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景仁的诗具有“哀情”与“豪气”系于一体的艺术风格。他的“哀情”是由慨然用世的“豪气”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舒张转化而致,这种“豪气”即使在“哀情”始终缠绕于心的时候也没有消弭,因而黄景仁诗的“哀情”与“豪气”固然时有偏重、篇有偏重,却往往是相对相生,相融相彰的。黄景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叶诗坛“一扫三大家之庸音”,当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审美中的情感介入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是主情的艺术,被公认为中国诗歌集大成者的杜甫,人称“诗圣”,而有“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之称的梁启超则说他是“情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可见,情感是诗歌的灵魂。然而异彩纷呈的诗中情感方式也自然会是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一有清一代,诗家蜂起。吴梅村之沉郁,王渔洋之空灵,查初白之踔厉,沈归愚之敦厚,袁子才之率真,赵瓯北之酣畅,厉太鸿之淡雅,郑板桥之清新,龚定庵之奇谲,黄公度之恢宏……这些诗人皆自铸伟辞,放怀高唱,其诗亦各呈异彩,别具风情,仿佛夜空中熠熠的群星,交相辉映。而其间尤为世人所瞩目者,我以为当推乾隆年间的大诗人黄仲则。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江苏武进人。他的诗“清窈之思,激哀于林樾;雄  相似文献   

4.
论黄仲则的人格弱点与其诗歌之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从黄仲则性格的狂这一人格特征人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探讨“狂”的成因,以及狂对他诗歌的影响,并以黄仲则为个案,延伸分析古代人诗中普遍存在的“悲士不遇”主题,揭示人人格的弱点,以及“悲士不遇”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新年试笔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提起笔来想写新年试笔,黄景仁的这首除夕诗,竟如故旧一般,很快地在脑海里浮现;无可奈何,我的“试笔”也只有从除夕开场了。除夕诚然如黄景仁所说,一面有那“悄立市桥”的,一面却也有“千家笑语”;而所谓新年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诗歌创作因其对现实的关怀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则被誉为“诗史”。对此,清人仇兆鳘《杜诗详注·序》有一总结:“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仇氏之论指出,宋人以“诗史”誉杜甫,是“知人论世”之文学接受方法;而明人之以“诗圣”誉杜甫,则是“以意逆志”的结果。然无论何种方法,对杜甫的赞誉则一:他们都是心折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平民情与入世心,即对现实社会之强烈关怀。  相似文献   

7.
古人作诗颇讲究意味。举凡诗味纯美而脍炙人口者,人们则每以“隽永”称赏之。“隽永”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蒯通传》:“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叙其说,凡八十一首,号《隽永》。”这里“隽永”为书名。颜师古注:“隽,肥肉也;永,长也。谓其所论甘美而义深长也。”兹后,因称诗文意味深长为“隽永”。就一首诗或某一诗句而言,隽永,既是诗人潜心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是诗意美的具体显现。然而,堪称隽永的诗篇和诗句究竟有哪些特点?古人在增益诗意和诗味方面都有哪些精当之论和成功的经验?本文拟对此类问题作些粗浅探讨,或许对古诗词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清初诗坛,被誉为“诗仙”的河东诗人吴爱,有《莲洋集》入《四库全书》传世。本文想对吴会诗作的艺术特色作初步的探讨。清初被尊为“一代宗匠”、倡“神韵说”的大诗人王上恢在《吴征君天章墓志铭》中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本朝大一统,间六十载,作者亦多矣,条独以“仙才”许蒲皈吴君。此余之私言也,亦天下之公言也。王士恢认为中华二千年诗坛中吴霆可称“仙才”,是曹植、李白、苏武之后“他才”的主要传人。这是对吴霎诗的最高评价,也是对其诗风格最高…  相似文献   

