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而且极具审美价值。鲁迅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将自己炽热的情感燃烧在作品里,将爱憎熔铸在形象的刻画中,感染人、教育人,能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鲁迅审美价值发生论,是对鲁迅的审美之于价值关联的认识、态度、观念以及践行的审美事态如何生成的研究.鲁迅审美价值发生及其生成是在内、外机缘共生的场力下完成的,我们认为传统审美文化积淀、科学美学的吸收、唯美个性的张扬、深度美学的夙求构筑了鲁迅审美价值发生的深度轨迹,探究鲁迅审美价值发生论,对澄明鲁迅的美学范式及其价值多有裨助.  相似文献   

3.
鲁迅具有很高的戏剧艺术素养,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方面的艺术感受和审美经验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鲁迅小说与戏剧不仅在精神层面有着某种深刻的粘连,而且在艺术层面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和众多精妙的契合.文章从鲁迅小说人物与戏剧、鲁迅小说语言与戏剧中的装扮色彩、鲁迅小说的结构与戏剧的内外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性特征.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视角来透视鲁迅小说,不仅可以获知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艺术般的审美效果和新的美学特质,也可以使鲁迅小说的主题意蕴得到新的开掘.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但鲁迅自己却不止一次地对它的艺术性表示不满.其原因在于鲁迅在批评自己作品时所秉持的是"独创"、"藏锋"等现代小说观念,它们的出现与晚清民初中国小说"美学"观念的发生相关.鲁迅在中国现代审美领域生成过程中有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鲁迅开拓了明代神魔小说的现代研究路径。他不仅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而且针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本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特别是对《西游记》的评述考证,奠定了《西游记》的现代研究范式。同时,鲁迅将神魔小说内蕴着的独特美学价值加以评价、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承继了神魔小说的某些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为过渡时代的作家 ,同时受到民族、西方、现实等文化的影响 ,因而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西方文化给鲁迅的文化心理所带来的变化 ,也应看到民族传统文化在鲁迅心理上的积淀。鲁迅在面对自己、时代和文艺时所采取的务实态度 ,就体现着儒家传统中的尚用思想。鲁迅在五四时期对待儒家传统问题上的激进表现 ,实际上只是为了实现某种并不激进的历史目的的务实选择 ;鲁迅在许多问题上都不肯调和 ,与儒家的“好善而恶恶 ,是是而非非”的“中道”思想关系极大 ;鲁迅在文艺上强调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但这种统一又是认为文艺的历史功能应该在审美的构架中来实现。在文艺自身的这两种因素中 ,历史功能是重心 ,审美价值是手段  相似文献   

7.
肖朵朵 《语文学习》2010,(7):123-125
对于鲁迅的散文《风筝》,教参提示其内涵是关乎亲情.关乎鲁迅对自己的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好品性。——似乎唯有生命中的积极向上的温情才符合语文教学的正面价值。实际上,从审美价值来看,《风筝》恰恰是关乎时空和心灵的永恒阻隔、伤害的宿命般轮回、人性中固置的那份淡漠甚至残忍、人对秩序的自觉屈从与理所当然的维护。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废名     
废名和鲁迅从开始交往到逐渐疏远、交恶,二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废名是在鲁迅的影响下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但由于两人不同的审美趋向,一开始就表现出迥异相反的艺术追求.鲁迅和废名都受到了中外文化的影响,对之都有着吸纳和借鉴.但鲁迅一直不断地吸收、批判,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文艺家,而废名,由于对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化的欣赏性的接受,固执而寂寞地沉醉于自己建构的诗化境界.鲁迅既肯定了废名独有的艺术风格,也鄙夷他只剩下自己的固步自封,而废名把自己与鲁迅的文学主张对立起来,对鲁迅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贬低与排斥.废名晚年主动努力从事鲁迅研究,表现了他主动契合的思想巨变.  相似文献   

9.
李彪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1):25-29,56
鲁迅肯定、主张文学艺术的功利性。创作是为了改造社会和改良人生。他的小说创作,实践着他的文艺功利性的主张。鲁迅小说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面镜子,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写出了中国的特别国情,形象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鲁迅又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结构完成创作,感染读者,折服人心。审美价值受到功利的制约,功利价值又是建立在认识价值的基础上,而认识价值又是通过审美价值表现出来,最后达到功利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今天,如何继承和发扬鲁迅的思想文化遗产,进一步提高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使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鲁迅作品真正成为今天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当今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一课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本文仅就加强中学鲁迅作品的系统性教学问题,试作一些探讨.我们对中学鲁迅作品进行整体审视,不难发现:鲁迅作品贯穿于中学阶段的各册语文教材之中,体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写作时间既有前期,也有后期.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为教材的二十多篇鲁迅作品,几乎包括了鲁迅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它们粗  相似文献   

