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学生主体”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生是主动的客体主体与客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中,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而客体则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为主体所认识、改造的对象,即主体活动的对象。〔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能动的、积极的作用,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是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尽管他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体现自身…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认为,人具有天赋的力量。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使这种内在力量得到发展。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十分强调儿童自身动作、活动在其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各年龄阶段的认识特点和儿童主体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人类认识史表明,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不仅要认识客体,也要认识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有多种视角:认识自己的自然生理活动,认识自己的社会活动,认识自己的精神心理活动,等等。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自己在主客体关系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能力和本质。这是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有重要意义的自我认识。本文中主体自我认识这一说法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认识。  相似文献   

4.
石春 《教育导刊》2006,(11):27-2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激励儿童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儿童着想,真正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从而使他们的需要获得满足,并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一、需要在儿童认识和实践中的作用个体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根源在于他的需要。需要和人的活动紧密联系着,它是人进行活动的动力。需要推动着人们在各个方面积极活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  相似文献   

5.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故“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以自己为主体,以关系的另一方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人把自身作为主体同对象、客体区分开来,使人的活动不再像动物那样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成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积极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所以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改变着自己周围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已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特定的体操教学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种种关系和联系,主要是通过情感活动为中间媒介而实现的。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切身体验和反映,这种体验和反映则是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情绪总是不同程度地表现着某种情感,在体操教学中,情感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并随着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断变化表现出如下主要效应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认识了的东西,我们才能去反映。从认识过程看,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再高明的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作文更是一种不断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表达对生活的喜怒哀乐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看不到这个认识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只看到作文的所谓“八大块”知识体系和文体技能训练,只看重教师口若悬河的知识传授和静态文章的阐幽发微,那么就会犯违背认识规律的错误,重视了“文”而忽视了“人”,本末倒置;如果看不到作文训练是写作主体的一种高级的…  相似文献   

8.
生态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对教育价值观的普遍认识价值观即价值取向。它是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也就是主体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1]据此认为,教育价值观即是人对于教育活动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关系,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它既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也决定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对教育方针的制定、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在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围绕教育价值观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部分人认为,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  相似文献   

9.
<正> 现代社会改革的实践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呼唤着主体意识空前觉醒,也把人的认识本质等问题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认识的本质需要重新理解和研究,这在学术界似乎已成公论。但是,如何理解和研究,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探讨主体认识超越机制问题是深化对认识本质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主观对客观或主观自身的超越关系中实现的。所以,理解或研究认识的本质决不能忽视主体认识活动的超越作用。只有把认识放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去研究,才能全面地把握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而这样一来,反思主体认识超越作用,就必须要进一步研究主体认识的超越机制。  相似文献   

10.
音乐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音符的音响效果来表现它的抒情性和想象性.音乐作为审美对象,自身的必要条件是特定的感性形式和特殊的情感意蕴.这是艺术本质的个别标志,即艺术自身的审美特征.从理论抽象的角度看,情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或社会需要的主观心理反应,它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由主观体验所表现的主观态度反映了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因此情感是人与客观现实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音乐艺术本身存在于客观现实中,它自身不能表现情感而只有情感的特征,而只有通过人来表现这种情感的特征.人在认识改造和掌握客观存在中的音乐以后,通过对客观现实的体验和感受来表现一种情感.从情感的表现上来看,音乐艺术是属于声音表现,而声音表现是最富于人的情感表现的方式之一,它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根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①作为从社会意识中的哲学以及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而独立形成的教育科学理论也势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在人类文明史中,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连接过去、预示未来的社会过程。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呢? 1.引导儿童不断强化自身的独立地位,即让儿童把自己当作主体,从他人和外界事物中区分出来。教师要在儿童已经形成的自我表象的基础上,让儿童通过言语交际和游戏活动掌握“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来认识。 2.积极支持儿童合理的自主欲。儿童一般在二三岁开始时就出现强烈的自我主张和迫切的自我表现欲  相似文献   

13.
“反思”是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反映,这种反映活动包括认识、监控和调节三个方面。反思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素质,把自身在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挖掘出来。反思又使人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使身心从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促进身心的协调、思维的发展和崇高事业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对于儿童而言,音乐是一套有联系、相互依赖和个体化的活动,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是不相同的,儿童表达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这就是儿童独特个性的表现。而音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正能反映出儿童的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的状况以及个体差异。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以音乐内在的特性和感染力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发展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以下就来谈谈如何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人是第一可宝贵的。”而人之所以是第一宝贵的,就是在于人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东西——精神。完整的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但决定人成为世界主体的却在于人的精神。人的精神活动通过实践,认识并改变着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到处打上人的印记,使世界成为“人化”的世界。同时,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也认识改造了人类自身。人的精神是人认识自身,并将自己放在主体地位的首要条件。 人的精神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的一种基本类型。当前哲学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  相似文献   

16.
儿童最初对外界的认识不是通过学习,而是通过活动本身。如刚出生的妻儿,总喜欢抓提、吸吮东西,这些都是自发的动作。当他在调节自己的动作时,无意识地达到7目标,才肯定了自己的存在,井把自己与环境区别开来。人的发展就是活动和交往的产物,通过活动与交往,人把内外世界联结起来,人就是在这种联结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活动和交往才是家庭教育的重心。而目前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则是,只重视孩子学习,忽视了活动与交往。许多家长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与交往,认为只有门头学习将来才能求得发展,殊不知孩子正是通过与社会和家庭的…  相似文献   

17.
人通过实验活动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还能认识自己,这就是自我意识.卵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情感、个性以及与他人之间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感受、评价及调控。它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核心成分。但自我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儿童交往过程中随身心成熟而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便开始急剧地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也被人称之为自  相似文献   

18.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抽象的,它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存在于物体的外部,而是建立在人脑中的一种抽象联系。皮亚杰认为:“人们的物理知识、社会知识来自外部,而数理逻辑知识主要来源是儿童自己本身。”也就是说数概念是一个儿童自己从物体的各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是思维的产物。因此,学习数学需要调动幼儿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利用自身的内部机制去理解和掌握数概念。基于情感因素对儿童的认识及其发展的影响,我在数学活动中十分注重运用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行教学,因为我发现,情感教育能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积极效应,全面激发幼儿的愉悦情感和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  相似文献   

19.
自我教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它在人类的发展和教育活动中,作为一种现象和因素早已被人们所认同。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有意识地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而进行的活动。这种自我教育的活动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都存在,涵盖人自身发展的德、智、体各个方面。自我教育作为人类意识能动性的体现,在人类进化史和人类个体成长史以及教育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使人类从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人类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他人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也…  相似文献   

20.
如何清除主观意识的历史说明呢?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总立足于纯客观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在怎样的一个认识基础上去把握历史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和历史事实本身是否背谬。为了在这种基础上理解历史理性,我们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链环就是价值判断。主体之间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总是因时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认识,这种取认价值的过程作用于人的意识,因此,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