为门槛进行的检验中得到佐证;但产业集聚存在的拥堵效应会阻碍这一促进进程。从总体看,融合基础设施投入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量与质”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地区和工业化水平上表现差异较大。融合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东部企业以及工业化程度较高省份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但对中西部和工业化程度较低省份的企业尚未显现促进作用;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会抵销部分融合基础设施之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省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研究样本期间内,仓促加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利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量质齐升”,但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能从总体上缓解这种不利影响。当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跨越1.335的拐点后,增加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会极大促进企业高质量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结论可为重点规划布局新基建投入类型与企业绿色转型营造良好条件环境提供参考借鉴,助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20.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探讨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农民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5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了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及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人口转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工商用地、居住用地和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增加的影响分别通过了10%、1%和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其受影响的弹性系数依次为0.167、0.155和0.135;但伴随农业人口的转移,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并没有显著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因此,政府应根据农业人口转移的进程适度增加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合理布局不同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