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琼 《文教资料》2005,(29):139-140
岑参的早期诗歌指的是作者在天宝八年赴安西之前所创作的诗歌。这段时间内,他先是隐居,继而游宦,然后出仕,生活经历可谓丰富。诗歌艺术也随着阅历的增加、时间的流逝而逐步成熟。其中一些特点对他以后的创作深有影响,因此对其前期诗歌作一个大概的把握,对全面的理解岑诗是十分有意义的。自从杜甫说过“岑参兄北皆好奇”(《美陂行》)之后,殷潘评价说“语亦新远”辛元房也说他“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奇和好奇简直成了岑诗的标签。但我们如果单纯将好奇理解为对新鲜事物的偏爱,似乎不够全面。好奇更是对外在事物一种强烈的认知兴趣。…  相似文献   

2.
岑参交往僧侣、研习佛经,晚年欣然有归慕之心,其诗具有较浓厚的佛教意趣。岑参诗歌创作受到了《楞伽经》与《法华经》的影响,诗人化用经文语句并采用了《楞伽经》自然观物的方式,以流变、幻化眼光体察事物;岑诗亦渗入了佛经理念,体现为追求清净的境界,具有寂静之美。岑诗笔下的云水意象显得自然洒脱,洋溢着潇洒自然的神韵,这种特征与禅宗精髓相关,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教精髓的吸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3.
岑参,是唐代诗坛一位很有特色的诗人。杜甫很称赞他,说“岑生多新诗”(《九日寄岑参》),又比之于谢眺,说“谢眺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州》)。殷璠谓其特色是“语体奇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边贡总结岑诗的风格说:“夫俊也,逸也,奇也,悲也,壮也,五者,李杜弗能兼也,而岑诗近焉”(《岑嘉州诗集·刻岑诗成题其后》)。当然,边贡的评价总的说来偏高了些,但岑参诗毕竟确有其独到之处,是李白杜甫未能  相似文献   

4.
岑参与高适齐名,向来以边塞诗称于世,被推为盛唐边塞诗派之双壁。但是,无论就岑诗的数量比例还是总体成就而言,“边塞诗人”的称号,都不足以概括其诗歌创作,尤其不能全面地反映岑参在盛唐诗坛上所起作用和应占地位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岑参对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和发展付出了创造性劳动,从而赢得了边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岑参的诗歌创作实践为依据,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岑参的美学理想和创作追求:一、好奇求异的审美倾向和求奇求新的审美理想;二、重视瞬间感觉印象的审美心理;三、对诗境优美与壮美的追求。岑参对壮美与优美的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的追求,反映出唐人对诗歌审美追求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岑参的诗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本文从岑参诗歌陌生化构成的表层外壳、价值内核、深层阐发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基诗歌独特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7.
读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无论是韵律节奏,还是意境、风格、气势,都给人一种“奇”的感觉。难怪前人评岑诗多用“奇”、“丽”来概括。“诗意奇体峻,意亦造奇”。“李白岑参二家别出机杼,语羞雷同,亦称奇特。”方东树评岑参《白雪歌》曰:“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当代文学史家刘大杰先生称岑参诗风格“险怪雄奇”,“气势雄奇俊伟”,“具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读了之后只能  相似文献   

8.
充实善信 悲壮奇丽——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盛唐著名诗人中,岑参是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一位。宋人许(岂页)说:“岑参诗亦自成一家”(《许彦周诗话》)。虽然主要强调了他的边塞诗“记西城异事甚多”,为“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但显然包含了对岑诗艺术风格的评论。元人范德机着眼于岑之七言歌行,指出其独特表现方法“为一家数”(《木天禁语》),自然更是从艺术方面说的。唐以下历代诗论家,从艺术风格出发,对岑诗展开多方面评述。历来为人称引目为的评者,一是“奇峭”,一是“悲壮”。着眼于岑诗“奇”的一面的,自殷璠所谓“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始,杜确说参诗“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本集序),徐献忠说他“体裁峻整,语多造奇”(《唐音癸签》卷五引),主要也是“奇”与“峻峭”之意。明人高棅  相似文献   

