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在权对精神因果的研究影响深远,他提出的排他性论证至今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其实,金在权在早期还提出过一种解释精神因果的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个模型认为,精神因果关系是随附于物理因果关系的副现象因果关系,所以这个模型被称为随附因果模型。文章研究了金在权早期的精神因果思想,并分析了他对早期思想的自我批评。我们认为,在处理精神因果的问题上,他后来提出的功能化还原模型并不比随附因果模型好;因此,他的功能化还原模型是否真如他所说那样,是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非还原物理主义者一直被"因果排除问题"所困扰。很多哲学家认为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是所谓的"自治进路"。但是,钟磊指出"自治进路"的反事实因果解释蕴涵了"下向因果原则",因此不能解决"下向因果"排除论证。有反对者指出他在论证中不加区分地使用了"物理实现者"这个概念。我们通过对该概念的分析说明,"自治进路"的反事实因果解释可以有效地解决"下向因果"排除论证。  相似文献   

3.
金在权提出的随附性论证表明,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在解释心理因果关系问题时必然面对因果排斥性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物理主义者要么选择还原,要么承认心理因果惰性。布洛克等人提出普遍化问题用来针对随附性论证的适用性,表明随附性论证必然导致随附性质的因果力普遍流失。普遍化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分别涉及高层级性质、高层阶性质和微观-基础性质。面对这三类普遍化问题的挑战,金在权最终提出了条件还原主义。然而,这一立场同随附性论证的最初目标相违背。  相似文献   

4.
围绕心理因果性问题的还原主义和非还原主义之争是当代心灵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术焦点之一。以金在权为代表的还原主义者试图从因果解释、层级世界模型、物理实在论的角度回应非还原主义者的质疑,并为其立场提供形而上学的辩护。然而,我们的分析认为,近半个世纪来金在权对心理因果性的论述反映出他不断弱化的物理主义承诺以及不断退守的还原论纲领,也揭示出当代还原论旨趣的心灵哲学难以突破的限度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叶以来,物理主义逐渐成为心灵哲学界的主流思潮,如何在物理主义的本体论框架之下说明心理因果的可能性则是一个热点问题。作为物理主义哲学家中的领军人物,金在权的心理因果理论是不能忽视的,系统地了解他的心理因果理论对于国内的心灵哲学研究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金在权的心理因果理论可分为四种,分别是"随附因果理论"、"析取功能还原主义"、"功能性质概念主义"、"殊型还原主义",然而,每一种理论都无法达到金在权想要达到的目的:"挽救"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  相似文献   

6.
金在权的"因果排除论证"意欲表明,在行为的客观的生理原因和主观的心理原因之间的关系上,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的逻辑归宿要么是同一论,要么是副现象论。形而上学中的物质构成范畴是一种介于同一与二元不同之间的"非同一的统一"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灵哲学意蕴。将物质构成范畴引入心灵哲学中,能在坚持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的前提下,以反对心身随附性原则为核心,为独特的心理属性具有独特的因果效力辩护,从而推动心灵哲学向构成物理主义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中物理是一门解释关于自然界万物变化规律的学科,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需要突出物理学科的本质,避免只教概念、大量做题式的形式化教学.教师要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情境来引导高中生进行积极的物理学科探索,培养学生对于物理的敏锐性,拥有科学的物理精神.为使高中生摆脱对物理学科的恐惧,教师在教学中贯穿"以生为本"生态学理念,还原物理本真.  相似文献   

8.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汉语成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智哲学的视角来审视,成语的心理属性来自于物理属性,即将物理属性在感受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涌现为心理属性.整个过程都是在意向性的统制下进行的.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之间不同于一般的因果关系,心理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心理属性由物理属性决定,但又有其自主性,心理属性对物理属性具有下向因果力.使用成语在特定的情景下对某一事件作出与语境一致的表征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是物理属性涌现为心理属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塞尔生物学的自然主义意识理论试图摆脱二元论与唯物主义彼此对立的既定范畴,既坚持意识是生物神经系统演化的结果,又坚持意识具有本体论上的实在性,不能被还原为其生物神经基础。这一意识理论的基本哲学假定是将意识现象作为一个既定事实加以承认,与坚持本体论还原的物理主义截然不同,与坚持物理与心灵相分离的传统二元论也不同。在对传统范畴的批判中,塞尔认为主观的意识现象完全可以被纳入客观的物理属性,同时意识对于物理的身体具有自上而下的因果作用力。  相似文献   

