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墨家逻辑中的“三物论式”“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非彼必不有;是而然,不是而不然”,展示了中国传统逻辑中典型的关于“必然地得出”的论式,证明了中国古代不仅在用逻辑,而且还在理论上研究逻辑。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和班固的《汉书·货殖传》作了比较分析,指出把班固的《货殖传》说成是“剽窃”司马迁的《货殖列传》的传统说法是错误的,认为司马迁是以人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作为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出发点,而从历史的、现实的关系中寻找“通古今之变”的归缩。班固是以“贵谊而贱利”作为出发点和归缩。《货殖列传》是一篇经济名著。《货殖传》是一篇“安贫乐道”的教材。作者认为,班《传》符合中国封建政治经济的需要;但如果循着史迁的理论走去,中国古代经济史将不是长期停滞的历史。本文还列举大量史料说明《史记·货殖列传》并非司马迁原题。“货殖”一词是班固强加给《史记》的。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是根据2002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严格按照《大纲》中的有关规定。《大纲》中关于“集合与简易逻辑”的表述是:  相似文献   

4.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环保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环境保护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大自然平衡系统中,当今受破坏最严重的莫过于水循环平衡系统。而在《尚书·禹贡》篇中,我们看到治水后九州山川、河流、湖泽分布的均衡状态,对于地域小气候和整体气候的调剂是有益的。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活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表率作用。《周礼·地官》中有环保和可持续利用自然物的官职和法规。古代愚昧的正面是保护了生态环境,当今文明的负面是破坏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早在中国古代,知识垄断于官府,《汉书·艺文志》称“诸子之学,皆出王官。”是孔子打破了这一局面,开学下私人之风。孔子以其“有六艺以教民”的儒者身份,深刻剖析了教育理论的人性基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下文凡引文出自《论语》者,只注篇目);概括阐发了教育的原则和宗旨———“有教无类”(《卫灵公》);全面论述了教育方法和手段———“循循然善诱人”(《子罕》);概要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造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的君子。可以说,透过孔子教育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其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答读者问     
问:今年的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和《教參》、均说唐诗人岑参是江陵人?樵摹洞呛!?文学分册)和《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均“南阳人”。而武大编《唐诗选注》和武汉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又把二说并存,到底岑參是哪儿人呢? (周德旗) 答:据《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四·集部·岑嘉州集八卷:“参·南阳人·为文本曾孙”。查《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里,曾提出“神与物游”,比较精辟地论述了想象与客观外界的关系,指出想象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可说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具有重大的意义。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主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刘勰没有把想象加以神秘化,他认为想象不是来自凌虚蹈空的主观冥想,而是来自对客观物象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精神”一辞,人们通常理解为人的意识或一般心理状态。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精神”一辞却有其特定的涵义和衍变过程。鉴于《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未设“精神”一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虽说“在中国古代,有的哲学家把  相似文献   

10.
《论语·述而》(以下《论语》引文仅具篇名)云:“子不系语怪、力、乱、神。”此说影响甚巨。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不谈齐桓、晋文,意即反对暴力。清代袁枚曾将自己的一部志怪小说集题为《子不语》。连鲁迅也说:“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然而证诸史料,未谓信然。今人于此每存非议,惜未专题详考,本文试予缕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礼很有特色,古代宫廷的礼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的礼仪组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也大多是从宫廷的礼仪中研究出来的。礼的起源有各种说法,《礼记》称它为“体”,意即没有礼便不会成其人;《左传》说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白虎通义》则认为“乐以象天,礼以法地”;而《周子通书·礼乐篇》更认为“礼,理也”。不  相似文献   

12.
袁枚《祭妹文》中有“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之句,由于权威的工具书如《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均未收录“义绝”一词,这给我们理解词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的注释都将“义绝”译为“断绝关系”(如《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这种译法是就字面上翻译,笔者认为不太准确。其实,“义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离婚方式。中国古代离婚主要有三种方式:“出妻”“义绝”及“协离”。“义绝”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白虎通·嫁娶》:“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不得去也。故《礼·郊特牲》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相似文献   

13.
《孟子·滕文公上》云 :“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中国上古时期是否实行过井田制 ,史学界对此有争论。目前虽多数人认可曾经实行过井田制 ,但仍以为孟子所云不过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笔者则从考究“里”、“井”、“私”、“公”等字得出结论 ,不仅井田制实行过 ,而且孟子所云也有根据。“里”在今人而言是表示距离长度的计量单位。《说文解字·卷十三下》将“里”的原意释为居住点 :“里 ,居也 ,从田从土。”笔者不以为然。因为以中国古代“六书”而…  相似文献   

14.
皇帝与黄帝     
“皇帝”本是我国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诗·大雅·皇矣》:“黄矣上帝,临下有赫。”毛传:“皇,大。”“皇帝”就是“大帝”。“皇”由“大”引申指天,又进一步引申指君王、帝王。《诗·周颂·酌》:“于昭于天,皇以间之。”郑玄笺:“皇,君也。”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皇帝”又可作为“三皇五帝”的简称。《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15.
哲学·逻辑学斌淡具体概念的语词表达《墨辩》论类的本质和作用传统逻辑、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试论《周易》与现代科学对艺忭动静关系的一点思考淡谈编辑的哲学修养从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看中国人的生命意识论实践标准的辩证性 美学·文艺学彭家煌论气敛神藏聚为渊潭简论现代“田园抒情小说流” 、“大学语文”课刍议“工业诗词”刨作美学漫笔从《沁园春·长沙》看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淮海词与故实谈《祷机闲评》的艺衣成就李杜并称、李杜优劣论探源文学内容与形式新议三题骈俪派创作的艺术价值及其艺术形式追求上的失误论《瑶沟人的梦…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1月1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中国从自己的发展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既是昨天发展的继续,又是明天发展的基础。请回答:1.古人云:“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这个有关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论述,出自我国古代A.《老子·道德经》B.《管子·轻重甲》C.《荀子·王制篇》D.《吕氏春秋·首时》2.2004年10月上中旬,中央电视台晚间“天气预报”图示中,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地方多次出现一个大大的“霾”字,词典解释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王定芳 《学语文》2002,(2):44-44
古汉语中,“然”用作动词,作“燃烧”解,许慎的《说文解字》:“然,烧也。从火(目犬)声……如延切。”这个意义后来通作“燃”。如: ①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丑上》) ——象火开始燃烧。 “然”用作指示代词,作“这样”、“那样”、“如此”解。如: ②子无然。(《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您不要这样。  相似文献   

19.
(一)今人称“伯父、叔父”可以简称“伯”与“叔”,古代这两组称呼有严格的区别:“伯、叔”为兄弟行,“伯父、叔父”才指父辈。《尔雅·释诂》:“伯,长也。”凡“伯”均有长义。《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荀子·王霸》注:“为诸侯之长曰伯。”后专用为兄弟之长。《左传》定公四年传疏:“伯是兄弟之长。”长兄称为  相似文献   

20.
<正> 象声词是指用语音来摹拟事物或自然界声音的词。汉语的象声词丰富多采,历史悠久,早在我国古代作品中就有许多摹拟各种声音的词。例如《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尚书·益稷》“启呱呱而泣”,李白《送友人》:“萧萧斑马鸣”,杜甫《春宿左省》:“啾啾栖鸟过”。陆游《自咏》:“高枕静听棋剥啄”等等。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