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李安的<色·戒>,褒贬不一.本文作者尝试从相互抵牾的观点中跳出来,从王佳芝的情感角度解读<色·戒>,具体从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精神之恋及对易先生的身体之恋入手,剖析王佳芝的爱恋行为.  相似文献   

2.
杜娟 《文教资料》2010,(14):90-91
针对李安的《色·戒》,褒贬不一。本文作者尝试从相互抵牾的观点中跳出来,从王佳芝的情感角度解读《色·戒》,具体从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精神之恋及对易先生的身体之恋入手,剖析王佳芝的爱恋行为。  相似文献   

3.
郁昀 《文教资料》2010,(35):7-9
王佳芝纯属偶然地被推上用美人计诱杀汉奸的舞台,她是演戏演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糊涂特工和真实女人。《色.戒》中根本没有爱情,爱的幻觉断送了王佳芝。通过对王佳芝命运悲剧的解读,所以体会张爱玲对女性的悲哀处境、人类的无奈及人生虚无苍凉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李安的影片<色·戒>是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中的王佳芝是一个悲剧人物.造成王佳芝悲剧命运的外在因素是以老吴、邝裕民、易先生等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压迫,是男权社会把王佳芝当成"物品"看待和使用的必然结果,内因是王佳芝有意无意迎合男权看法和认同自己的"物品化"身份以及女性特有的唯情感是尊、唯情感为大的弱点.  相似文献   

5.
Movie palace     
裴靖  朴米  许倩 《音乐世界》2007,(19):44-45
1938年一群爱国青年组成话剧团,团长邝裕民对一众汉奸极为愤恨,当他得知特务头目易先生身在香港,决定展开暗杀行动。易先生唯一缺点就是好女色,团员决定由剧团台柱王佳芝凭着美色吸引易先生的注意,可惜最后功亏一种篑。团员认为王佳芝缺乏男女经验,于是她不惜牺牲自己,与剧团中唯一有男女经验的团员发生关系。此举不但断送她和邝裕民之间的感情,易先生也突然接获任命撤离香港,暗杀行动遂宣告失败。两年后王佳芝重遇邝裕民,他重提暗杀易先生的行动,王佳芝黯然答  相似文献   

6.
作为东西方教育的源头,孔子和苏格拉底所呈现的教师形象带来了后世东西方教师形象的差异,从师表形象、师道形象和师职形象三方面解构比较二者在教师形象上的异同,在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寻找价值认同,思考其对教师形象现代重塑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电影《色·戒》的艺术形象王佳芝为分析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其命运可以得知:正是爱与恨的双向缺失和灵与肉的双重煎熬共同导致了生与死的残酷置换。王佳芝飞蛾扑灯式的灵肉冒险正是她爱的需要所致,因此她的悲剧命运具有必然性。爱天生就与侵略、死亡密切相关,王佳芝不幸用生命为此写下了一个悲伤的注脚。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中外流传的阿凡提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阿凡提形象在国内外流传变异的解构,力图寻找具有新疆本土特色的阿凡提形象,还原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文化要义。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讲述了一段不该发生的爱情,王佳芝的心有不忍与易先生的残酷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我们看到了在爱情失衡的天平中王佳芝的可怜处境,同时张爱玲也借小说表明了自己对胡兰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巴金张爱玲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视点各有不同。在对旧式家中男性形象的书写中,巴金关注常态格局,着眼于对“家“中男权专制的批判;张爱玲则侧重异态格局,致力于描写“家“中男性的扭曲和残缺来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11.
奥康纳短篇小说通过刻画雌雄同体的寡母和病态丑化的男性形象,实现了对传统男性形象和男权话语的解构与颠覆,突显其女性的主体意识,而两性世界和谐发展是其解决这一困境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当代英国女作家玛格丽特&#183;德拉布尔是大不列颠文坛的焦点人物之一。她的早期小说《磨砺》在文学史上首次描述未婚单身母亲的心路历程,是解构与女权主义文本的典范。德拉布尔在作品里和现实生活中解构传统女性形象的同时,成功地建构了理想的女性形象和女性生活。  相似文献   

13.
库切小说中对传统父亲形象进行了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化身的父亲形象沦为软弱无能与丑陋堕落的同义词。父亲形象在叙事策略上也沦为边缘角色甚至处于"无名"状态,这隐喻着殖民主义和白人权威的坍塌和社会伦理结构的重组。  相似文献   

14.
《第九个寡妇》是严歌苓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王葡萄的形象和诸多男性形象的鲜明对比为视角,从王葡萄形象对男性神话形象的颠覆、对男权意识中心与寡妇话语偏见的解构以及女性性欲的重构等三个部分,来探讨严歌苓文本中对男性中心叙事的消解和在已有女性文学的基础上对女性文学的自觉书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概述十三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变迁的背景下,基于赛珍珠双重的文化身份和在中西文明碰撞中的成长背景,解构了赛珍珠的一系列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固有看法,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共融与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的女性诗歌创作中,诗人在解构男权话语的同时,还创造出了一系列歌颂母亲的作品,并将母亲形象道德化,伟大化以及对母亲形象进行反思等,体现出了母亲的伟大、慈爱和母亲的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现代男性文本作为参照物,从女性自我重塑的方式和角度解读女性文本颠覆贞节观念的意义,旨在展示女性文本对"反贞节"女性形象的丰富以及对传统文化视角下女性形象定式的解构,表现中国知识女性的逐步觉醒和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碧奴》中碧奴形象的分析,探讨苏童对孟姜女这一形象的解构及重建的失败之处,即在解构孟姜女的民间及封建文化属性的同时,也使孟姜女丧失了其代表的民间文化的精华及女性特有的魅力,把一个美丽多情的大家闺秀塑造成了一个性格扭曲的受虐狂,使整个故事也就失去了民间神话那种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是重述的失败,也是苏童的失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解析与分类,揭示了张爱玲对女性神话的解构,以及女性在心狱中的非人性、非女性的奴性生活。  相似文献   

20.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在观众中反响热烈。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持了一次关于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的讨论。讨论主要涉及了对主人公王佳芝形象的理解,李安与张爱玲对“色”、“戒”的不同演绎,电影和小说各要侧重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伦理道德观念,张爱玲隐藏的情感因素等。参加讨论的是王泽龙教授2007级的几名现代文学研究生。下面是讨论的集录,发表在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