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加尼克是法国心理学家,他曾做过这样一种实验:将一批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二十项工作,其中一组顺利完成了全部工作,而另一组却未完成任务,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其中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逐渐消失;未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想总是被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所困扰,结果影响了以后任务的完成。这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相似文献   

2.
齐加尼克是法国心理学家,他曾做过这样一种实验:将一批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其中一组顺利完成了全部工作,而另一组却未完成任务。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其中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逐渐消失;未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想总是被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所困扰,结果影响了以后任务的完成。这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教育教学中也容易出现与之类似的情况。学生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造成学生紧张状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家庭压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  相似文献   

3.
1什么叫齐加尼克效应 齐加尼克是法国心理学家、他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群受试者在不了解实验目的的状况下,分成两组,均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等的20件工作。其中一组让其自然顺利地完成任务,另一组则给以人为的干预,使其无法如期完成任务。他发现:两组受试者在接受工作任务时,心情都处于紧张状态;事后,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组,受试者的紧张状态随之很快消失;而未完成任务的一组,受试者的紧张状态依然持续存在,仍有继续完成任务的欲望。后人又重复齐加尼克的实验,虽改变部分实验条件,让没有完成任务一组的受试者在规定时…  相似文献   

4.
魏强 《班主任》2011,(4):59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批学生分成两个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结果一组顺利完成了任务,而另一组却未完成。试验表明,虽然受训者在接受任务时均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其紧张情绪逐渐消失;而未完成任务者,紧张情绪却持续存在,且呈加剧倾向。后一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相似文献   

5.
“齐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某项未完成的工作不忍丢下而表现出更大热情的现象.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一个叫贝士的人连续去做一些工作,其中有些工作一次完成,而另一些工作则在中途强迫停止.实验结束后,齐加尼克让贝士回  相似文献   

6.
"齐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某项未完成的工作不忍丢下而表现出更大热情的现象.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一个叫贝士的人连续去做一些工作,其中有些工作一次完成,而另一些工作则在中途强迫停止. 实验结束后,齐加尼克让贝士回忆自己所做过的工作名称,结果发现,贝士首先回忆到的并不是那些已经完成的工作名称,而是那些被中止未完成的工作名称,贝士不仅回忆得快,而且回忆得又多又准.  相似文献   

7.
"齐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某项未完成的工作不忍丢下而表现出更大热情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者齐加尼克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一个叫贝士的人连续去做一些工作,其中有些工作一次完成,而另一些工作则在中途强迫停止.实验结束后,齐加尼克让贝士回忆自己所做过的工作名称,结果发现,贝士首先回忆到的并不是那些已经完成的工作名称,而是那些被中止未完成的工作名称,贝士不仅回忆得快,而且回忆得又多又准.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上有个“蔡加尼克效应”,就是很多时候,当一件工作被打断后,反而更能引发人完成它的愿望。在职场中,“打断式激励”如果发挥得好,能让被打断的员工期待获得更多的任务。“多线程工作”并不代表不专心,针对其中的单一任务也是一心一意的。目标群体是否能接受这种方法也非常重要,内驱力比较高,自我成就欲很强的人比较适合。低成就感员工就不适用于经常被打断工作。  相似文献   

9.
吕小红 《文教资料》2011,(24):79+211-79,211
心理学效应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育领域,本文就心理学效应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从三个方面阐明自己的观点:从"登门槛效应"看习作目标,从齐加尼克效应说作文指导课,从赫洛克效应谈作文评价。  相似文献   

10.
张婷婷  杨子珺 《考试周刊》2011,(76):205-206
蔡加尼克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记忆效应,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于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已经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本文对蔡加尼克效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课堂讲授中要营造"心理张力"氛围、课堂结束时制造"未完成任务"、鼓励学生课下给自己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复习方法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蔡加尼克效应对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自圆心理又叫“紫格尼克效应”,最初由一位叫紫格尼克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他做了一个实验:给13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让他们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令其中途停顿。一小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多数孩子对中途停顿的作业记忆犹新。紫格尼克得出结论:人们对业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邹永发 《中学文科》2007,(11):108-108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的“困惑情境”实验告诉我们,当人感到困惑时,被引发的动机更强烈。问题按其性质分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前人已经解决过的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另一种是未被前人解决无现成答案的问题。第二类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知道,思考与疑问、质疑与探究、质疑与释疑都和问题密切相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自圆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兹格尼克,做过一次妙趣横生的实验。他给一百三十八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让他们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令其中途停顿。一小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多数孩子对中途停顿的作业记忆犹新。对此,兹格尼克得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论:人们对业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未完成  相似文献   

14.
潜藏的爱     
整件事都起源于一场争执。詹妮和尼克是多年的朋友了,所以他们时不时地为什么事争执几句不足为奇。他们在科学技术课上是搭档,共同策划,完成任务。尼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兴奋地冲着詹妮大声嚷着:"有了,我们可以做一个天象仪!"  相似文献   

15.
自圆心理     
一位叫紫格尼克的美国心理学家,给13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让他们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令其中途停止。1小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多数孩子对中途停止的作业记忆犹新。紫格尼克得出结  相似文献   

16.
杀手与保镖     
霍尔登是个杀手。今天,六十五岁的霍尔登要去完成自己退休前的最后一次任务。霍尔登走进了艾菲堡宾馆.选了一个正对餐厅大门的座位坐下。很快,目标施德曼出现了。他旁边跟着一个精干的小伙子,是施德曼的新保镖尼克。看到他们走向了会议室,霍尔登偷偷绕到后门进去,伏在拐角处。这时,保镖尼克先推开大门进来了,  相似文献   

17.
尼克是一家铁路公司的调车人员.有一天,他不小心被急着赶去给老板过生日的工友关在一辆冰柜车里.尼克恐惧地大喊大叫,拼命地捶打车厢,但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好绝望地坐下来大口喘气.尼克越想越怕,在一20℃左右的冰柜车里自己是必死无疑的,他仿佛已感觉到袭人的寒气正逼近自己,于是只好用颤抖的手悲痛地写下遗书……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领导工作的生命线.所谓领导者,就是领导被他所领导的干部和群众,去胜利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被领导的干部和群众是有头脑、有思想的人,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把领导的意图变成干部和群众的意图,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成他们的行动,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投入量假设”理论可用于解释英语学习者不同任务的阅读对词汇习得的不同效果.目前尚未有较多的实证性研究证明翻译练习对外语词汇习得的作用.探讨中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翻译练习与词汇习得的关系,有助于考查翻译对外语词汇习得的作用.在本实验中,120名高校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被分为三组进行篇章阅读后完成三种不同任务的实验,任务结束后三组受试者接受即时和延时词汇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翻译练习相对于阅读后做填空练习能促成更为理想的词汇习得效果,但和写作练习的差别不大;而在词汇产出性知识方面,翻译练习比写作练习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20.
二战期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关着一个年轻的小提琴爱好者沙尼克。沙尼克被关进集中营已有两年了。两年中,他从未停止“拉”小提琴。没有琴,也没有琴弓。白天,沙尼克做苦工,到了晚上,等其他的囚犯都睡下了,沙尼克将腿从床边垂下来,抬起下巴,双手摆出拉琴的姿势,开始“演奏”。黑暗中,沙尼克可以听见欢快的音符在他周围的空气里跳动……这天黎明,沙尼克正在忘我地练琴,一群新来的囚犯被关进了他们的囚室。这时,一个名叫马斯特的囚犯把目光投向沙尼克,从他的眼神里,沙尼克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你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动听。是的,沙尼克可以肯定,他从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