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少怡 《东南传播》2022,(9):124-125
近年来,数字化红包成为线上亲密关系表达的新形式,实体的消解并未改变数字化红包既是礼物,又是货币的二重性特征。作为莫斯口中的“礼物”,数字化红包能够链接主体,因而具有中介性价值,这与齐美尔“以币为媒”的货币媒介思想殊途同归。本文旨在厘清“红包”“礼”“货币”三者间的关系——“礼”是“红包”的功能形式,“货币”是“红包”的内容实质。立足于此,本文试图对数字化货币的本质属性进行学理分析,研究发现,从实体红包到数字化红包,数字化货币表现出愈发纯粹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其激发社会互动,延申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相似文献   

2.
继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引爆微信及朋友圈,2015年春节随着支付宝等公司的相继加入,一系列红包活动持续升温,从而引发各界新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春节红包文化入手,通过比较方法,分析传统实体红包与新媒体红包的特点,考察春节红包文化在其中的变迁;利用社会学理论对接红包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望借此增加人们对红包文化的关注度,从而了解新媒体影响下的新型社会交往模式,激发大众对新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2014年爆火的电子红包在2015年的春节继续着它的传奇,微信红包更是登上了羊年春晚唱起了主角,掀起了一阵"全民抢红包"的浪潮。微信红包的火爆,实质上是一场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创新扩散活动,它是一种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本文以羊年互联网红包事件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回顾从传统红包到新的社会关系下的电子红包的历史沿革,和探讨电子红包的传播策略极其社交性趣味性创新性人性化等特点,来分析出微信红包大获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红包向虚拟红包转型,"微信红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礼物交换"的人类学理论出发,并结合深度访谈法,认为微信红包作为一种礼物交换的媒介,具有游戏性、功能性和情感性,表现在集体狂欢、社交礼仪和人的延伸之中。微信红包跨越时空局限,交换着数字化的货币,也传递着祝福与问候,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关系,延续礼物交换的礼俗,传承中国的礼文化。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电子红包大战,"红包大战"的参与者包括平台提供者、发红包者、抢红包者、旁观者;"红包大战"参与者行为类型主要有:发红包、抢红包、索要红包、晒红包;平台提供者的动机是争夺用户,发红包者的动机是提升品牌、巩固社交、享受娱乐,抢红包者的动机是休闲娱乐、想占便宜、享受参与的快感、寻找春节的味道。  相似文献   

6.
2015年羊年春节一场红包大战成了最大的看点。这场吸引各大互联网平台和无数企业参加的红包大战展示了社交平台的巨大能量,凸显出这个以"互联网+"为新方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会关系传播的重要性和挖掘不尽的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之间的"双赢"战争,分析两者在关系传播中的创新与突破,强调树立"社交网络+"思维在新媒介创新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方式,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存方式。2005年3月在福建泉州师范学院举行的“数字媒体与当代传播”高峰论坛上,与会代表就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期刊载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对数字媒体传播做了精彩的解析。《数字化背景下的付费电视》对如何突破电视传播的“内容”和“收费价位”两个瓶颈对症下药, 提出了一些关键性的措施;《互联网对数字动漫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认为,数字动漫向主流文化和主流媒体扩张成为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动漫的发展和数字媒体及互联网发展的联系将会越来越紧密;《网络:传播的另一种  相似文献   

8.
贾旭东 《出版广角》2022,(10):57-61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的技术基础从模拟技术逐渐转向数字技术。文化发展技术基础的这种变化,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储存、传播、消费的方式。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顺应了文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为“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作出了战略部署。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央主导,地方主责”,...  相似文献   