11.
宗族文化是家族精神的彰显者和连接者,同一宗族的人不光有血缘关系,同时具有“神源”关系.鲁迅作为士大夫家族的长房长孙,士大夫文化背景对其文化品性和审美取向具有深远影响.士大夫宗族文化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士大夫精神的追求、宗族核心价值的传播,即藏书文化和宗族文化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鲁迅身世文化背景的挖掘,我们看到传统士大夫文化精神和人格理念对鲁迅文化品格和文字生涯的潜在影响和规范.  相似文献   

12.
鲁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绘旧时代的画面,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对人性的理解,多数是以悲剧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现,审美情感深刻丰富,审美价值潜在隐蔽,但却让人感到其审美力量更为强大。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观照,是作品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理解学习作家作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孜孜以求的鲁迅作品教学不仅仅是用"伟大的鲁迅"去教育学生,而且更要从文学角度还原"真实的鲁迅",应立足于立人、思变和怡情,由外及内、由表及里,慢慢地亲近鲁迅、感悟鲁迅.在这种感与悟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与思考,整体把握,体味作品的人性美、生活美、语言美,感受作者的人格美,从而获得审美的情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鲁迅、沈从文与中国现代美术有着诸多文化关联,二人都善于绘画。不同的是,鲁迅钟爱民间绘画,沈从文则对古典绘画素有研究;二人书法艺术造诣深厚,鲁迅取法晋唐、融汇隶篆,形成了自己的书艺风格,沈从文钟情章草,有着小众取向;美术研究上,鲁迅在前半生关注古代碑拓,后期关注木刻艺术,沈从文在后半生则集中探究了古代工艺美术。鲁、沈的绘画兴趣、书法风格、美术研究显示出现代文学大家独特的美术面向,其美术趣味与文学创作形成了互文,并以综合而非细分的逆现代审美方式实现了文学与美术的综合突破,显示出美术形式审美对于文学的独特价值,表明多重文化身份转换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向诤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5(3):117-118,121
《采薇》体现了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价值判断.通过对历史人物伯夷与叔齐的“故事新编”,鲁迅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鲁迅用自己的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了伯夷、叔齐神圣的外衣,还原了他们精神的无价值.鲁迅在这篇作品中直指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又一实质: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趋轻,苟且偷生.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作品,是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审美取向和鲁迅先生有太远的距离,他们很难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初登讲台时,笔者讲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自己很投入,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自认为挖掘得很到位,常常自己认为授课很成功,可是学生的情绪却不高,依旧是那样一副若无其事懒洋洋的样子,笔者很是神伤,美丽因无法预约而失落.  相似文献   

17.
张恬羽 《文教资料》2020,(6):10-12,18
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活动离不开对美的追求.审美是一项高级心理调节活动,受到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对语言审美的价值追求存在差异.本文分析鲁迅作品的多个译本,对比汉英语言审美上的差异,提出汉英翻译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冯雪峰同志的《回忆鲁迅》至今还没有再版的机会,但我们认为却有重新一读的价值。雪峰同志在这本书中,就自己与鲁迅交往的事实,真切、具体地记述了一九二八——一九三六年间鲁迅生活、思想、战斗历程,以及同鲁迅有直接关系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战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他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了鲁迅的革命价值;同时也无意中表明了他自己.笔者与雪峰同志素昧平生,了解甚少,不可能对他作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为什么要读鲁迅?鲁迅之于当代中学生的意义何在?1.鲁迅和中学生之间存在着彼此接近的通道。2.让中学生从鲁迅作品中领悟如何面对社会发出建设性和批判性的意见,尽到公民的责任。3.鲁迅是文学语言的大师,学习鲁迅的作品就是学习大师的语言。二、将鲁迅的生命课题慢慢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话题专题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做教师的不能把自己的认知强加在学生身上。尽管我认为鲁迅作品有以上的意义与价值,可学生未必认可。学生们未必读得懂鲁迅,即使读得懂,也未必喜欢鲁迅的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