9.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说过: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含义是说,即使有写诗的基础,也不一定会写诗;诗言志,只有有了诗外的功夫,才有源头活水,才有永不枯竭的灵感,诗的意境才会脱颖而出,才能写出好诗。在家庭教育中也包含着相同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许多中学课本中对《诗经》的注解都说《诗经》也称(或古称)“诗三百”。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中也说“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这都是把“诗三百”作为《诗》的代称。我觉得这么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金强 《教师博览》2012,(9):26-28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年轻的学子,被众多学术大家交口称赞为“天才”。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与其甫一见面,就称其为“天才”;钱穆谓其“天才英发”,并对其寄予厚望,“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同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陈寅恪盛誉“张君为清华近年学术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或即在此人之身也”;而他的齐年好友谢幼伟则说“不是天才,绝不能有这样的成就”;孙次舟也说“素痴先生是称得起所谓‘天才’的”;许冠三三称其为“近八十年来罕见的史学奇才”。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诗画相通可算是人所熟知的不易之论,这不仅有艺术圣手苏东坡“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锤定音,而且此后又为历代许多研究者所佐证。如张舜民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当代李亮则谓诗是“时空中展开的活动画片”。从艺术的各门类“异形同质”来说,这自然是言之凿凿,立论有据的。但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步步发展,理论总结的不断提高,艺术观念也在逐步演进。人们发现,  相似文献   

13.
汉大赋新探     
作为汉代文学正宗的赋,千百年来惹得人们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什么是赋呢?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和《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颂为之赋”,大约是赋最古的定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搞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自《诗》出,分岐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熙载《艺概·赋概》篇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也不畅,畅无或竭,”并对赋作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赋从贝,欲其言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概而言之,赋出于诗又有别于诗,“诗较近于音律,赋则较近于图画”,“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接近于‘空间艺术。’”“从贝”、“从武”、“有物”、“有序”深刻地揭示出赋是用时间上“层见迭出”的语言表现空间上“千态万状”的物态。于是,赋之时空意识便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翁方纲论诗作诗 ,俱仗八股和学问为利器。其“肌理说”与乾嘉之学、八股之学、桐城派文论大有相通之处 ,且有修正“格调说”、“神韵说”之意。其诗最大的失误不在于以学问为诗 ,而是缺乏诗情 ,艺术表现呆板 ,原因是缺乏诗才 ,学诗太迟  相似文献   

15.
黄仲则是清代毗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一生游历颇广,与山水结缘,纪游山水诗是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黄仲则游历及描摹的对象来看,主要有江浙山水、荆湘山水、安徽山水及北国山水。在江浙山水中,仲则对杭州西湖情有独钟。荆湘纪游山水诗是仲则湖南之行沿途所作诗歌,主要包括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皖游山水诗中,主要由太白遗迹组诗、名山组诗以及记录诗人游历所及的皖地各处风光的诗篇组成。北国山水诗则围绕着齐鲁、京师、晋陕山水风物展开。黄仲则纪游山水诗风格多样,早年山水诗奔放恣肆,才气横溢,诗风近李白;北国山水诗慷慨苍凉,有幽燕气;其最大特点是重情,主观感情色彩较重;但其中也不乏纯粹的审美之作。  相似文献   

16.
黄景仁(1749-1783)是清中叶著名的诗人之一,学贯古今,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黄景仁诗歌中绝句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具有十分突出的艺术成就。历代学者对于黄景仁诗歌创作的关注点多集中于其律诗、古体诗,很少涉及到其绝句。本文主要以其绝句为研究对象,全面、细致地研究黄景仁在绝句声律、用韵、对仗方面的格律体制建构,希望对黄景仁及其作品研究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年试笔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提起笔来想写新年试笔 ,黄景仁的这首除夕诗 ,竟如故旧一般 ,很快的在脑海里浮现出 ;无可奈何 ,我的“试笔”也只有从除夕开场了。除夕诚然如黄景仁所说 ,一面有那“悄立市桥”的 ,一面却也有“千家笑语” ;而所谓新年之乐 ,最紧张最使人高兴的时候 ,实际上也只有除夕。很多的人 ,在除夕是不睡的 ,一般是称作“守岁”,大家在不断的花爆声中 ,等待着天亮———新的时代潜潜的走来。“守岁”的人 ,大概可以分作几种。一种是兴高采烈的赌博 ,熬过———也可说是暂时忘却…  相似文献   

18.
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  相似文献   

19.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20.
诗是什么?古今中外谈诗者各自下有一定的定义.难以一一枚举。就我国文学史而言,大致意见集中起来有二: 一是“诗言志”。《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这是“诗言志”的最早出处。其后《诗·大序》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二是“诗缘情”。此说出于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在时间上,它至少晚“诗言志”一千年以上。此说是对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其后,这两种意见时有碰撞,在诗歌创作上却都有深广的影响。汉、魏乐府的“饥者歌其食,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