10.
在物理教学中,因果联系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规律的获得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借助因果联系法。因果联系法是中学物理教学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现通过对因果联系法的简介,并结合物理教学实践给出一些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出于理由的行动如何被理由解释,学界分为因果主义和非因果主义两派。因果主义认为理由对行动的解释是因果解释,非因果主义认为理由对行动的解释不是因果解释。因果主义面临怪异因果链条的挑战:在某些情况,理由引起了动作,但这些动作不被视为行动。因果主义者试图刻画理由引起行动的正确方式以回应怪异因果链条,但这些尝试不成功。非因果主义面临对比解释难题的挑战:如果两个理由都能解释行动,只有诉诸因果事实,才能说明行动究竟出于哪个理由。文章主张一种承认理由具有因果作用的非因果主义。理由具有因果引起和非因果辩护双重作用,但只有后者才能解释行动,理由的因果事实与理由对行动的解释不相干。  相似文献   

12.
杨勇琴 《江西教育》2022,(36):35-36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是物理教学的起点。物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学生中学时期掌握的物理概念,是今后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的核心和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等理论知识,才能利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被广泛应用,这对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建设现代化的基础教育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认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对因果问题的解释主要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思路。在批判二者的基础上,唐先生提出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易道精神与阴阳观念"来理解诠释因果问题,形成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的因果观。  相似文献   

14.
唐君毅认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对因果问题的解释主要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思路。在批判二者的基础上,唐先生提出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易道精神与阴阳观念”来理解诠释因果问题,形成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的因果观。  相似文献   

15.
1.M·玻恩的因果观:量子世界是因果与机遇联合支配的;量子粒子具有内禀不确定性,机遇律是终极自然律;几率、机遇的概念比因果更为基本。2.D·玻姆的量子势因果观: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终级自然律,而且每一层次都突现独特的规律。因果性只是相对的必然性。偶然性总是出现在多种不同因素、可能趋势的交叉点上。量子势因果解释是因果决定性与概率统计性的某种整合。它在物理上有清晰的直观模型;在哲学上有明确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模因论的研究发现,模因在隐喻的表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因论是隐喻的重要表征机制。隐喻的表征过程中既有基因型模因,又有表现型模因。隐喻目标域概念是通过其心理属性对始源域概念引起的心理属性的模因复制形成的,这一形成过程中,被模仿和复制的物理事件的心理属性就是基因型模因。在心理属性得到模仿复制的同时,作为心理属性的宿主---物理属性也得到模仿和复制,被模仿和复制的物理事件的物理属性就是表现型模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自然主义的深入发展和"生物学转向"的出现,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解释图式和自然化的"科学基础"复活于当代西方哲学。新目的论不再把目的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终极因,只承认它是与有机体一同发生和进化并为之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程序"的属性。从历时态的起源、共时态的物理实现基础和自身的体与用等方面对目的的新探索,形成了关于目的的形式、种类、实质、发生过程、进化机理和作用的系统理论,强调目的是由自然选择等物质力量塑造出来,并赋予有机体的一种维持和复制自身的客观的指向性或倾向性。它随附于物理过程或由之所实现,属于自然现象。同时它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解释手段,可弥补常见科学的因果—功能解释之不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因果概念的历史并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基点,探讨了因果性的几种含义。通过对科学解释结构的分析,认为近代物理学中所探索的因果关系并不包含在“四因”中。而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宣称不得不放弃的因果律只是因果同一的决定论和日常思维中的动力因。从近代科学的兴起直到现代科学的进展,科学家一以贯之追求的是柏拉图式的因果解释。如果放弃了这种因果解释,那就等于放弃了认识自然的企图。  相似文献   

19.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学生的解题错误中可以发现,某些思维障碍了物理概念的正确建立,从而使某些物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一、要重视物理概念的学习初中物理将学习大量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在解答物理试题和解释各类物理现象时都必须依赖这些概念、规律,它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掌握这些物理概念、规律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