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环境戏剧”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戏剧运动,经理查德·谢克纳倡导,并实施了大量戏剧实践活动.环境戏剧主张戏剧的自身能动性和社会实践性的积极探索,是对传统戏剧“摹仿说”观念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对当今与未来戏剧创作及研究具有诸多价值.  相似文献   

2.
邵仁焱  史册 《传媒》2021,(15):74-76
由于技术及观念的局限,长久以来虚拟戏剧都处于失声状态.疫情期间受制于观剧场所的封闭,线上戏剧趋于活跃.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满足了时代发展下普罗大众不断更新的观剧需求,赋予戏剧新的呈现方式,为戏剧艺术研究带来全新课题.为此,本文在虚拟戏剧与传统舞台戏剧的比较研究中,通过舞台与影像、主体与客体、线上与线下多维视角,深入剖析技术加持下的戏剧艺术新面貌,以期揭示戏剧艺术发展规律,促进戏剧艺术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体制外游移的小剧场迎来了它的20周岁,每个参与其中者最终目的还是要进入真正的主流舞台  相似文献   

4.
论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介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快捷的交流方式,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新媒介环境下融合性、共享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等传播特征在戏剧传播和戏剧批评领域也产生重要影响,形成许多新型的戏剧传播样式和戏剧批评形态,带来了戏剧传播的重大转向,展示了戏剧批评的新图景。文章主要从"新媒介"及其"新媒介"传播方式下的文化语境、"新媒介"环境下戏剧传播方式的转向、"新媒介"环境下戏剧批评的新图景等方面阐述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内地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民间戏剧力量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6.
去剧场做戏     
如果说在前些年,做戏、排戏并进行公演,是学戏剧的专业人士才能做的事情的话,那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喜欢戏剧的大学生,非戏剧专业的普通人都开始进入到做戏的行列。  相似文献   

7.
噪音是剧场的天敌,一部剧场发展史就是努力消除噪音的历史,但由于噪音也是信息,因此剧场噪音无法彻底消除.一直有个误解,即剧场的噪音是由不文明观众制造出来的.若将戏剧看成一种直线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将剧场看作剧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传播媒介,那么导演和演员作为戏剧信息传播的环节,可能比观众制造的噪音更大.戏剧信息传播最大的不稳定性,来源于导演对原作的错误解码和再编码,导演即是戏剧传播之熵,而演员对剧中人物的过度演绎则是信息冗余.他们共同增加了戏剧传播的熵值,并因此引起了无穷无尽的戏剧观论争.  相似文献   

8.
从山西"非遗"戏剧文献采访切入,将戏剧传承文献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实物戏剧文献指服装、道具、乐器、剧场等,可用编制目录、摄制光碟、印刷图书、陈列展览等文献采访对策。非物质戏剧文献是记录剧目演出、表演"四功""五法"、乐师伴奏、音乐唱腔设计等技艺传承的载体。提出以人为本、全方位立体及时记录、同步采访等见解和采访范围。期望戏剧界和图书馆界联手共建山西"非遗"戏剧文献数字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中国戏剧创作和发展的高峰期。《大公报》针对当时戏剧发展的热潮,于1927年9月13日创办《戏剧周刊》,通过刊登新剧发展动态、评论新剧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了新剧发展与传播的公共舆论平台。同时,采用图片、连载等形式,增强传播效果,发挥了报刊的宣传和舆论动员功能,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转型期的语境中,中国传统戏剧或像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一样在人类的文化行程中驻足?或以何种姿态伴随着历史的脚步而同行?齐建华先生的《中国传统戏剧的文化行程》(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以下简称《行程》)从戏剧文化学的角度对此作了精彩的论述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张佩佩 《今传媒》2012,(8):106-107
《上海戏剧》于1959年10月创刊,1964年曾被迫停刊,早期《上海戏剧》以政治为导向,以促进戏剧事业的发展为己任,并以此为编辑方针。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早期的《上海戏剧》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编辑重点有所不同。而这一时期的《上海戏剧》还重视群众的参与,在版面和栏目编排上突出戏剧特色,体现戏剧专业性,并坚持介绍其他地区的戏剧创作和国外的戏剧理论和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洪玲,国家一级演员,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1978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师从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贾桂兰先生,主工青衣。19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2004年调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现为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生。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春人伊始.在北京的舞台上.一下来了不少国外优秀的戏剧演出.这和不久前大家聚焦人艺代表的中国戏剧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论从舞台、表演、剧本各个力面还是剧团的运作.这几场演出对中国戏剧人都有太多可供学习之处只是我们很难知道,何时才是他们学成之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戏剧小品是我国当代最具群众性的戏剧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近几年来,“小品热”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15.
16.
梁萍萍 《新闻世界》2009,(11):162-162
我是六安市黄梅戏剧团的一名演员,1989年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先后在古装戏、现代戏、歌舞、锣鼓书等节目中担任各种不同角色,并在导演和老师的帮助下,表演路子不断拓宽,受到观众的好评,有的节目还获得过省、市表彰奖励,为集体争得了荣誉。本人于2002年被评为三级演员。  相似文献   

17.
18.
香港名报人董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只知道什么人在中文大学当什么要角,我们或许知道什么人在编什么杂志,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有位宋春舫先生一生做了什么工作."[1]此确为中肯之言.宋春舫一生博学,在诸多领域均有建树,特别是若论对中国早期戏剧所作的贡献,毫无疑问,宋春舫一定在前三位之列.他早年游学海外,攻读政治经济学与法律,遍访欧洲各国,通习多种外语,但最爱的却是戏剧.  相似文献   

19.
纪念曹禺和任何一位戏剧大师一样,我们真正想纪念的不是这个人曾经存在,而是反思他带给后人的影响和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2005年9月,国内惟一一家民间剧场因经营不善关门了。中国目前的戏剧环境很不合适民营剧场生存.但民间戏剧一定是需要发出声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