9.
苏歆  蔡之国 《东南传播》2022,(1):118-119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愈发生活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存让老年人成为“前数字时代遗民”,而从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出发分析老年人在数字化生存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有助于为老年人实现从“前数字时代遗民”到“数字移民”的转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数字难民”就是掌握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有难度,在“互联网+”时代生存有困难的人.目前我国学术界习惯于将40后、50后及更年长者划归为“数字难民”.“数字难民”受年龄影响,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本文认为“养老”观念、受教育程度、经济基础、学习习惯是影响这代“数字难民”数字化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微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的使用也风靡一时。2015年春节,微信红包再次创新突破,与央视春晚进行互惠合作,成为移动支付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微信红包概述、微信红包特征以及微信红包在人际关系和支付领域的传播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闻寻租”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新闻界》2005,(1):82-83
在传媒及传媒从业者逐渐在市场化环境生存的今天,“传媒腐败”已经不能用传统语词意义上的“有偿新闻”来涵盖和解释。理由有二:其一、传统“有偿新闻”一般等同于“红包新闻”,而在新的社会现象中,“红包新闻”只表现为“传媒腐败”中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二,传统“有偿新闻”一般只针对新闻从业者个体的个别违规现象,而如今发展到传媒以单位行为进行的有偿违规新闻操作,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环境,数字化通过增加新生产要素、促成技术与文化的高适配,扩张传播边界、促进规模经济和长尾经济,数字技术深度介入、缓解“成本病”问题,促进用户内容生产、重塑商业价值等路径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是在数字技术支撑下,实现新的价值创造,利用数字优势为公众提供具有良好获得感和体验感的新型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需要用系统化的战略眼光进行统筹规划,建构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生态系统,使各类要素、各级各类主体之间形成协同共建、共创、共生、共享的开放型价值网络。  相似文献   

14.
电子红包自2014产生以来,显示出强大的消费价值、营销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对当下的电子红包消费行为进行研究,能够解读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子红包消费.在其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电子红包迅速走进公众视野,运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进行解读,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子红包的内容生产和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子红包消费.最后从电子红包的场景营销、关系营销、内容营销解读电子红包的生产、传播、消费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微信红包开发者在"中国网络情人节"这一天针对中国受众做出了提高单个微信红包交易额的举动,原本的200元上限在这一天提升为520元,这是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主动式自我成长.本文将围绕微信红包开发者的这一举动,研究微信红包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循环互动方式及沟通机制,并探讨该机制的完善对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发展的意义.关于微信红包的大多数传播学方向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微信红包的出现对人际建构的影响或微信红包本身的传播动力,而本文将聚焦于微信红包开发者与微信红包用户间的互动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从电子红包的SOLOMO传播实质出发,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语境下的电子红包和作为社交场景入口、多屏联动中的电子红包使用情况,并运用"使用与满足"、"议程设置"、"传播的仪式观"三个经典传播理论分析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子红包使用行为,最后将电子红包置于整合营销的理论下进行考察。通过分析电子红包的场景传播实质,解读电子红包的传播学意义,并对电子红包的未来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孙婷婷  王谦 《出版广角》2016,(12):59-61
腾讯公司在2014年马年春节推出微信红包.在羊年、猴年,微信红包携手春晚引发更多消费者的广泛参与.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微信红包营销现状进而总结其营销手段,在此基础上对微信红包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孙藜 《新闻记者》2022,(12):41-52
基于播放软件与计算机硬件一同构成的深层网络支撑,“弹幕”的书写与观看在数字屏幕上呈现动态、实时、重叠化的互相嵌套,由此生成数字化书写中新型意义建构方式。“弹幕”的媒介史之思揭示了数字屏幕在平面谱系中特定的技术转换,促生多重时间在同一平面的交叠共生,意义秩序呈现为更多矛盾的凝结与逃逸,传统“书写”朝向“观看化”转型。数字书写亦引发对传统书写时间性价值的重审,“弹幕”所蕴含的特定“间离”效应,或可展示出一种打破技术时间的束缚、走出“观看化”的新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徐鑫鑫 《今传媒》2016,(10):58-59
微信红包自推出以来,凭借着微信社交平台强大的用户群,通过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发展。具有快捷性、娱乐性、互动性的微信红包依托新媒体平台,使用电子红包的形式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改变了受众的人际传播方式,从而促进新媒体技术和传统节日文化更好的融合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本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当前微信红包火热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14年春节,互联网最大的话题就是电子红包满天飞。过年发红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压岁钱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电子红包却是互联网时代对于红包新的玩法,这个新玩法也被网络商业巨头们挖掘出了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