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佳炜 《青年记者》2022,(18):74-76
以西方文明模式“化全球”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已经无法为“一带一路”倡议所引领的“新型全球化”时代的传播实践提供更为丰富的现实解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急需切换至“转文化”传播这一新维度进行考量。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转文化”创新路径:兼顾普适性与特殊性的文化杂糅、创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迷因产品、增强基于日常生活的软性议题挖掘、重视非国家叙事的复调式传播。  相似文献   

2.
吴雷 《现代传播》2024,(2):57-65
百年变局之下“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两股力量交织博弈,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加速重组,也将带来国际传播秩序深度调整。既往西式全球化本质上是“盎格鲁—撒克逊”霸权逻辑,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现实基础就在于对西式全球化的全面超越。随着全球权力结构“东升西降”态势演变,中国有望引领“新型全球化”进程,并成为推进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重要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在全球变革下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行动框架和实践平台,有望为构建权力结构更加均衡的国际传播新秩序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3.
周伟 《新闻世界》2013,(3):89-91
新媒体语境下的全球传播被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伴随着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以SNS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依托其跨越时空和传播迅速的优势,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信息传播的生态环境。本文试通过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的比对,主要从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等方面探究其传播模式,并结合与之相关的跨文化传播,对其中的“文化霸权”提出警示。  相似文献   

4.
20 0 2年 4月 1 3日至 1 4日 ,由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关系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隆重举行。在两天的研讨会中 ,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韩国、比利时、芬兰、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 1 0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者以及中国大陆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精彩演讲和深入探讨。本次研讨会的八个主题分别是“国际化与国际传播”、“国际传播与经济、产业”、“国际关系与国际新闻”、“国际影视交流”、“全球化与冲突、竞争”、“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文化与传播”和“全球传播与中华文化”等。这…  相似文献   

5.
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国家形象”为重点的国际传播要向以“文化强国建设”为重点的全球传播转向。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全球传播中,要界定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关注国外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要借助国际组织等平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构建“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全球文化体系,促进文明融通和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6.
赵莉 《新闻前哨》2008,(6):26-28
本文以“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西方媒介对中国的议程设置为例,重点考察中国媒体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传播效果和国际影响力现状,就中国如何有效参与全球传播竞争,在全球化语境中从边缘走向中心,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的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全球本土化问题.意在强调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简单地说,全球化是指中国对外传播的范围和行动标准,本土化则是强调中国对外传播为适应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而采取的操作技巧和管理方法.即“全球性思考.本地化行动”。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了广告的全球化发展。跨多工国广告公司最初所推行的全球广告策略是“全球标准化”广告传播。跨国广告公司适应本土广告市场的过程,其实也是“全球标准化”广告传播策略逐渐发生转变的过程。跨国广告公司在适应不同国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和人口环境上,采取了并不完全相同的广告传播策略,逐渐制定出了更实际更适合“本土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2001年12月7日至9日,香港树仁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在香港举办“经济全球化与跨地区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少量来自海外的32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以中文为工作语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全球化文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全球化文化的同质化和趋同化,使经济强势的国家文化输出加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通讯卫星、光纤电缆、电子媒介、国际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电视跨国传播的全球化体系已经形成。并造成了强势国家对弱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主权与国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传播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争论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对 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的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 ,在揭露和批判代表少数发达国家利益的全球主义者的“一元论”全球化的同时 ,提出了“多元论”全球化 ,并提出在多元世界中建立一个有助于实现全球“公民社会”的全球性传播秩序的主要政策原则 ,即人民主权、代表与纠正制、社会责任制。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与广告传播的民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广告运作与传播的民族化与一体化之争突出起来。就此,笔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广告传播的民族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传播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中期产生、末期盛行的国际资本大循环、国际经济大分工和生产、贸易的一体化,及其对世界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因素是发达国家,主要动力是跨国资本(资本的本  相似文献   

13.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将面临更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文化力”的内核已注入到经济结构中。这促使传媒人员要用全球意识去报道微观经济,其中除了从生产、管理、技术等视角入手外,也可以从文化视角入手报道,以拓展经济报道的多元维度。具体措施为:从纯经济视角转向文化视角报道,在文化经济现象交叉点上找新闻,借助文化传播新的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文化视角”实现联姻,则报道的贴近性会随之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也会随之加深。  相似文献   

14.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传播政策是“为了指导传播制度而设立的一系列社会规范”(1)20世纪70年代时,联合国曾对几十个国家的新闻传播政策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有三十多个国家的政策体系被集结成书,当时联合国呼吁要“推动国际新闻事业的民主进程”。从世界新闻传播领域来看,近年来新闻传播政策总的取向是由管制到疏导、由限制到扶持。以美国为“领头羊”的部分西方国家,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积极推动巨型、复合型媒介产业的形成与扩张。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也在努力与国际潮流保持同步,一些传播业比较…  相似文献   

15.
多元化视角、全球化表达,讲好中国城市故事;搭建平台、双向互动,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寻找共情、创新展示,让“借船出海”行稳致远;提高传播艺术,以文化为根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人民网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际范儿”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不断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6.
伴随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建构国际公共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图书出版国际传播的人才建设为着力点,以具体图书出版为事例,从外交人员、驻外文化机构和海内外汉学研究者等多个视角介绍图书出版在对外交往中的贡献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佳炜 《今传媒》2021,(4):114-116
国际社交媒体给国际传播带来了深度渗透和冲击,也为陕西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崭新空间与契机。本文以构建陕西文化国际社交传播机制为依托,提出增强陕西文化对外传播力的"国际社交融入"传播策略,包括创建陕西文化全球社交传播内容资源库、创设陕西文化全球社交传播内容遴选机制、挖掘日常生活维度的陕西故事的国际社交表达、搭建陕西文化国际社交媒体多源动态监测体系、培育陕西文化全球社交传播协同内容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云德 《现代传播》2005,3(5):1-9
云德先生的《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一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与方法,高屋建瓴地观察、描述、分析、概括了“文化传播”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境地、形势,尤其是“文化传播”现实与历史进展中诸多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文化传播”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与规则。本刊将分两期予以连载。  相似文献   

19.
王爱凤  王俊 《青年记者》2007,(10):18-18
全球传播的现状 全球传播的不可抗拒总是伴随着鲜花与咒骂,自由与侵略的争论。其中似乎也夹杂着底层大众对“知情”与“娱乐”的双重欢迎,和担心化沦丧的知识分子与政府高层们的忧心忡忡,但仔细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全球传播本身存在着一个奇怪的悖论:是全球的本土化还是本土的全球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秦莹 《青年记者》2017,(30):42-43
研究概述 品牌全球传播的兴起和媒介化与消费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而进行的.从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战争与和平》(1969),到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的《两个时代之间》(1969)和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李维特(Theodore Levitt)提出“全球化”概念,认为“技术和全球化是塑造世界的两个动力”开始,“全球化”就一直被争论和滥用而失去了一部分解释力,①其中尤以文化全球化的争议最大.不可否认,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品牌传播带来的文化冲击是导致产生争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