9.
蒲霏  尹婷 《现代语文》2009,(10):34-35
在盛唐诗坛中,岑参以其边塞诗著称,其边塞诗的创作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联。在其绝大部分的边塞诗中,都体现出了“好奇”的思想个性,除此之外,其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本文选取了岑参的一首七言歌行和一首七言绝句(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进行赏析,主要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歌行是介于七言乐府和七言古诗之间的一种流动性较强的诗歌体裁,其最主要的一个特征便是"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章法结构。歌行创作的高潮出现在盛唐,岑参是歌行创作的名家,他的歌行章法井然,层意分明,下笔通透,让人一目了然。文章以其歌行的复沓表现为主要论述对象,以望进一步加深对歌行这一诗歌体裁的主要特质以及岑参独特诗风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张榕 《现代语文》2009,(8):34-35
在盛唐诗坛中,岑参以其边塞诗著称,其边塞诗的创作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联。在其绝大部分的边塞诗中,都体现出了“好奇”的思想个性,除此之外,其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本文选取了岑参的一首七言歌行和一首七言绝句(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进行赏析,主要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岑参雷同诗风,前人已偶有指出者,但都三言两语,缺乏全面深入的论述.岑诗雷同广泛地存在于其各体诗中,而以五律和七古为甚.以五律为例,其雷同主要表现在:一、某些名词的反复使用.二、动词如“迎”和“拂”等近乎长篇累牍式的成对出现.三、与动、名词的雷同有关,是句法的重出.四、诗篇结构上,即诗篇首、尾联和中两联,各自诗句、诗意的丛叠.五、整个诗句乃至整个诗篇情景、意象的雷同.造成岑诗雷同的原因大致有其才气不如李杜等大诗人,缺乏自觉的批评和创作意识,所存诗作、集子未经删改整理,题材较为狭窄、单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岑参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诗中“粗犷”、“刚劲”等风格所反映的“阳刚”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美”之间是相互补充、互为解释的同构关系。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对岑参边塞诗进行再认识,拓宽了诗歌研究的视野和角度。岑参边塞诗中的景色描写,直观地体现了崇高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盛唐诗人岑参的边塞诗中,有一首《题苜蓿烽寄家人》:“苜蓿烽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此诗与王维《寒食汜上作》颇相仿,本文暂且不论。李嘉言先生在《岑诗系年》一文中将此诗归为岑参至德二载(757)立春所作,我曾从之;今细考诗中地名,则知不然。 苜蓿烽确指何处,现无确凿资料可查。而“胡芦河”一名,查唐代典籍,则至少有以下五处。  相似文献   

15.
谈岑参诗歌中的白草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岑参曾两度出塞 ,饱览并用诗歌记录了西北大漠奇特的山川景物。其中 ,白草 ,这一内地文人很少提及的植物 ,多次在他的诗中出现。岑参在学习和继承“春草”这一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同时 ,将“白草”这一独特的意象引进诗歌 ,增加了草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诗人中,高适与岑参同属边塞诗人,都有从军边塞的经历,都有一种报效祖国的豪气,但一个仕途“通达”,一个生性“好奇”,他们用他们的真性情与极富魅力的妙笔写出了或悲壮或瑰丽的诗篇。  相似文献   

17.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是唐代极盛时期最具盛名的二位边塞诗人,时代相当,家数相近,并称“高岑”。同时二人的为人性格与诗歌风格又有差异,形成对比。其仕宦经历与创作过程,在盛唐诗人群体中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岑参自诩"相门子",对功名富贵的执著追求与生俱来,君主至上思想是这种追求的精神实质。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岑参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某种积极的进取心态或者悲观的怨望情绪,凸显岑参人生理想与定位的鲜明特点。这样的特点制约和左右了岑参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然其著述的山水诗数量也非常多。他以奇特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山川之清丽俊秀,使他的山水诗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奇"风格。"清"是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而"奇"则是其诗歌的创作手法。岑参的生平经历,个性及思维风格以及对其前人山水诗的创作风格的借鉴,都是其山水诗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以其先后两次入幕边地的亲身经历进行"丝路"创作。留存至今的约78首"丝路"之作真实反映了西域风光,歌颂了异域人情,极大拓展丰富了边塞诗的表现内涵。在诗歌体裁上继承发扬七言歌行、绝句的音乐性,尤其在边塞诗作中对七言歌行体的探索与运用,创立"……歌/行,(奉)送……"的歌行新体式,实现了对边塞体裁的创新。同时"丝路"之作所呈现的奇丽悲壮风格体现在对优美、崇高这两个美学范畴的并力探索,进一步促成岑诗的多样风格。针对近年来文学与地域、文化与地理相互作用的研究,岑参西域行旅与"丝路"之作不失为一较好的切入点;通过其"丝路"创作的考察,亦可对"盛唐气象"下的"丝绸之路"有一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